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岂非天哉"的三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和 《史学集刊》2003,(2):100-101
汉高帝刘邦出身布衣,毫无凭籍,在秦末大起义中,竟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而得天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评论他说:“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第3册,P760)早年读到这一段话,不觉得有何难解之处。“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就是司马迁歌颂汉高帝的话,是他把刘邦称为“大圣”的自然结果。刘邦既然是“大圣”,当然就必受天命;两个“岂非天哉”,自然是歌颂之辞。这样的理解,可以说是见到了《史记》文章所展现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其直接的层面。 稍后,在读《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等篇时联想到了这一段话,心里就产生了问题。这里主要列举《高祖本纪》(个别地方据《项羽本纪》)中对刘邦的一些记载,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大圣”。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它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司马迁撰写《史记》,其史学思想的核心是“通变”。如何认识《史记》的五种体裁,表现在各种体裁中的“通变”思想有什么不同特点,是本文拟为探讨的问题,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关于《史记》的五种体裁,某些方面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如何理解才符合司马迁的原意,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比如本纪,司马贞的解释,除指出依照本事加以综理之外,还包含要使整理的帝王事迹成为后代纲纪的意义。张守节在解释时,首先引出裴松之的“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然后说:将所统理的众事,依天子之世系分别连缀在它相当的年月上,就是本纪。司马贞和张守节二人都强调本纪必须与帝王、天子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史记·殷本纪》云:封“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自《史记》刊世后,历代史家均因袭汉儒司马迁的史观,谓周文王曾事封为臣,听命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以黄帝、颛项、帝喾、尧、舜为五帝,作《五帝本纪》,而后有《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这标志着上古史和古代史的分期。夏商周史称三代,是我国古代最早建立的国家,其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礼记·大传》:“礼,不王不谛。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且认为只要真正懂得禘礼,治天下“如运诸掌”,就很容易了。因此王  相似文献   

5.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上起共和元年(前841),下迄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谱列365年间的历史变化。《年表》中的诸侯次序显然经过司马迁的精心考虑,它之所以与《世家》的顺序不同,源于司马迁采取了表面有异而实则相辅相成的排序标准。详考《年表》的文本内容,会发现《年表》与相关《本纪》《世家》在多方面呈现出同构性。以《年表》为基础,司马迁在相关《本纪》《世家》中"嵌入"了大量叙事文本,对这类"嵌入型文本"的详细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史记》编纂过程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司马迁关于"十二诸侯"的历史叙事主线进行考察。在结构、文本与叙事的视角下,《年表》与相关《本纪》《世家》的关系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楚辞中所见殷族先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作《史记·殷本纪》,其材料来源主要是《世本》,其次为《尚书》、《左传》诸书。殷商早期的社会习俗,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母系氏族特征,而与西周后的父系宗法礼制社会风貌殊异。郭沫若《卜辞通纂·世系》指出:“殷世于先妣特祭,兄终弟及之制,犹保存母系时代之孑遗。”而司马迁《殷本纪》所依据的《世本》一书,据陈梦家《六国纪年》考证,乃是战国赵人所编;至于《尚书》、《左传》诸书,更是中原儒系著作。这些书中关于殷商原始文化的记载,已明显受了西周后父系宗法礼制文化的影响。所以,当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请先生用卜辞资料证明了《殷本纪》所  相似文献   

7.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其中冀州和扬州之下记载了两处"岛夷"。《禹贡》的内容被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夏本纪》和《汉书·地理志》。《史记·夏本纪》引用《禹贡》时,冀州作"鸟夷",扬州作"岛夷",《汉书·地理志》引用《禹贡》时,冀州、扬州均作"鸟夷"。《史记》和《汉书》都是权威著作,遂引起千年争论。刘起釪先生《尚书校释译论》是当今《尚书》学集大成之作,在处理这一千古悬案时,认为冀州之下作"鸟夷"没错,但是扬州之下应该作"岛夷"。一字之差,却关系到中国上古史的根本大局。本文分析了刘先生提出的论据,认为刘先生主张的"扬州岛夷"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有位诗人说过:“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俗云:胜为王,败为寇。项羽则不在其列,他以其特殊的人生履历与人格魅力而受到历史的尊重,人们把他与胜利了的英雄们一视同仁。因而,他受到了大史家司马迁的“破格提拔”,被用“本纪”的帝王档次而写进了《史记》。  相似文献   

9.
肖振宇 《民俗研究》2001,(2):93-100
司马迁撰写《史记》多取材于民间文学,对此他有过明确的表述。如他在《报任安书》中,谈到其写《史记》的情况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这里所谓的“放失旧闻”,主要指的就是民间文学。在《殷本纪》中,他说的更加明确具体:“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  相似文献   

10.
刘新光 《史学月刊》1999,(4):111-112
东汉班固(32—92年)断代为史,所著《汉书》于《高帝纪》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是《汉》不言汉高祖名字。又西汉司马迁(前145一约前86年)通代为史,所著《史记》于《高祖本纪》云:’‘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是《史》不言汉高祖名,而言汉高祖字季。其言汉高祖名者,唐颜师古《汉书高帝纪注》引东汉荀悦(148-2O9年)曰:“讳邦,字季”,南朝宋裴《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东汉末应劭《汉书音义》:“讳邦。”然则及唐,司马贞《史记高祖本纪索隐》进而指出:“《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  相似文献   

11.
在《史记》多层面、立体式著史体系中,司马迁是如何成功地实现“通古今之变”的著史宗旨的?对此,我们亟须开阔视野,创新研究方法,从如下三项进行深入探讨:其一,本纪包举大端贯通古今;其二,史表设置匠心独运;其三,以书志和列传与本纪作多层面配合、关联,交光映衬。以此推进对司马迁在历史思想和历史编纂上杰出创造力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对推进当今史学工作的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殷本纪》中,详细记载了殷商奴隶社会的世系和历史。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和缺少较完整的实物与史料印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史记》里这段记载半信半疑。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城里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国子监祭酒得了病,太...  相似文献   

13.
方志大事记,是从史书中逐渐演变、过渡、移植而来的。古称本纪、皇帝纪年、帝制纪、总纪、通纪、纪事、编年纪、纪事沿革表、时事表、大政纪、前事略等。《大事记》之名最早由司马迁所创,他在《史记》“年表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中第一次设《大事记》,编年记述将相御史大夫的事迹,详尽明了。另有“本纪十二篇”专载皇言和事迹。考其源,方志大事记应追溯到周王期及各诸侯国普设史官,“左史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篇末“太史公曰”在盛赞项羽灭秦功绩的同时 ,对其最终败亡的原因也作了深入剖析 :“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其中“背关怀楚”一语 ,唐人张守节《正义》引颜师古云 :“背关 ,背约不王高祖关中。怀楚 ,谓思东归而都彭城。”司马贞《索隐述赞》也评论说 :“违约王汉 ,背关怀楚。”语义略近《正义》。今按张、司马二氏的解说尚…  相似文献   

15.
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1 0月 5日至 8日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浙江省缙云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缙云县仙都风景区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30余位中国先秦史知名学者与会。中国人向以炎黄子孙自称 ,黄帝 ,作为传说英雄 ,在古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 ,而《五帝本纪》以黄帝为首 ,其中还提到黄帝与炎帝的关系。在《史记》以前 ,《国语》、《左传》、《逸周书》、《大戴礼记》、《庄子》、《韩非子》、《山海经》等 ,都有关于黄帝的记载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陈侯因敦铭文也有“高…  相似文献   

16.
李开元 《史学集刊》2012,(4):48-58,123
《史记》不是史料是史书,而且是带有战国秦汉子学特点的史书,属于历史学的第三世界。《史记》的可信度的问题,可以还原到史料来源和史书编撰的问题上作深入的考察。考察今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是由四篇不同作者的独立文章拼凑而成的:1.司马迁撰写的《秦始皇本纪》;2.贾谊的《过秦论》下中上三篇;3.《别本秦公世系》;4.班固著《评秦始皇本纪文》。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班固家族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合理推想,《班氏家藏本史记》可能是今本《史记》的祖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史记》五帝、夏、商、周、秦“本纪”与楚、吴、越“世家”、匈奴等“列传”为中心,探索司马迁是如何苦心孤诣地建构“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框架。在此基础上,研讨华夷界限的移动、华夷衍变、司马迁对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等问题。司马迁通过对夷狄、华夏族群的族源予以“源出于一,纵横叠加”的历史追想,构建了“大一统”思想框架。我们从司马迁所构筑的“华夷共祖”的意境中,可以推想到他已有族群心理的核心是共享血缘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释汉人所说的“长安道里居中”东湖在两汉以前,被称作“天下之中”的地区有三处,一是西周东都洛邑,其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原因是“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卷4《周本纪》);二是三河地区,这是远古以来黄河流域的文化重心,司马迁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先生认为:“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他很可能在写作《报任安书》之后“再度下狱致死”。(《关于司马迁之死》,载《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郭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是汉人卫宏的《汉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句下裴骃《集解》注引)  相似文献   

20.
李夏 《岭南文史》2012,(1):5-13
内证:从《史记》体例的角度管窥历史文献芜杂零散,著书立说便是文献整理的伟大目标,也是发挥文献功能的最佳手段。在父亲的基础上,司马迁收集、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以独创而又科学的方法,划分出五种体例:“本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