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改革时期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宗教改革时期的政体研究是英国政治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章。最近30年来,英国史学界中以G.R.埃尔顿为首的学派异军突起,大有左右都铎史研究领域之势。埃尔顿关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政体问题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欧洲的教皇权与英国王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世纪欧洲的教皇权与英国王权刘城教皇权与王权,是并存于中世纪天主教各国的两种权力体系。正确地评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中世纪的西欧社会和16世纪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英国为例,对教皇权与王权的关系以及这两种权力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城 《世界历史》2003,2(1):86-97
20世纪的历史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历史学家赫克斯特早在世纪中叶就把这一变化定性为“历史学革命” ,并且将这一革命与 1 7世纪的“科学革命”相提并论 ,同样视为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①。 2 0世纪的历史学革命深入到史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英国宗教改革史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2 0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波拉德奠定的。从世纪之初始 ,波拉德主持伦敦大学的都铎史研究达 50年之久 ,埃尔顿评价这 50年的都铎史研究 ,“产生了一代具备专业态度、经过专业化训练的都铎学者 ,其结果是彻底改写了 1 6世纪的英格兰历史”…  相似文献   

4.
刘城 《世界历史》2007,(3):5-37
“基督徒皆为司祭”的主张意味着每一名基督徒都有资格为自己主持礼拜仪式,依照这样的思想逻辑,以演绎宗教礼拜仪式为职业特点的天主教司祭还有必要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吗?本篇论文从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出发,对比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司祭与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职业功能的差异,探讨了宗教改革对教士职业的影响,以及英国教职界经历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城 《世界历史》2007,2(3):25-37
"基督徒皆为司祭"的主张意味着每一名基督徒都有资格为自己主持礼拜仪式,依照这样的思想逻辑,以演绎宗教礼拜仪式为职业特点的天主教司祭还有必要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吗?本篇论文从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出发,对比宗教改革前天主教司祭与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职业功能的差异,探讨了宗教改革对教士职业的影响,以及英国教职界经历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曾经说过:“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笫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①以轰轰烈烈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和  相似文献   

7.
16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史学界通常认为,由于路德的背叛,这次革命蜕变为封建诸侯加强自己权力的工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德国宗教改革与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不同。它的任务不是推翻封建制度,夺取政权,把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而是驱逐罗马教皇外部势力,消除封建分裂割据  相似文献   

8.
陈钦庄 《世界历史》2003,7(5):110-114
腓力·梅兰希顿是欧洲 1 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其影响仅居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之后。梅兰希顿少年时深受人文学者罗伊希林的影响和伊拉斯莫的熏陶 ,而后成为一位著名人文学者。他积极投身于宗教改革运动 ,全力支持马丁·路德。他是《神学基本概念》与《奥格斯堡信纲》的起草人 ,并在路德之后成为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人。但他却一直默默无闻长达 30 0年。他与路德的分歧表现在 ,他希望与天主教会妥协 ,而正统路德宗反对人文学者在教会内部推行宗教改革的主张 ,所以梅兰希顿和伊拉斯莫、莫尔、罗伊希林等均走上悲剧之路 ,这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性。 1 9世纪后 ,德国学术界对梅兰希顿及人文学者的评价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修正主义"学者就宗教改革前英格兰教会提出了新的解读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已经被研究英国宗教改革的史学家普遍接受。然而,中世纪史家的新近研究成果使得宗教改革之前英格兰教会的整体图景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融入修正主义者建构的解读模式。从分析两部修正主义者关于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教会的重要著作入手,考察并评述这些新近出现的变化——包括对英格兰修会、罗拉德派的研究以及对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教会改革可能性的探讨,则可看出这些新变化意味着英格兰宗教改革的起源史,仍然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2021,(3):152-169
英国古物研究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英国的传播。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古物学家的研究逐渐深入与聚焦。在脱离中世纪民族起源神话之后,古物学家需要解决的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英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古物学家界定了英国文明的日耳曼特征,释读了古英语,重新评估了基督教因素。古物研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考证与复原,古物学家也不是脱离时代的老学究,近代早期古物研究运动与英国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英国中世纪教会法庭与国王法庭的权力关系刘城12—13世纪的英国,在宗教法以及教会法庭司法审判权初步形成的同时,国王法庭的司法审判权也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并逐渐发展起普通法。在此之后直至16世纪宗教改革,宗教法与普通法这两种法律、教会法庭与国王法庭这两个...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新教婚姻与性爱观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世纪新教婚姻与性爱观评析林中泽对于16世纪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西方学术界给予高度的肯定。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宗教改革直接造就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原则,因此它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革命。①就宗教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这种估价也许是无可非厚的。但就婚姻观与...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国家是一种以民族为载体,以人文传统为纽带而形成的、享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共同体,它包括明确的疆界、共同的文化传统、独立行使的最高司法权,以及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几个基本要素。英国民族国家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起步,当时王权倚重于市民阶级的支持,在建立新君主制的基础上冲破了教权至上的普世主义的束缚,摆脱了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控制。在17世纪的革命中,英国的清教徒秉持信仰自由的宗教信念,披着宗教外衣反抗斯图亚特的专制统治。在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从约翰.威克里夫发动的自下而上的宗教改革,到都铎王朝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再到17世纪的"清教革命"和"光荣革命",宗教因素长期左右着英国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4.
晚近几十年的西方宗教改革史研究经历巨大变化,以往的诠释和迷思频遭挑战与修正。学者们不再受制于19世纪成型的历史目的论,而是发掘新史料,汲纳社会科学的多种理论,推动了宗教改革社会史和宗教改革文化史的兴起与发展。国际学界不再将宗教改革简单视作事件或革命,而是将之与近代早期史联系起来,从长时段分析其生发与影响。宗教改革史也由单数的解释概念逐渐演化为复数的诠释框架。宗教改革史研究焕然一新,解构与重构依次登场。本文一方面概述相关的学术变化,另一方面论析晚近颇具代表性的三种著作,考察其如何解构迷思、诠释历史,以期呈现这一史学流变。同时,本文亦尝试就宗教改革史研究的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缓慢而微小的变革:亨利八世时代国教会宗教信条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16世纪宗教改革重新定义了"世俗权力对于教会的责任",国教会"最高首脑"不仅是"信仰的护卫者",而且有责任"促进信仰的和谐与统一".这样的责任定位迎合了宗教改革后信仰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要求世俗权力建立超越教派的统治,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神学教义改革的政治化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解读亨利八世时代产生的三部信仰阐释,深入诠释了如何构建"信仰的和谐与统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缓慢而微小的神学教义变革.  相似文献   

16.
啤酒馆问题与近代早期英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荣 《世界历史》2005,9(5):23-32
啤酒馆问题是16、17世纪英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史学家认为啤酒馆问题与统治阶级对社会秩序的担心有关。本文从宗教改革以及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入手,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指出啤酒馆问题反映了基督禁欲主义同传统习俗的冲突、新教个人主义同睦邻文化的冲突,以及新兴“中等收入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同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冲突。啤酒馆问题折射出英国从传统向近代过渡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法国国内兴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场宗教改革运动最初得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但其后又遭到了他的镇压。通过对弗朗索瓦一世宗教政策的前后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法国的宗教改革本身就是一场内在属性发生了重大转变的运动,它由带有精英化色彩的人文主义者发起,后期又由大众化的路德教派宗教改革者所接掌;其前期内核仍是人文主义的延续,后期才逐渐发展成为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而大众化且激进的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社会暴力与动荡是始终秉持政治实用主义的弗朗索瓦一世所不能容忍的,在宗教改革运动已经脱离其掌控范围之后,他便对这场运动展开了镇压。因此,弗朗索瓦一世时期宗教政策的转变,本质上是法国王权在社会思想与文化大众化进程中进行自我调适的过程。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衰以及弗朗索瓦一世的宗教政策为理解之后几个世纪法国历史的走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2009年9月9日至10日,由武汉大学15至18世纪世界史研究所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宗教改革和近代早期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英国政治和文化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9.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的历史成因、表现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小川 《世界历史》2005,2(6):45-55
英国宗教从近代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大体上是从17—18世纪英国国教内部各个教派多元化、19世纪基督教内部多元化,到20世纪各种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宗教规模和虔诚程度都在下降,参加宗教仪式和活动的人数也在减少,给人一种宗教走向衰落的印象;但同时,信仰上帝和潜意识中神的地位并没有动摇。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首先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同时与移民不可分割。移民宗教信仰问题又意味着英国面临着如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如何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苏珊·卡兰特-纳恩是美国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史专家。她早年汲取社会学方法,受结构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启发,并在默勒、斯克里布纳与戴维斯等社会史学家的影响下,投身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为这一取径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卡兰特-纳恩的早期著作探讨萨克森与图林根的乡村和领地城市在宗教改革冲击下的社会变化,可谓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的范本。但其研究方法没能揭示为何在宗教改革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民众仍旧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的某些信仰敬虔方式,对新教如何重新构建民众的宗教活动亦缺少深刻的解读。卡兰特-纳恩意识到社会史取径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转而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同时接纳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从而参与开创了宗教改革文化史研究领域。她撰写多部有关仪式与情绪的史学著作,借由开掘新教与普通信众在宗教习俗与信仰操作方面的互动和博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逻辑,让德国宗教改革史研究别开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