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保卫战(又称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中国军队为保卫华中重镇——武汉,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是一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正义防御战。这次战役历时四个半月,中日双方共投入一百多个师的兵力,其战斗规模之大,动用  相似文献   

2.
1938年6月至10月间的武汉会战,是整个抗战时期规模最大、作战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民经过4个半月的浴血奋战,彻底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辉煌一页,同时也是武汉城市史上的辉煌一页。值此武汉会战70周年之际,本刊特辑录了部分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的血火记忆.以飨读者,并以此表达我们对中华英烈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皖中、皖西、赣北、豫南、鄂东广大地区,抗击侵华日军的一次重大战役,就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武汉会战。这次会战的战线之长、时间之久、兵员之众、规模之大、牺牲之重,是抗日战争中其他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武汉保卫战爆发80周年。发生在80年前的武汉保卫战,历时4个半月,中方参战的有国军第五、第九两个战区,及40余艘舰艇、100多架飞机,共110余万兵力;日方动员了2个军,及120余艘舰艇、500多架飞机,共30余万兵力。它是抗日战争中投入军力最为庞大、绵延战线最长、历经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中日双方排兵布阵早在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以后。  相似文献   

5.
从1938年6月12日日军在安庆登陆,到11月11日岳阳沦陷.武汉会战整整经历5个月。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战线拉得最长、战争规模最大、时间持续最久的一次战役。在武汉抗战的最后一天,即1938年10月24日,国共两党的撤退,武汉居民的疏散,工厂、学校的内迁,与抗战时期其他城市的撤退相比,是更有计划性、组织性,  相似文献   

6.
1938年5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在侵占合肥,攻略徐州、控制长江下游港口与陇海、津浦铁路线以后,北沿平汉路南下,东沿长江溯江西进,辅以厦门、广州两处之攻击,企图北攻太原、中下武汉、南侵广州,压迫中国政府投降。国民党政府于6月上旬将武汉党政军机关迀渝,而后调集重兵,在武汉周围建立了防卫体系,正面各战场的中国军队为了保卫武汉,在皖西、鄂东、豫西南、鄂北、赣北诸战场浴血抵抗达数月之久,前后歼敌万余,中国官兵牺牲亦达数万。10月25日,中国军队以放弃武汉退往京汉路西结束了这场战役。本组史料选自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从一个方面记载了广济战役前国民党政府最高当局及第五、第九两战区对武汉会战的计划指导、战斗经过以及日方在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等反人道暴行,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具有参考价值,特予选辑公布。  相似文献   

7.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正忙于组织力量清理淮海战役的后续工作时.接到党中央“要作好解放武汉的准备工作”的紧急指示。随即,中原局、中原军区作出决定:急需加强和开展对武汉方面的敌情侦察和情报调查工作,以分化、瓦解、打击敌人,为迎接武汉的解放扫清障碍。当时,我在中原局社会部二室侦察科工作,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排兵布阵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最大的会战。此次会战始于1938年6月12日安庆失守,至1938年10月25日蒋介石撤离武汉为止。  相似文献   

9.
宋镜明 《史学月刊》1999,(4):98-101
发生于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国方面一般称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队正面战场20余次会战中的最著名会战之一,亦为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大会战投入兵力最多、作战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结束战略防御阶段而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前期。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近十余年,史学界虽然陆续有一些论文发表,但其视角较为狭窄,史料多为第二手资料,有些观点仍欠公允。敖文蔚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兵火奇观——武汉保卫战》(以下简称《武汉保卫战》),以开阔的…  相似文献   

10.
柯育芳 《民国档案》2017,(3):93-102
马当湖口战役是武汉会战的关键战役之一。战前,中国军队在马当两岸险要之处设置炮台、碉堡、战壕等工事,以要塞部队和陆军守备,并在水面布置了阻塞线和水雷防线。日军以陆海空三军协同进攻,中国陆海空三军也协同作战,运用水雷战、要塞战、空袭等作战样式奋起抗击。面对日军的精心准备,中国方面由于海空军处于绝对劣势、部分将领作战不力等原因,马当、湖口相继失陷。  相似文献   

11.
李硕勋是四川高县庆符镇人,1903年2月23日生。1926年8月他任中国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秘书长。当时,他既是中国国民党党员又是中共党员。 1926年正是国民革命汹涌澎湃、北伐战争节节获胜的一年。这年10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武汉成为革命的中心,需要大量政治、军事人才。 中国共产党这时派李硕勋来到武汉,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兼中共武昌县委书记。 当时,在攻占武昌战役中,叶挺独立团第一营的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了,急需补充大批新兵。团长叶挺、参谋长周士第经与武昌的国民党组织和李硕勋联系,要求协助发动当地…  相似文献   

12.
浅析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作战指导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会战是中日战争第一阶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中国在该阶段诸次防御战役中组织的最为成功的一次会战。由于中国方面充分汲取了历次作战的经验教训,利用了武汉周边的地形地利,实施了正确的作战指导,从而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作战主动权。反观日军方面,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武汉解放时,我在汉口特别市政府工作。5月15日,武汉进入最紧张状态。由于国民党军张轸兵团已在金口宣布起义,白崇禧生怕他的部队被截断后路,仓皇下令撤退,防守武汉市区和青山的白军,分批向徐家棚车站集结,由粤汉路退往湖南。同日下午,武汉民主人士李书城、张难先、彭进之、陆德泽、赵忍安、程起陆等30余人,  相似文献   

14.
时间如江水奔流,转眼之间,南下来武汉已半个世纪了。翻开我的一本本工作笔记,那微微发黄的纸页上.用各色墨水写的工作记录,虽然有些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了,但历历往事如在眼前。记忆的绸带极其清晰地将自己带到那铁马金戈、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到那中国革命取胜的重要转折关头——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以后.我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  相似文献   

15.
<正>夏日的午后、傍晚,总是"武汉天地"最热闹的时分。这里的街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城市的街景相媲美。可以说,"武汉天地",为武汉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我认为,一个项目、一份工作,不仅仅是赚钱,还要留下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人生追求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举牌拿下当时的"地王"我是2004年从上海来武汉参与"武汉天地"项目筹备的。"武汉天地"就好像是自  相似文献   

16.
1938年保卫大武汉时,我任黄梅县县长兼防空监视哨总哨长。当时我国最薄弱的就是空军。苏联派志愿飞行员驾驶飞机50架到武汉,帮助我国保卫大武汉。据当时武汉防空司令姜显模说,苏联空军人员当班时都在机上等候,故防空警报一发,他们即起飞应战,很守纪律。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70年代,我下放到东西湖武汉邮电局东山农场,当了两年猪倌后,又被从武汉最西端的东山农场调遣到武汉最东端的堤角邮局“监督劳动,接受改造”,当了一名营业员。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七八年,直到沉冤洗雪,退休回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湖北省政当局为了实现孙中山将武汉建设成为"世界最完美都市"的宏愿,提出了建设"大武汉"的一系列规划设想,拟定了武汉区域规划,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规划机构"——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开创了我国区域规划研究的先河。武汉区  相似文献   

19.
(一)大局已定 直逼武汉早在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后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遵照毛主席战略计划,强渡黄河天险,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8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恰如一把尖刀插入腹地,直逼武汉之势已见端倪.1948年9月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取得全国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又玩弄起“和谈”花招却拒不在协议上签字.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之敌,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随即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战线上强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南京解放后沿江两个战略重点:一是中国最  相似文献   

20.
《近代史研究》2021,(2):25-44
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的战略决策受到日苏关系、中日和谈与国共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虽然在具体战役指挥过程中认识到运动战、游击战的作用,但是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系统认识和把握持久战的作战原则和基本方针,一度准备与日军在武汉"决战"。1938年7月底,日苏在张鼓峰冲突爆发后,日军对武汉的攻势有所放缓,蒋介石对武汉会战指导方针由"决战"转为"固守",希望借助国际形势的变化,牵制日军对武汉的进攻。鉴于英法不惜牺牲捷克利益对德妥协的前车之鉴,蒋介石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同意直接与日本进行和平交涉。日本南进攻粤后,英美在华南的利益受到威胁,蒋介石的外交重心转向运动英美,积极推动英美在远东联合制日。武汉会战前后,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持久战战略理论已经走向成熟。相比而言,蒋介石及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则缺乏系统性、灵活性与成长性。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国共两党在各自不同持久战理论的指导下,呈现截然不同的抵抗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