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桑》1993,(4)
旧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与河北省井陉县的交界处,距娘子关7公里,是古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旧关又名故关。《平定州志》记载:“故关在州东九十五里,即汉韩信下赵井陉口是也。”井陉是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吕氏春秋》载:“天下九塞,井陉其一。”《关地记》里也有太行八陉,井陉为五的记述。井陉在古代乃是出进太行山的八条孔道之一。“两山险隘,关居其中,盖晋之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史称“天险”“锁钥”。在石太铁路未建之前,此处乃是通京的大道,又  相似文献   

2.
八月石门关     
八月盛夏,西安暑热难耐,于是和几位朋友一道去了旬邑。据说那里地处陕甘交界处,很凉快。从西安乘车出发,大约三个多小时便到了旬邑县境内的石门关。这是子午岭伸向东南的一条余脉,也是峰峦叠翠中一道有名的隘口,  相似文献   

3.
风雨龙头关     
周游 《钟山风雨》2014,(6):55-56
正走过小秦淮,就到龙头关了。龙头关,即扬州钞关。何谓钞关?据顾公燮《丹午笔记·钞关》记载:"元末钱多银少,议行纸钞。明太祖设立天下各关隘,命以钞纳税,渐次收尽,故名钞关。"钞关隶属于户部,税收多用以支付军事抚赏费用。龙头关就曾设有户部分司署。"扬州关原额一万三千,天启元年增加二千六百,五年增一万,共二万五千六百两。"(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清沿旧制,钞关改称常关。顺治十三年(1656),朝廷下"禁  相似文献   

4.
新都发现的东汉墓葬“石门关”铭刻,对研究汉代的社会民俗、墓葬制度、书法艺术,均具有重要价值。本对此作了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汉代玉门关址,自唐代以来已不能确指。1906年斯坦因在敦煌西北发现汉简以前,对汉代玉门关的地点,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在唐代寿昌县西北一百一十八里。《括地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均持此说。二、在唐代寿昌县北一百六十里。巴黎藏石室本残《沙州都督府图经》、晋天福  相似文献   

6.
正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名"司隶杨君碑""司隶杨厥开石门颂""杨孟文碑"等。碑为隶书,摩崖刻石有额,额题"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碑文内容为歌颂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作者王升。该刻石计二十二行,行二十五至三十七字不等,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宋人洪适《隶释》、赵明诚《金石录》,清人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毕沅《关  相似文献   

7.
一是从讨论《法苑珠林》关于唐述谷寺记载的标点入手,发掘了一条重要记载:凤林津在唐河州西北五十里;二是通过梳理《通典》和《元和郡县图志》等书关于唐鄯州至河州间道路的有关记载,探讨了北朝以来龙支至河州道的交通路线,发掘了另一条史料:凤林关与唐龙支县的距离是一百四十里。三是通过探索西魏凤林县故城、唐凤林关、宋安乡关、元安乡县等相关地名的历史,说明今唵哥集渡是北朝以来的黄河古渡,莲花渡是元、明时才出现的黄河渡口,从而证明凤林津、凤林关在今临夏县莲花镇的原唵哥集,否定了凤林关在今临夏县原莲花城说。  相似文献   

8.
王一名 《丝绸之路》2009,(24):19-21
太平关银锭,以前没有见过文字介绍,资料上面所能见到的只有《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刊登的一品图片。并将其列入江西省部分。太平关银锭在中国银锭的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其属地和背景复杂而实物又非常罕见。所以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结合实物和太平关的历史沿革,分析考证太平关银锭的归属。  相似文献   

9.
古濝关考     
古濝关即为现济源市邵原镇东侧的邵原关,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有偏误之处,此关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太行山上最重要的关口之一.  相似文献   

10.
《管子》中有两个令人费解的“食”字,分别见于《君臣》上、下篇: 主德不立,则妇人能食其意。(《君臣上》) 关於此句,尹知章注曰:“君意委曲随於女谒,若食之充口。”俞樾云:“古字‘食’与‘饱’通。《说文.虫部》:‘饬,败创也。”  相似文献   

11.
正秦汉时期南越的横浦关、阳山关和湟溪关,因见载于司马迁《史记》而闻名,被称之为"岭南三关"。"三关"与秦汉之交南越国的建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成为岭南地域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引人关注;又因其关隘早已废弃、湮灭无影,本来因地而名的置关之处,却变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关"既然最早载于《史记》,则探究其源当以《史记》为本,野史为辅。笔者不避浅陋,将读史心得奉请方家讨教。一、秦始皇置"岭南三郡"战国七雄,秦灭六国,楚  相似文献   

12.
阳山置县说     
阳山为广东较早置县之一,因“阳山关”而得名。其名始见于《史记》:“佗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相似文献   

13.
神秘的悬索关李并成悬索关,为汉代在丝绸之路主干道河西走廊所设的四座关隘之一。这四座关隘即:玉门关、阳关、金关和悬索关。它们皆置于通驿大道要口,且靠近长城塞垣内侧,在中西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依《汉书·地理志》,玉门关、阳关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内,“皆...  相似文献   

14.
清流关寻古     
清流关自古有名。它传奇式的故事,优美的景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渲染,使它的名字不径而走,在江淮之间几乎家喻户晓。据《滁州志》载:隋置清流县,五代、宋、元袭之,明初废。清流关始建于南唐。南唐君主李景,凭借长江天险,关山屏障,并派重兵把守,固若金汤,高枕无忧。清流关确实险峻,据管同的《清流关记》载:“滁州三关山上下十五里,由南至巅,凡八里,由北至巅凡七里,其巅高峻,偪侧旁皆削壁峭立,下临深涧,置兵守之,一夫当关之势也。”清代诗人陈琏对清流关的险峻颇为惊叹:“清流山高横碧落,崖石陵层犹铁削。忆自南唐始…  相似文献   

15.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犹如一条飞舞的蛟龙,时而直插云际,时而匍匐逶迤。在其腰脊之间,隆起座座山梁,腾出道道沟壑,对中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来,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陉”可通。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的虹梯关便是其中之一。太行屏障上党门户虹梯关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臭水峧村东约10公里处,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衔接处,扼守着晋豫古道。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顺县志》记载:“虹梯关在张井里柏木都,县东北。二关(虹梯关、玉峡关)俱与河南林县接壤。嘉靖八年夏公建立,有碑铭。”另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晋豫古道碑记…  相似文献   

16.
关榷制度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古今中外几乎概莫能外。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关榷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书于先秦的著名典籍《周礼》已有“关市之征”的记载。在我国众多的古榷关中,明清时期设于淮安版闸的淮安榷关,曾经占有非常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比较国会图书馆、天一阁和东洋文库本的基础上判定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刻本《两镇三关通志》是迄今所见存世最好的刻本。同时围绕和田清和司律义有关明代蒙古史研究的成就与缺憾,检讨《两镇三关通志》的史料价值。以明朝为正统的“华夷之辨”思想是《两镇三关通志》文本产生过程中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沧桑》1993,(2)
山西大学外语系已故教授关其桐先生,是著名西方哲学翻译家,他较全面地将培根、笛卡尔、巴克莱、休谟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功不可没。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就有关其桐先生的译作。关其桐(1904—1973),笔名关文运,又用名关文、世雄、琪桐、邹如山等,山西平定人。其桐先生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在校期间追慕胡适、常乃真等人学问,与胡适等结识。毕业后即由胡适介绍,任职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从事翻译西方哲学著作的工作,相继译有《新工具》(培根)、《巴克莱哲学对话三篇》、《视觉新论》(巴克莱)、《人类理解研究》(休谟)、《方法论》(笛卡尔)、《哲学原理》(笛卡尔)、《沉思集》(笛  相似文献   

19.
《三都赋》唐前旧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旧注的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邃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都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相似文献   

20.
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龙透关,位于市区西郊飞跃村的四川省人民警察学校内。北濒沱江,南临长江,如一神臂雄锁两江,故又名神臂天。《永乐大典》泸字韵载:“建安十八年,益州牧刘璋始立江阳为郡,先主人益州,遣诸葛亮、张飞等引兵溯流定江阳,即今州城也。”《广舆记》载:“神臂天,州传诸葛武侯立,明崇祯末补筑。”《泸县志》云:“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宛延曲折,以两江岸边为起止,长约数华里,名曰龙透关。”据龙透关前现存“古龙透关”石碑载:“同治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