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武王时的天亡簋铭中有“王祀于天室”一语,历来考释诸家均以“天室”为某种宫室,具体解释则各有不同。 一种意见认为本铭之天字“为大之变体”,或直接认为“天、太古通”。则“天室”即“太室”,也就是太庙中央的大室。 第二种意见认为天应读如字,“天室当为  相似文献   

2.
《秦简》所见之“非公室告”与“家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简》所见之“非公室告”与“家罪”[韩国]金烨一《秦简》①《法律答问》中有禁止控告的有趣规定,即是“非公室告”与“家罪”。秦国自商鞅时,为发觉犯罪而奖励控告②,秦简中多处出现有关控告之事例,尤其对窃盗、杀人及伤害三罪谓之“公室告”③,有义务向政府机...  相似文献   

3.
古书训释札记朱城靡室劳矣《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对于“靡室劳矣”句,古今注家分歧甚大,然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今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说法,略加评析并试陈己见。1、郑玄笺:“靡,无也,无居室之劳,言不以妇事见困苦。”...  相似文献   

4.
《逸周书·度邑》“依天室”一句,旧有解释为“依天之宫室”,或解释为“殷祀于明堂宗庙之天室”的,都是欠妥的。《度邑》中的“依”是依傍的意思;“天室”是天室山的省称,又叫太室山。青铜器铭中的“天室”,一般指明堂或宗庙中央最大的一间,是古天子处理政务或举行祭祀的地方,与《度邑》中的“天室”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最近,为研究需要,笔拜读了蔡运章先生《甲骨金与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中《周初金与武王定都洛邑》一。中蔡运章先生驳斥了省外学刘晓东、杨宽、孙作云、于省吾和陈梦家等先生将西周武王时期制作的青铜器天亡簋铭“‘天室’释为明堂”的观点①,将武王同四方诸侯一起殷祀显考王的“天室”译释为远离成周的太室山(亦称嵩山)。此后,我省有些学也跟着这样解释②。笔通过对《周礼》、《礼记》、《白虎通疏证》等古籍的学习和研究,认为蔡先生将“天室”释为太室山是不正确的。正因为蔡先生所说“天亡簋铭和《度邑解》中的‘天室’一词,是正确理解武王定宅典礼活动的关键”,所以,笔即认为很有必要将“天室”一词的真实含义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6.
一当其无、有十一章,“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和“当其无有室之用”三处,如何断句,有两种意见:一是读为“当其无”,这是多数人的读法;一是读为“当其无有”,这是少数人的读法.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读之为“当其无、有”.在“无”下稍顿,是要使“无”与“有”并列相对的关系更为醒目.  相似文献   

7.
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建筑遗存,有地面上的石阙、画像石室祠和埋于地下的画像石室墓等。它们都模拟了汉代真实的建筑。画像石室墓毕竟是墓葬,石阙是起装饰作用的构筑物,只有画像石室祠能称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房屋建筑。一、对汉画像石室祠的认识现代最早的古建筑研究者,诸如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和美国人费慰梅、日本人关野贞等把这些墓上建筑称为“石室”或“山东诸石室”。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考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考古学中都城遗址考古占有重要位置,因其是历史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宫城及其中宫殿遗址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因此,宫殿考古在都城遗址考古中占有特殊地位。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宫殿遗址考古十分关注,本文就此谈点意见。一、古代宫殿遗址概念的界定远古时代“宫”是房屋的通称,房屋即“室”,《说文》载:“室,实也”。故《尔雅》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因此古人认为“宫室一也”1。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作为社会的人群开始分化,人们活动的历史载体之一——建筑物也出现了等级。先秦时代,统治者的专用建筑物“宫”、“宫室”之…  相似文献   

9.
唐初,太宗崇尚儒学,贞观五年想建造明堂。大儒孔颖达等上表陈述各种意见。由于都是从文献到文献,众说纷坛,无法互相说服。因而太宗之世,未能建成。高宗即位的第二年)──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七月,便诏令诸曹尚书及左右丞侍郎、太常国子监秘书官、宏文馆学士等共同详议明堂制度。郡臣都附庸汉儒,一部分提出以郑玄为代表的“五室”之说,另一部分提出以卢植、蔡邕为代表的“九室”之说,相互对立;还有另外进呈其他的明堂图样,不一而足。这次议论,仍然是“诸儒纷争,互有不同”,高宗“以九室之议,理有可依”,令孔官学士详定…  相似文献   

10.
成立于战国后期的日本茶道(初期称为“茶汤”或“佗茶”),虽然在形式上与南北朝时的“婆娑罗寄合”这种喧闹、奢靡的饮茶之风迥然不同,甚至与室町幕府的将军所举行的茶会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禅的精神的融入,正是对“婆娑罗寄合”的一种反省与反动,而室町幕府茶会中的“唐物数寄”、以建盏天目茶碗为代表的“茶具足”和“书院座敷”这三个基本文化元素,是后来日本的茶道得以成立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书院座敷”构成了茶道得以展开的基本空间,“茶具足”是茶道得以进行的基本器具,而“唐物数寄”则是使整个茶道活动充满了优雅文化气息的基本组成。  相似文献   

11.
我于1945年2月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简称侍从室),分配在第一处第二组任中校参谋。这个侍从室是国民党政权,特别是抗战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凌驾于各院部委之上。那时候在重庆的一般文武官员看这个机关,简直是高不可攀。要想进侍从室确实很不容易,必须具有“黄、陆、浙”三个条件。所谓“黄”,是指黄埔军校,后改为中央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坊里府宅建筑中,曾较多的建造有“复壁”。它是指在房屋内用一道立壁隔断外端的山墙、檐墙,形成一个附属于主建筑的“夹层”、“暗室”、“密道”或叫“蔽室”,深藏于院落内部或住室侧部,具有应急避难、藏匿珍宝、隐庇人物等特殊作用。“复壁”建筑形式在秦汉时期已广为出现,《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伏生曾壁藏儒家经典,《汉书·景十三王传》也记载鲁恭王刘余“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此壁中得古文经传”。此后,贵族富豪普遍在第宅建筑中修造这种专门用以匿财藏身的结构。①《后汉书·赵岐传》记载赵岐“逃难自匿姓名”,曾被…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字的训诂,历来众说纷纭。但近年来不少有关“冓”字字形的古文字资料和上孔子诗论》的出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线索。从《诗经·墙有茨》形成时代“冓”字字形构造出发,结合上博简《孔子诗论》关于诗义的论述,可以判断“冓”字确应为“室”义。  相似文献   

14.
奉命撤退     
电灯失明,多年少见之手灯、马灯又出现于武昌市面.市面冷静,车辆绝迹,除维持武汉交通之小型火轮间有几声汽笛外,并无其他音响.大店之门封闭,营业停业;小巷之家冷落,绝少人迹.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月×日封”之布条、纸条,“别了武昌”、“别矣吾家”之粉墨字迹,更随地多有,触目心伤.“十室九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藏简《楚居》包含先楚世系渊源、楚之所以为“楚”及历世迁徙建郢历史,内容丰赡,於传世史书多有参证、补阙,文献价值极高,且於解释《楚辞》疑难问题提供全新文献证据。本文依据简文内容划分三大段,然後逐字逐句加以笺疏,尤致力考证筒文中“京宗”、“室窀”、“旁坼”、“乔多”、“同宫之丘”、“乾溪章华台”等楚都地望,以为春秋至战国初期在陈蔡者居多。  相似文献   

16.
室即墓室     
《文物》1996年第7期刊载的周保平《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谈汉画像石墓中的再葬现象》一文,将徐州发现的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题记中的“石室”和另一块画像石题记中的“室”解释为“‘室’与‘石室’都是指墓葬的附属建筑,非指地下的墓室,汉代的墓室一般称为冢”。“这两方带有铭文的汉画像石非但不是出自同一个墓室,很可能来自不同的石室祠堂或墓前石龛”。我们认为此解与史实不合。周文引《汉书·张禹传》:“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堂。”两汉文献中提到“祠堂”之处甚多,无需枚举。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汉人对祠堂一般直称“祠堂”。祠堂画像石题记中对其称呼有;“祠堂”、“庙祠”、“食堂”  相似文献   

17.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遣策共410支,其中两块小结木牍分别记载有“右方男子明童”、“右方女子明童”,还有一块木牍记载着“右方车乘”,随葬物中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的具体实物,发掘简报称“这些侍从和车骑,大都见于棺室东西两壁的帛画,没有具体的实物”。  相似文献   

18.
杨倩 《神州》2014,(8):279-279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心理、安全、教育、医疗等。本文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解决的对策:一、在农村社区和学校设立固定亲情室、亲情课、心理疏导室。二、配备专门人员护送留守儿童上学、放学,通过课堂教学加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安全常识。三、坚持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设立“爱心妈妈”、“替代性父母”的机制。四、设立常规体检制度,注意对留守儿童的卫生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9.
自治区粮食局为编纂《粮食志》积累资料,特作出关于建立《粮食工作大事日志》制度的决定。规定自1984年1月1日起要求局领导、各处、室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根据各自的工作和业务范围完整地记载好“日志”,每月交《粮食志》编纂室一次,年终后编写全年“粮食工作大事记”。 决定并就“大事日志”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20.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石窟本是僧侣居住的地方,释迦牟尼未灭度前就已经存在了。古印度的石窟寺通常是开凿成一长方形,在入口处有门窗。中央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旁为住处。后来根据其形制和使用性质发展为两大类型:其一为“礼拜窟”,窟内雕刻佛像,供人们瞻仰礼拜;其二为“僧房窟”(亦称“禅窟”),主要供僧侣修行居住。礼拜窟有分为前后两室的,也有单独一室的;其平面有马蹄形的,也有方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