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阎明复 《百年潮》2008,(8):17-22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1965年3月,苏共纠集19个共产党、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中共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是“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步骤”,  相似文献   

2.
文翠  高歌 《文史月刊》2002,(11):19-33
中苏论战是由中苏两党裂隙的加深而逐渐展开的。1960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苏共策划的对中共的突然袭击,接着在莫斯科26国党的起草委员会上与中共的交锋,以及在十月革命43周年纪念活动中和中共的冲突等,对中苏公开论战作了有力的铺垫。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共运曾发生过激烈的大论战。中共认为,以苏共及意共陶里亚蒂为代表的各党,是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正主义";苏共和意共认为,毛泽东和中共则是"教条主义"。为此,中共及意共曾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进行交锋。十几年后双方握手言和,那场辩论不过是双方都"说了许多空话"。详情请看《中共与意共论战始末》—文。  相似文献   

4.
蒋本良 《百年潮》2007,(4):14-16
中苏公开论战经历了一个波折起伏的复杂变化过程。在论战的高峰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了答复苏共对中共攻击“要十年规划”、“要准备论战二十五年、一万年”的打算。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中苏论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是上世纪中国哲学界三次大论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论战。论战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为中国乃至世界之罕见。不仅如此,而且最后竟发展到了极端残暴的血泪交织、生死交恶的地步。现将有关情况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阎明复 《百年潮》2009,(9):11-14
邓小平再赴莫斯科,批判苏联大国沙文主义 1960年底莫斯科会议结束后,中苏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期.1961年1月举行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苏采取缓和的方针,停止论战,把力量集中在国内经济调整工作上.几乎与此同时,苏共也召开中央全会,科兹洛夫在全会上提出今后对待中共应继续执行加强友谊的方针,最好同中国政府就涉及共同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不断地进行协商,互通情报,一如既往地给予中国物资技术援助.仅仅在1961年上半年,中国就两次派出经济、科技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商谈经济、科技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放 《百年潮》2006,(12):13-19
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起大落,有过大发展、大挫折、大论战、大分裂、大动荡、大改组,留下了众多公案有待我们彻底澄清,以便从中汲取深刻经验教训,推进国际共运的重新振兴。《百年潮》第6、7期连载的阎明复、朱瑞真同志的《二十世纪国际共运史的一桩公案》,论述了中国(中共)、南斯拉夫(南共)、苏联(苏共)三党三国之间围绕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问题的前后经过和曲折变化,读后受益良多,同时也感到文中还有疏漏与不足。现在依据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潜心研究,加以补充和订正,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8.
何梓林 《百年潮》2004,(8):19-23
修改赫鲁晓夫70寿辰的贺电 1964年4月3日,苏联方面公开发表了苏共中央二月会议决议和苏斯洛夫在全会上的反华报告,<真理报>还配发了一篇反华社论.苏共中央二月全会的决议声称:"苏共中央认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共产主义运动和维护马克思列宁主义纯洁性的根本利益,要求从思想上揭露中共领导的反列宁主义的立场和坚决反击他们的分裂行动."  相似文献   

9.
杜光 《炎黄春秋》2008,(4):44-48
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了《共和国的三次哲学大论战》,作者萧岛泉。这部书翔实地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次哲学讨论如何被政治化的历史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成了禁区,不许人们了解,三次哲学大论战更是知者寥寥。  相似文献   

10.
苏联一直是美国对新中国冷战政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反苏、反共、反华作为该政策的三个主要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其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显然有别。杜鲁门时期,反共、反华从属于反苏的大目标,但多次企图分化中苏联盟。艾森豪威尔任内,对华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更浓,反华、反苏与反共几乎划上了等号,苏联因素的重要性已不及前任。肯尼迪上台后,在与苏强硬对抗的同时,拉苏联,孤立中国,反华、反共色彩明显浓于反苏。  相似文献   

11.
1962年11月至1963年1月,赫鲁晓夫利用保加利亚共产党八大、匈牙利共产党八大、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十二大、意大利共产党十大和德国统一社会党六大相继召开的机会,从公开指名攻击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发展到公开指名攻击中共。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我党的观点,标志着20世纪中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开论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高放 《百年潮》2006,(12):13-19
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起大落,有过大发展、大挫折、大论战、大分裂、大动荡、大改组,留下了众多公案有待我们彻底澄清,以便从中汲取深刻经验教训,推进国际共运的重新振兴.《百年潮》第6、7期连载的阎明复、朱瑞真同志的《二十世纪国际共运史的一桩公案》,论述了中国(中共)、南斯拉夫(南共)、苏联(苏共)三党三国之间围绕批判南斯拉夫共产党问题的前后经过和曲折变化,读后受益良多,同时也感到文中还有疏漏与不足.现在依据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潜心研究,加以补充和订正,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发生了一场国际共运大论战,又可称为中苏"十年论战"。对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现在要来评议呢?第一,"十年论战"是十年文革的重要原因和思想基础。批判了苏联的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引申到我国国内,打倒睡在身边的"中国赫鲁晓夫",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4.
李丹慧 《史学集刊》2006,14(6):51-67
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人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毫“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15.
论文梳理了《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的创刊背景、双方论战的内容、双方论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论战结局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法。论文认为发生在新加坡的《南洋总汇新报》和《中兴日报》的论战,虽然是《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的延续,但是也因地点、受众人群以及现实情况的改变而具有区域特点。这场论战的结局也不是以往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革命派取得大胜,实际上没有胜负可言,双方都通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一批支持者,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华侨的思想解放。同时这场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既增强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华侨政治倾向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朝政府曾经召开过一次盐铁会议,会上以当时政府的御史大夫、法家桑弘羊为一方,和来自各地的六十多名儒家"贤良文学"为另一方,展开了一场"两刃相割,二论相订"(《论衡·案书篇》)的大论战。论战涉及的方面很多,"上自礼乐刑法,下逮农耕商贾,内则  相似文献   

17.
衣慎思 《沧桑》2008,(1):103-105
"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著名论战,一般谈到此论战比较忽略相关人事的交往问题,而"科玄论战"之所以在张君劢和丁文江这对朋友间不得已爆发,除了时代潮流的背景和两人的思维模式外,与两人在个性、师承及所受思潮的影响上的冲突,也有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林  毅军  夏若天 《文史精华》2013,(11):10-12
1973年12月,中国发生了一次不寻常的事件。中共“十大”召开4个月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北京与沈阳、南京与广州、济南与武汉、福州与兰州八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这件事情不但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在国际上也引发了各种猜测。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君劢在 1923 年一次带偶然性的讲话究竟在何处以及怎样挑战了五四新文化人关于 “科学”的基本观念, 从而使后者不得不拔剑而起? 同时, 五四人心目中的 “赛先生”究竟何义? 本文拟通过考察分析 “科学”观念在后五四时期的演变来反观和反思这些问题。过去有些研究者对这次论战的水平感到失望,其实论战当事人之所欲言与这些失望者之所欲观未必一致, 迄今为止研究得最多的概念问题似尚不如影响青年学生更为双方当事人所关注。而由于时人对于 “科学”及 “科学方法”有着相当不同甚至带本质区别的理解, 为许多研究者常规使用的 “科学主义”这样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西方抽象术语, 对发生在中国后五四时期的一次具体争论有多大的史学诠释能力, 也还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席卷了世界上所有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涉及当代国际共运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论战规模之大,内容之广,斗争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论战使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格局。详情请读《中苏两党大论战始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