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耀汉(1883~1912年),字瀛洲,湖北汉川马口镇人,与梁钟汉、梁辉汉互为昆仲,人称辛亥"梁氏三汉"。16岁考中武秀才,21岁留学日本,与蓝天蔚  相似文献   

2.
李孝平 《炎黄春秋》2000,(11):36-39
吴禄贞,字绶卿,湖北云梦县吴家台人,1911年11月7日殉国,年仅32岁。1899年,吴禄贞与其湖北武备学堂同学一行20人,东渡日本留学。他在这批同学中年龄最小,但才气纵横,与之同行的同学刘伯刚曾说:“当时留学之风初开,国人尚多视远适异国为畏途,尤以时距甲午之败,仅只数年,敌意犹存,有些同学对赴日留学,尚心存疑虑与抵触,甚至不欲应选,惟绶卿独认为临阵用兵,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相似文献   

3.
王琪  戈川 《武汉文史资料》2005,(1):38-38,61
易雪泥,又名传书,湖北同盟会会员,1894年生于湖北黄陂县城关镇的一书香人家,其父是擅长诗词歌赋的老学究。雪泥自小就受其影响和熏陶,素有这方面的爱好和专长。青年时代,他曾就学于武昌的“两湖书院”,后又留学日本,归国后,他矢志办报,以文为生。不久即定居汉口。其文笔流畅,文风独特。  相似文献   

4.
笑天 《文史天地》2003,(10):51-53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120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赴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日本亚细亚大学任教期间,通过资料查询和走访调查,发现了被我国中日关系史及留学日本史研究界忽视了的有关日本战后首批正式招收中国留日学生的史料。史料证明,战后第一批留学日本的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这既是中日两国在战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也为战后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6.
张金锭 《铁军》2020,(2):21-21
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长林植夫被俘,关进了上饶集中营。林植夫是福州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瀛,他认识了同在日本留学的崇安人、同盟会会员朱尔英,与当时在日本的蒋介石也有一面之交。1931年4月,闽北红军第一次解放崇安县城时,朱尔英带着妻子和儿子到了福州。此时,林植夫在福州担任福建学院院长,经林植夫推荐,朱尔英在福建学院中文系任教。  相似文献   

7.
邢其毅(1911-2002),字孟符,汉族。出生于天津,原籍贵州省贵阳市。其父邢端,字蛰人,别号冕之,是贵州省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年轻的翰林,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留学日本。邢其毅的青年时代,是处于国内军阀混战,列强侵略,中央政府丧权辱国、民不聊生之际。在双亲的熏陶、教育下,不仅于文史之学有深厚之功底,并认定从事科学教育工作,特别是扎扎实实地研究基础科学,是救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1998年春夏之际,山西省博物馆清理库房时,发现了一本清末山西学子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日记本,除封面和封底不存外,基本完好。日记内容记述了主人在1908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期间生活、学习和交友的情况,是我们了解和考证这段历史史实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就日记本本身来说,它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近现代物。  相似文献   

9.
1911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饱经动荡离乱之苦的中国正处于亘古未有的转折关头,在列强侵凌日紧和国内革命风潮风起云涌的交相激荡之下,内外交疲的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武昌起义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敲响了晚清王朝的丧钟。12月25日,孙中山由美国辗转欧洲回到上海。12月29日,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云南、  相似文献   

10.
1873年末,日本明治政府陆军省派遣八名军官来华留学,是为近代曰本军方派出的首批留华学生。八人曾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学习北京官话,直至翌年年末中曰围绕"牡丹社事件"的谈判陷入僵局,日本以为和谈无望,战事将起,才将其陆续撤回。所以,他们前后在华仅一年时间,而其他不利因素也影响了留学效果。然而,此次陆军军官来华留学实为日本军方策划侵略亚洲"大阴谋"的前奏,标志着日本军方通过分批派遣军官来华留学、侦察,以便为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的阴谋就此展开。  相似文献   

11.
<正>他有着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洪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人员。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的柳诒徵 ,他早年的学术活动是其学术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早年并未留学日本 ,而是对日本进行过一次教育考察。这次教育考察的具体时间是在 1 90 3年初。这次考察可以说是柳诒徵进行现代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3.
看上去像个乡下青年李汉俊,原名李书诗,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学的是工科,但他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非常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当时,在日本德文版马克思著作很多,而他又精通德文,这就使他可以直接阅读马克思原版著作。可以说,李汉俊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者之一,在中共建党之初,被认为是党内“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蓝天蔚是湖北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著名先烈,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创办《湖北  相似文献   

15.
刘晓 《文史博览》2005,(10):16-19
父亲就读于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后因闹学潮被退学回乡,随即又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又被迫出走南洋去德国留学。青年时代的父亲目睹国弱民穷,列强环伺,彷徨无路。是抗日救亡这条主线,链结了父亲一生中最辉煌的十四年时光,也是父亲最值得怀念、使人崇敬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16.
张雷 《近代史研究》2022,(1):154-159
庄文亚的《无逸窝日记》等史料中有关丁文江1902—1911年留学生活的记录,证实了丁文江于1902年3月到东京法学院留学,后在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医。然而,日本文明的拿来主义,以及编辑刊物的困境和日俄战争的爆发,使丁文江决定前往德国学习陆军,但终未成功。1904年3月,丁文江离开日本前往英国留学,其间,曾机缘巧合拜会了康有为和孙中山,并由剑桥大学希普利爵士引向科学之路,同时,由于自身的嗅觉问题而放弃军事和医学报国之念。留学期间,丁文江转向自然科学,并深受进化论影响,拥护渐进改良,反对激进革命。留学时期形成的人际网络也成就了丁文江的事业和家庭。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为寻求救国之道路,在1901—1914年间先后5次东渡日本。日本是青年陈独秀思想启蒙的起点,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陈独秀产生了中国启蒙运动的想法,由此拉开了他一生革命运动生涯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竺午 《江淮文史》2001,(4):4-16
90年前的神州大地,正遭受着极其深重的苦难。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疯狂,使中国人民遭受极度的屈辱和痛苦。而腐败透顶的清王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大量出卖国家权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并加深对人民的榨取和搜刮。国势衰微、列强环伺、民不聊生,亡国灭种的阴影,  相似文献   

19.
郭华清 《安徽史学》2001,16(4):37-41
1905~1911年章士钊曾有过一段在日本和英国留学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章士钊的思想改变很大,由一个极端的革命论转变为一个平和的调和论,从主张废学救国转变为主张苦学救国。本考察了章士钊赴日前及其在日、英的留学经历,详细地探索了章士钊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方继孝 《收藏家》2008,(4):14-20
1918年的夏天,郭沫若在日本博多湾海岸遇见了亦在日本留学的张资平,共同议论筹办一个文学同人的杂志。成仿吾、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人当时都在日本留学(郭沫若当初学医、郁达夫当初学经济、成仿吾当初学兵工,张资平学的是地质),他们也感到中国没有一本可读的杂志,没有一本纯粹的文学刊物。共同的文学兴趣使他们聚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