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它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的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行为。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救济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这一时期救济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回顾总结,对明清社会救济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报刊媒介与西北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玉梅 《史学月刊》2003,1(5):54-58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各报刊杂志纷纷刊登开发西北边疆的文章,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呼声。各有识之士利用报刊这一信息工具来研究西北、宣传西北;为开发西北制造舆论,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开发。但最终实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
孔凡保 《史学月刊》2002,(11):126-128
自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国内关于美国金融体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80年代的放松管制改革.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的金融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场争论似乎是以对罗斯福“新政”金融立法的全面否定而告终。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有必要对“新政”的金融立法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立法工作的历程基于对"文革"的反思和对国外新闻法治的借鉴,新闻改革和新闻立法的呼声首先在新闻界响起。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新闻界的一些代表和委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表现为非法羁押手段长期存在,无限期羁押现象极其普遍,待质人证瘐毙数量极大等特点。导致待质人证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相关政策严重脱节,政府权力体系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关立法及救济程序缺失等等。清末法制改革前后清政府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却并未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权作为基本人权在我国教育立法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平等原则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免费,并缺乏健全的受教育权保护的民主监督制度与司法救济手段。完善我国教育立法,加强教育司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切实实现,是我国承担国际人权公约的一项义务。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7,(3)
将我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从政府政策主张转化为国家法律制度,是一项迫切而又现实的立法课题。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就该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的最低生活保障这一主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法律规制的方法,即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路径选择——政策抑或法律,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规范──实体规范抑或程序规范,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手段──行政抑或司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场管制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在里根执政时期达到了高潮。此次管制改革又称“放松管制”,旨在放宽或取消部分涉及政策管制的规章条例,改革管制方式,加强管制监督,进一步完善管制体系,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那么,里根政府为何进行管制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革有何特点?本将对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是有明一代杰出的内阁首辅,明朝自嘉隆万以来已是弊政丛生,对此,他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革,挽救危亡。任职期间,他认识到唯有手中大权独揽才能保障改革成功,由此他谨慎从政,万历十年升任内阁首辅;身居辅臣,他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并委以重用;又敦本务实,改革学校教育;宜时宜民立法、严于执行法令。经过改革,万历十年出现海内殷阜、法度修明的盛世局面,正因为张居正的努力,明朝危机得以暂时缓和。  相似文献   

10.
1907年11月6日,营口叶亮卿开办的东盛和等五联号突然倒闭,波及整个营口,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清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几经协调、商讨,最终由户部银行筹款150万两进行救济,从而稳定了商业秩序。通过该案处理过程,能看出清政府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开始发挥保护、救助经济的作用。但救济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多方考虑及利益纠葛。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式金融机构与督抚、地方关道等部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扮演着不同角色。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开始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得到扩展和强化。  相似文献   

11.
王艳玲 《沧桑》2009,(4):73-7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伴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不完善,立法的内容还不全面,调整面狭窄,立法监督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存在欠缺。因此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既要针对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立法效率,抓紧制定5个自治区自治条例,完善自治法规内容,加强经济立法,健全民族自治地方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怀念曹思源     
雅号,业绩的记录簿"曹破产"这个名字,对于经历过或了解过中国经济改革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的观念里,"破产"还是十足的贬义词。正是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的曹思源,1980年首先倡导了破产淘汰理论。尔后他在1985年出任国务院破产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起草《企业破产法》和失业救济法规,并通过院外活动推进这项立法。  相似文献   

13.
最先提出“亚洲集体安全保障”主张的国家是原苏联。1970年代,苏联势力处于向外扩张时期,急于增加在亚洲的影响力,而日美同盟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被认为是主要阻力。苏联企图通过建立亚洲集体安保障体制,打破美国在亚太  相似文献   

14.
岳谦厚  杨曦 《安徽史学》2018,(2):119-127
善后救济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战争结束之前筹划的一项重要事业,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遗留下来的黑暗中的一次短暂的闪光"。抗战胜利之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中国境内的战后救济工作正式启动。然而随着中国内战危机的不断加剧和战争的全面升级,中共解放区的善后救济活动在表层上似乎仍是一种简单的国际施救行为,实已深深地渗入了国共双方的政治角力,乃至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民心争夺战。至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所主张的"非政治性"救济原则,亦自然不会为国共双方无条件地接纳,其效不难想见。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在中共解放区的救济活动,则非常典型地彰显了这种情形。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6,(5)
中国代表人诉讼制度是应解决群体性纠纷的需求,在合理借鉴西方团体诉讼、集团诉讼等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而创设的权利救济制度。曾一度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超前性、立法技术较高的制度。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院的司法能力、司法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代表人诉讼制度基本处于"休眠状态",这一状态在现有的政法传统和司法惯性的作用下有可能还会持续。因此,基于现实的考量,中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在私力救济、行政干预、社会组织和律师介入等方面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彭友锋 《攀登》2005,24(5):118-120
劳权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提炼,具有经济、社会、法律多位一体的复合特征.我国的劳权保障突出体现在就业权、报酬权、安全卫生权的保障.本文着重提出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和救济制度、改革劳动争议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新疆,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新疆政府采取了救济措施,加速了社会救济的发展。本文对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产生及其当时政府对难民、灾民救济采取的措施作一论述,并对救济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一战结束后,德国社会遭遇了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多重危机,政府权力亟待合法性认同,社会期稳定。魏玛政府力图把福利国家作为控制与解决危机的一种手段。1918-1920年间,魏玛的福利国家建设曾规范劳动市场、协调劳资关系、改革保险和救济政策、解决住房问题以及调整经济运作模式等方面掀起高潮从短时段看,这些实践活动确立了基本的福利国家原则,维护了政府权威,初步解决了战后德国的社会危机然而从长时段看,这一时期的福利实践存在许多问题,埋下了日后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乃至民主危机的隐患。  相似文献   

19.
龚自珍是我国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折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杰出思想家。作为封建末世清醒的大思想家,龚自珍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他目睹这危机前夜整个社会所呈现出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内外交困、思想沉寂的局面,心急如焚,满怀忧国忧民之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提出了一系治国安邦的社会改革思想。具体说来,其社会改革思想主要有:改变选人方法,注重经世致用;反对论资排辈,用人不拘一格;主张以礼待臣,尊重大臣人格;陆防海防并重,抵御一切外侮。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广大年鉴工作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各类年鉴特别是地方综合年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生存与发展?于是年鉴的改革与创新呼声不断。笔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各级综合年鉴要继续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固然重要,但无论如何改革、如何创新,地方综合年鉴的特色性、信息量、时效性不仅不能丢,而且应强化。特色性、信息量、时效性是地方综合年鉴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