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镇墓兽”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79,(6)
"镇墓兽"、"虎座飞鸟"与"虎座鸟架鼓"的问题,是一个久悬未决的问题,自1958年起,有些人断断续续作了一些研究,但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象征着什么?应该如何定名?迄今仍未解决。近来在考古工作中一再遇到这类问题,有提出讨论的必要。据《礼记·檀弓》:古代,拜神信鬼,人死后,制作"芻灵"以护持亡灵,"束矛为人马,谓之芻灵,神之类"。除草扎芻灵之外,送葬、安葬必不可少的是"方相"。"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  相似文献   

2.
“镇墓兽”意义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楚墓中出土的“镇墓兽”是战国楚墓区别于中原各诸侯国墓葬的明显特征,曾经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趣,但对于“镇墓兽”所代表的意义却存在着争议。王瑞明的“山神说”,陈跃均、院文清的“土伯说”,虽然主张的神祗有所不同,却都认为“镇墓兽”有驱邪镇恶、安宁墓主的功能。读过他们的文章后,我产生了一点别的想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镇墓兽”所代表意义的主张。在原始时代,初民低陋的物质条件几乎不能抵抗残酷的自然力的打击,而部族间为了生存地域、食物或复仇的目的,又进行着频繁的群体械斗,于是一批批部族成员由于饥饿、疾病和械斗等原因而死去了。原始人  相似文献   

3.
“镇墓兽”略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早在三十年代,湖南长沙一带的楚墓中就有所发现.解放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广泛展开,在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楚墓中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镇墓兽,特别是湖北江陵地区出土镇墓兽的数量尤多.镇墓兽的大量随葬,构成了楚墓区别于中原东周墓的一个明显特征.楚墓中镇墓兽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楚人葬俗以及镇墓兽的形制、用途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王传明 《中原文物》2022,(5):108-113
楚式“镇墓兽”之名并非来自先秦文献或器物自名,而是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命名。然无论从楚地独特魂魄观念所映射的制作初衷,还是其初始和消亡时的形态,抑或是其与木俑的位置摆放关系所呈现的尊卑有别,都表明“镇墓兽”之名并不副实。这类木雕制品既非《山海经》或神话中的某些神怪,也非人间的巫史祝卜,其功能也非镇墓辟邪,或引魂升天。先秦文献所载楚地独特的魂灵观和“像设君室”以招魂表明,它们应是墓主之像,一种为了依附死者魂灵而制作的木雕人像。  相似文献   

5.
小议“镇墓兽”——与《“镇墓兽”意义辨》一文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镇墓兽”在楚国的墓葬中屡见不鲜,对“镇墓兽”的解释有“山神说”、“土伯说”、“龙说”等多种。《江汉考古》1991年2期蒋卫东撰文《“镇墓兽”意义辨》认为“它实是一位祛禳鬼魂的神”。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镇墓兽”为龙的观点较具说服力。此外,还有一种“镇墓兽说”也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论点认为,“镇墓兽”顾“名”思义即保佑死者的亡灵不受侵扰。  相似文献   

6.
“镇墓兽”新解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楚墓中,常见一种形状怪异的木雕兽,形状一般是头插鹿角,吐长舌。多年来,学术界称之为“镇墓兽”。有的学者就“镇墓兽”的形象和用途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镇墓兽”是古代山神的造象,各种不同形状的“镇墓兽”也就是不同的山神形象。其二,认为“镇墓兽”是地神土伯的偶象。持以上两种意见的同志都认为,“镇墓兽”是以其所代表的神象起保护死者的作用,也即起镇墓避邪的作用,“镇墓兽”之名也因此而来。有关“镇墓兽”的旧说有两点不足,第一,对“镇墓兽”形象的解释比较牵强,引  相似文献   

7.
读了江西省物考古研究所吴之位先生《郑和“三宝”名号考》(《郑和研究》1999年第3期)一,有赞同之处,也有不赞同之处,兹论辨于下。  相似文献   

8.
楚式"镇墓兽"是楚墓中特有的随葬器物,反映了楚人特殊的葬俗和文化心理。本文探讨了楚式"镇墓兽"因时代、地域和墓主人身份差异而存在的演变规律,并依据其器型特征进一步认为楚式"镇墓兽"的构型为多层意象的综合体,其功用之一为引魂升天。  相似文献   

9.
日本大谷探险队曾于吐鲁番古墓采集得一件连缀的草编物,论者谓"粽子",研究者以此为西州出产稻米之证据。此物非粽子,其渊源应为香囊,是香囊文化在西州的传播。它只是农家所编的一件小饰品,或悬挂于家中,或佩饰于儿童,已经不具备养鼻容臭功能,更不能当作"粽子"。  相似文献   

10.
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墓中,是楚文化典型的丧葬用器。早期镇墓兽为简单祖型,目前已发现38件,是其发展的源头和雏形,揭示出制作这一器物最初的含义。早期镇墓兽器型高大,放置在棺椁头箱中的重要位置。春秋晚期淅川和尚岭M2的铜镇墓兽方座上有铭文"且(祖)聉",意为祭祀祖先时的陈设物,唐代还出土了"祖明"镇墓兽。丧礼中的"重"是悬挂鬲的木杆,与镇墓兽器型差别较大。早期镇墓兽可能源于周礼中的"主",放于棺椁之中是为了凭依逝者的灵魂,是祭祀祖先(逝者)的代表物。  相似文献   

11.
在以楚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相继出土了一批材质相同、形制相近的镇墓兽,成为我国后世镇墓明器的重要源流。文章以考古发掘所见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其材质、形制以及使用规制等进行研究,指出至迟在春秋末,楚文化中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镇墓明器使用制度,镇墓兽经历了由兽面兽身向人面兽身的演变过程,对后世丧葬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楚式镇墓兽的研究情况.根据目前可见的考古发掘资料,作者考察了335座镇墓兽的具体情况,并从时间差异、地区差异、等级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文章分析了鹿角、头身、底座三个基本部分的内涵和意义,认为随葬镇墓兽是用来镇墓辟邪,它就是楚人崇拜的驱蛇辟邪的镇墓之神.  相似文献   

13.
东周时期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带盝顶的青铜方座,盝顶中央有青铜管柱,时代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楚式"镇墓兽"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墓中常见的漆木类丧葬器物,其器形一般为带盝顶的方体底座,其上榫接人、神或鸟兽躯首,绝大部分头顶插鹿角。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器形、纹饰、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认为随葬青铜器座为东周时期跨族群的大区域文化现象,该器物的使用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春秋中期晚段,楚人吸收这一文化的部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式"镇墓兽",楚式"镇墓兽"的基本构型可能渊源于青铜器座,二者有着相同的功用,即引载墓主人的灵魂升天。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中期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孟轲,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由于他说过一些似乎是同情人民疾苦的话,特别是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一句话,长时期以来一直被一些人吹捧成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思想的进步人物。反动文人胡适从"民贵君轻"这句话引申出:"孟子的政治学说很带有民权的意味。"苏修的御用学者更是把这个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大肆美化,说什么孟轲宣称"人民的利益是治国的最终和最高目的"呀,孟轲的言论特别表现了"民主性"呀,孟轲"创立了人民有权推翻无道国君的理论"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5.
“三官”辨     
小舸 《旅游》2003,(7):8-8
  相似文献   

16.
相传夏代末年,夏桀暴虐,人民发出了要与之决裂的誓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这一句话,孔安国《传》是这样解释的:“比桀于日,曰:是日曷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这解释,后来成了传统的解释。直到今天,从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史》,到各大学中国古代史讲义、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勿一不在重复着这种解释。但是,这种把夏桀比做太阳的解释是错误的。上古时代,帝王总是比之于帝、于天,臣民才是比之于日的。日为臣民,“羲和生十日”、“羲和驭日”、“后羿射日”的传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丈人”辨     
“丈人”辨汝凯《云梦睡虎地秦简》图版167.168,为从军士卒惊与黑夫兄弟二人所写的两封家书。其上有“丈人”一词,学者多释为“岳父”义。笔者认为,这样做是缺乏根据的。先秦乃至魏晋时期,“丈人”并无“岳父”之义。《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躬耕地在何处,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人民十分关心的一件历史公案。清代南阳知府顾嘉衡所作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议者多认为他想当和事佬以平息争论。但从这幅对联上,说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了。近几年来,由于说襄阳隆中为真正三顾  相似文献   

19.
陈昊雯 《中原文物》2020,(1):116-123
吐舌镇墓兽流行于东汉峡江地区,除峡江外又以南阳襄阳地区所出最为集中,本文对这两地的吐舌镇墓兽进行了梳理。通过与南阳画像石中灵怪形象的对比,认为两地均继承了巴楚鬼神崇拜传统的一些因素,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南阳襄阳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也是镇墓兽在此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吐舌镇墓兽在南阳襄阳地区主要流行于大中型墓葬中,这反映了峡江与中原地区在东汉时期可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玄钺”考     
“玄钺”考唐际根"玄钺"一词,尝见于古代文献。《史记·周本纪》:"(武王)至纣死所。……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劈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之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司马迁这段文字,当据引《逸周书·克殷》编撰。晋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