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强 《文史月刊》2007,(1):32-35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封信。在信中,毛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就是“文革”中影响深远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委会为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个500名省直机关人员参加劳动锻炼的农场。10月5日,《人民日报》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为题整版报道,并在编者按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最新”和“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随后,各地机关和文化部门陆续选择偏远、贫穷的农村办“五七干校”,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始下放劳动。父母单位武汉某出版系统也于1970年成立了“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2.
1968年9月,“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10月5日,《人民日报》发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此后,党中央、国务院系统各部门在河南、湖北、江西等18个省区创办了106所五七干校,10万名干部、工勤人员和3万多名家属,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团中央系统的1500名干部、工勤人员和家属子女,  相似文献   

3.
<正>我于1971年8月离开位于沙洋七里湖的省"五七干校"已整整37个春秋了。但对干校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情景记忆犹新。对昔日宣传队队员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情同手足的深情难以忘怀。初到干校1969年夏,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五七指示》精神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  相似文献   

4.
冯都 《钟山风雨》2008,(4):23-26
1957年下半年,中共发出干部上山下乡、开发山区、建立垦殖场的号召。当时我在南昌洪都机械厂工作,就向领导递交申请书,下放到安福县武功山垦殖场劳动锻炼,几个月后被调去参加筹建共产主义劳动大  相似文献   

5.
<正>向阳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西北郊,原是一处荒凉的湖泊。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数千文化界人士下放于此经历劳动锻炼。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留下了一部刻骨铭心的历史。2013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全国2000多所五七干校中的唯一,也是最年轻的“国保”。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  相似文献   

6.
我投奔“牛棚”1957年,我在人民日报被打成右派,因我认为反右派有问题拒不承认自己是右派,一直没有摘“帽子”,是人民日报社一个有名的顽固右派。1968年秋,报社在房山县建立农场(后改称五七干校),让大批干部下放。领导要我去农场时,我是很愿意去的,甚至比留在报社更愿意一些。原因是: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两年多来,报杜对我严格孤立,不让我参加任何会议和学习,光要我闷头干活、游楼、挨打。来农场后我希望能参加一些学习、会议,参加斗、批、改。2.从报社回宿舍时,差不多每天要挨小孩们的踢打、骚扰,来农场可以避免这…  相似文献   

7.
问: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毛场体验生活的?答:1970年秋──1972年秋。问:您能谈谈您到仙桃毛场的真实原因及回省作协的情况吗?答:省五七干校秉承“四人帮”的旨意把湖北省直的一部分干部下放到两阳毛场农村插队落户劳动。我由老伴杨静陪同到毛场双大队,原先五七干校领队要我们夫妇住弃置的牛棚,牛棚内全是牛粪,雨漏成粪浆。农村干部可传我们夫妇年老,另拨紧靠猪圈的陋属给我俩栖身。我在双一队劳动两年。因为我肯干,譬如扛谷进仓,与一中农和一贫农合作,日扛2万斤;又如挑水粪120斤,等等,农民对我有好感,经常劝我少干一点,不要…  相似文献   

8.
章学新 《百年潮》2008,(9):41-42
1969年春,广大干部按照“五七”指示,下放到五七干校“重新学习”。虽然指示规定“除老弱病残者外”,但是,共青团中央是被江青斥为“修透了”的单位,因而必须“连锅端”,就连年过花甲的老年干部和知识分子,也要“自动报名”,不应放弃这个“极好的机会”。54岁的胡耀邦是“斗、批、改”的主要对象,当然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9.
“文革”中期,文化部创办咸宁“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著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出版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我当时任黄冈军分区副政委,调来担任咸宁“五七”干校的负责人之一,对当时的情况了解一些,现就记忆所及,略述如下。于校的背景和组织情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给林彪写信.即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为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黑龙江庆安县柳河率先出现一座被命名为“五七”干校的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  相似文献   

10.
“文革”风起,斗、斗、斗,斗到最后斗、批、走。我于1969年9月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1970年初又斗成反革命分子,在干校一呆就是6年。  相似文献   

11.
江岸区五七干校成立于1970年1月19日,地址在武汉市汉南区境内。当年,在沔阳县与汉南区的防洪大堤旁,被称为1号公路一边,依次排列着江岸、江汉、汉阳、武昌四个区的五七干校和汉南区银莲湖农场机耕队。在江岸区干校的东北方和东南方分别为硚口区干校和青山区干校。干校于1978年4月正式撤销,历时7年,有房屋5000平方米、土地3048亩、可耕地2700亩、已耕地1700亩,前后有2220名机关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在这里参加理论学习和劳动锻炼。  相似文献   

12.
梁文斌 《炎黄春秋》2010,(11):59-61
<正>我是江西南昌县人,1951年7月在南昌市劳动局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1953年中央决定把优秀的干部转移到工业战线,1954年2月我被调到武汉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任职。同年大区撤销,10月我被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负责来信来访的工作。1957年冬,中央决定"万名干部下乡劳动锻炼",组织部长安子文开动员大会,号召干部上山下乡,接受劳动锻炼。还说下去以后要体察民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下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写信向中央反映,但要署真名,不要搞匿名,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相似文献   

13.
磁县发现东魏北齐大型壁画墓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后,坐落在漳河之滨的邺都,是东魏、北齐两代(534~577年)的都城;地处邺都西北郊的河北省磁县,是东魏、北齐的皇室贵族陵墓区,如今在磁县的京广铁路两侧,依然保存着大小不等的若干丘冢。“文革”中期(1970~1972年),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被“下放”到河北省磁县从事劳动锻炼,分住在东陈村与西陈村。劳动之暇,  相似文献   

14.
1970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其中一项任务是“干部下放”。由于1964年我在连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被列为审查对象.自此一次次运动都有我的份。我成了理所当然的下放对象.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偏远的闽东北政和县镇前公社湘源大队。在那里。我渡过了一段辛酸而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时期,举办五七干校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挤占了大量田地,其办学成本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干部学校。五七干校"学政治"与"从事农副业生产"、"办一些中小工厂"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导致其不计成本,浪费严重,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五七干校办得既不像干校,也不像企业,还引发了与人民公社、生产队、农民之间的经济纠纷和冲突。广大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给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虔诚的自我改造 1957年下半年至六十年代初期,根据中央的批示,机关干部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曾经分期分批下工厂、农村劳动,为期一年。五七年的十月下旬,机关“反右”告一段落时,开始动员和组织第一期下放劳动。种种迹象表明下放的预定名单中有我在内。我虽然知趣地报了名,最初内心却有所不服。这次下放的是“三门”干部,我算吗?就以调到贵州工作这七年来说,“五大任务”、“土改”、“互助合作”,哪一项不是在基层在农村参与了的?全省有名的白云区赵树华互助组和以它为主创建的全省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不都是我们在那里建…  相似文献   

17.
宋毓瓒 《文史精华》2011,(2):53-58,1
前言 1942年.我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经济系。年底进入当时的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东亚毛纺厂的前身)。当时我在统计部任职员,半年后调入工友人事组(相当于现在的劳资科),负责计算工资。我历经沦陷时期、国民党时期。直至解放。1952年“五反”后。我被提升为人事工资科科长。文革期间下放劳动。  相似文献   

18.
正195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对于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实行特赦……"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被特赦者之一。溥仪特赦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安排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进行劳动锻炼,时间为一年。爱新觉罗·溥仪来植物园劳动是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我正下放湖南劳  相似文献   

19.
接到调令 1960年初,一批由《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驻四川记者站组成的下放干部,来到四川省仁寿县先锋公社先锋大队劳动锻炼。当时我是《四川日报》的记者,也是这批下放干部的带队人之一。 我们在这里下放已有半年多了。这年秋天的一个中午,我们从地里劳动回来,先锋大队的一位干部对我说:“樊支书,县委来电话,说四川日报要你回去,你的工作有调动。”先锋公社先锋大队是县委的典型,为了把这个典型办好,年初我们来这里的时候,县委让我担任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所以社员们都叫我“樊支书”。  相似文献   

20.
苏维民 《百年潮》2011,(5):28-33
1968年秋,黑龙汀省委为安置大批被批斗、离开了工作岗位的干部,以落实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名,率先办起了一座柳河五七干校。同年9月30日,毛泽东在姚文元送阅的《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上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