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平 《民族译丛》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一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传世的古玺印中,有少数几方越族官印,据笔者所知,见于著录的有“越贸阳君”、“越青邑君”、“越归汉蜻蛉长”、“新越余坛君”、“渐越三阳君印”、“南越中大大”六方(见图)这些官印,由于都是传世品,在年代的断定上,缺乏考古学上的资料可供我们分析,不过,从各印本身的形制、钮式、字体风格的特点以及印文内容的考察,也可推断其所属的年代,各印为方形,钮式为瓦钮或鱼钮,与传世和出土的汉官印相同,其中的鱼钮则是只见于西汉前期官印的钮式,印文字体笔划圆转,结体方中带圆,为西汉官印印文常见的风格.一些印文中所署的“新”宇,系指新莽的国号;“南越”则是南越王国的国号,根据以上所列的这些特点,可以断定这些官印的年代系属于西汉  相似文献   

3.
楚族起源与早期楚文化的发展是目前楚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自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楚族起源的专门研究开始,形成了"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北来说"四种观点。学者们各有支持,但楚族起源的问题一直没有形成定论。随着新蔡葛陵楚简、清华简《楚居》等新材料不断出土,学者们开始利用最新的出土文字资料,找出楚族起源的新证据。结合传世文献、古文字和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判断,楚族起源的"北来说"相比其他各说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中有个■字,字形象钺.自罗振玉始各家均释作戉,训作钺.戉与越通,范文澜先生疑其为越国.彭适凡先生进一步认为卜辞所见的■就是江南创造了几何印纹陶的越族,因此他认为华夏族和越族在商代已有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了.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考古材料的梳理,发现在勾吴族中除流行“断发文身”、“黑齿雕题”风俗以外,还盛行过猎首习俗。拙文试图利用文化人类学(Cultrual Anthropology)的理论和方法,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勾吴族的猎首习俗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祈同仁指正。 一 猎首(hcadhunting)是一种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古老习俗,它曾广泛地存在于各大洲,尤其盛行于大洋洲和亚洲,是许多民族拥有的文化特质(Cultrural trait)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南方是我国古代越族的分布区域。《吕氏春秋·恃君篇》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在古越族的广阔区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氏族和部落的越人,勾吴族是古越的一支。太伯、仲雍奔吴后,除尊重当地土著族“断发文身”的习俗以外,还将当地的族名放在前面,后面加上国号,以“勾吴”为号召,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吴国的称谓很多如“勾吴”、“攻敔”、“攻吴”。郭沫若先生认为,勾、工、攻都是干的音变。吴亦作干,《汉书·货殖传》注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名也。”《太平御览·州郡  相似文献   

7.
越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由于其种别繁多,分布又广,故后世统称“百越”。活动在东南沿海包括今浙江、江苏及安徽一部分地区的吴越(或称于越族)即是其中的一支。由于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各支越族在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图腾崇拜等方面都有不同。众所周知,在原始社会的各个氏族中,几乎都存在过图腾崇拜。那么生活在江浙地区的于越族崇拜的图腾是什么呢?古代的注释家以及不少近代的学者都认为是蛇。但是,具体地分析这种观点赖以存在的根据,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确凿。  相似文献   

8.
日本山口大学铃木满男教授发起、建议中日学者合作“越系文化的比较民俗学调查研究”.项目,拟调查福建、长江中下游、台湾和日本、朝鲜的越系文化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地,这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将探讨中、日、朝的文化民俗渊源关系、对研究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对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处,有着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福建地区是这个调查研究项目的第一站,从考古和文献记载,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后期以来,已有古人类的踪迹和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秦汉以来,福建又是闽越族的活动地区,作为古越族一部分的闽越,正如“百越”包括有众多族团一样。必然也包括有若干族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丈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芩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10.
秦族是华夏民族史上一个伟大的民族,秦文化是华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秦族及秦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许多问题上仍然众说纷纭,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例如秦人族源及秦文化渊源问题,至今还存在着“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阿依努人的族源问题,日本考古学会编纂的《日本考古学辞典》记载,“从人类学上说,阿依努属于那一人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据该书归纳:总的说有蒙古人种说,白色人种说,澳大利亚人种说,古亚细亚人种说等等;与阿依努人近似的有美洲印第安人说,印度脱泰族说,古朝鲜高丽族说,菲律宾伊府高族说,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言:“唐虞以上有山戎、 狁、荤粥,居于北蛮”。《集解》晋灼曰:“尧时曰荤粥,周时曰 狁”。又《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北逐荤粥”,《索隐》:“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獯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 狁”。已把见于史籍的北方民族的序列作了一个粗略的排列。从记载上看,其族的名称和发展演变,在三代则稍有差别,对于研究戎狄的起源,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正由于此,精于考史的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在司马迁和唐宋注家的启迪下,对北方民族的族源又作了较有序列的考证。他说戎狄之先“见于商、周间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  相似文献   

13.
《山茶》2011,(3):34-35
“畲民”的族称在南宋末年已见于史书.但关于畲族的族源,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说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即福建最早的土著居民;另一更为浪漫的说法是畲族来自桃花源处,是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的遗裔。此外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等等不一而足。纷纭的族源说反映了畲族历史上与周边各民族长期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南地区在远古是越族的活动舞台。越族先民所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在苏南和浙江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嵩泽文化、良渚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在江西和粤北地区有仙人洞文化、青塘洞穴群、山背文化、石硖文化等,在福建台湾有昙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西樵山文化、贝丘遗址等。 东南地区的古越族从历史记载看,商朝时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越人在内。西周时,越族在东南地区有越、于越、闽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一百六十多年。战国晚期,有扬越和百越:扬越指分布在扬州地区的越族,即今淮南、长江下游及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也扩大包括了整个岭南地区。百越和扬越一样,是对当时分布  相似文献   

15.
师族稗史     
这一族 ,即韩愈所说的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活动的那一族 ,不妨恭称为“师族”。至于人们暗中很不敬地称他们为什么 ,那只能随他们的便。反正我这一生 ,向乎在此族中混迹于半个多世纪———先是拜人为师 ,后是被呼为师。局外人对这一族成员的文字描述 ,至多只能成为画虎画皮之作 ,距画骨画心颇有差距。若是想入微地抚摸一下他们的真躯实体 ,感知一下他们的心灵温度 ,我只能说 :你且听来———1945年 ,鉴于当时的农村尚无正式的小学校 ,我在5岁时便走进“村塾”(近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做了学子。先后几茬塾师形象各异 ,有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17.
关于畲族族源问题的探讨,从解放前到现在,不同学科、流派的学者,分别从自身特定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角度出发,试图对它给予富有原创性的阐释和说明。这其中,既有从文献考证的;也有从语言角度分析的;还有深入畲区进行田野调查,把历史文献记载和民间族牒、口头传说、歌谣、仪式等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证的。总之,由于考证的依据和角度不同,结论也就必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致归纳起来,却不外乎是“外来说”和“土著说”两大观点。然就是这两大观点本身,也并不是没有各自的可再质疑之处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冯浩菲 《民俗研究》2007,(1):182-197
一、中国姓氏起源略说欲明冯姓之起源,必然要涉及到整个中国姓氏的起源问题。前人,包括古人谈到中国姓氏起源时,或曰:“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或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  相似文献   

19.
有典籍记载,舜是商的始祖神帝俊。商的始祖契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居蒲坂的有娀氏;他辅佐舜“传播五教”,治理部落也在蒲坂。诸多早商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说明河东与商部族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巴族蜀族彝族之虎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族蜀族彝族之虎考辨钱玉趾巴族蜀族都崇虎。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说,巴人信白虎图腾。巴出土的巴族器物中虎纹较多,小田溪墓葬出土有虎纽于,湖南也发现有巴国虎。枝江出土的巴人柳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