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巧珍,国家一级演员,湖北地方剧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津贴,是湖北戏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2.
陈戈,1916年10月1日生于四川自贡市的一个地主家庭。原名陈谦益,曾用名陈千一,1939年后改名为陈戈。陈戈毕业于蜀光中学,1932年到成都,先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后又转入新办的大同电影戏剧学校,遂爱上戏剧和电影,并献身于这两种艺术。可是他刚起步就走了一段吃尽苦头的路。该校的校长万籁天,是南国社的旧人。...  相似文献   

3.
植被·根脉     
楚剧: 楚剧是流传于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一个优秀地方剧种,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旧称哦嗬腔。1926年正式定名为楚剧。建国后,经过戏改,剧目、声腔有了很大的发展。唱腔为板腔、小调、高腔三大体系。剧目内容多为生活戏,不断吸取民间歌舞、民俗民风,形成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代表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现有剧目约500余台。  相似文献   

4.
马亮 《神州》2013,(17):19-19
近期,由武汉晚报联手武汉剧院、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苏州昆剧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浙江绍剧艺术团,联手倾情打造了"京汉楚越绍昆群英会"暨中国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上演的这些经典国粹剧目中,不乏已经相当流行的经典作品,为武汉观众送上了一份演出盛宴。由于近期正在着手《楚剧图文志》一书的准备工作,所以对其中的楚剧比较关注。特意看了其中《经典折子戏专场》。  相似文献   

5.
黄圆 《贵阳文史》2010,(5):35-36
<正>岁月如流,总会给城市生活带来新鲜的内容,也会将一些曾经的鲜活带出我们的视线。但是不管岁月怎样流逝,总有些曾经为这座城市留下的过往在今天依然被人们记起,成为这座城市中一  相似文献   

6.
薛成荣 《黑龙江史志》2005,(2):34-35,24
在黑龙江省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共11个,其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外.外来剧种有7个,占全省剧种总数的多半。这些外来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吕剧、河北梆子(包括山陕梆子)、唱剧、赣剧等。全国共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在这众多的剧种中.唯独以上几个剧种能在黑龙江省落脚扎根,并受到当地观众的厚爱,其原因何在?如果稍加留意的话,  相似文献   

7.
孙陆花 《神州》2012,(3):26-27
平调落子产生于明末清初邯郸的武安市,兴盛于上世纪中叶。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河南省北部的安阳、新乡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治等地区。  相似文献   

8.
<正>在八亿人口八出戏的年代,以"文化革命旗手"自诩的江青,想在京剧以外的地方剧种里也确立一个样板团。她物色来物色去,最后选中天津的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于是,引出在特殊岁月里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秘密行动。江青对河北梆子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9.
赣剧是江西的地方剧种。因浦城与江西近邻,赣剧于清末就传人浦城。据忠信村万年台墙壁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十三日,大吉祥班演出微马记》、敏合E酚”,证明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江西赣剧艺术团体在浦城演出。  相似文献   

10.
清代福建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福建省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初承袭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对地方财政实行分级分类定额包干体制 ,同时大幅度删减地方财政预算 ,使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趋于萎缩。清中叶推行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 ,原是为了弥补各级政府办公经费之不足 ,但由于此后盛行“就廉摊捐” ,使之名存实亡 ;另一方面 ,由于清后期对地方存留经费实行全省统一结算制度 ,使基层政府失去了财政自主权。晚清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捐纳与厘金 ,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某些职能 ,但同时也促进了绅商一体化 ,推动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邱皓琛 《神州》2013,(24):42-43
婺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比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只晚200年。婺剧,因金华历史上素称“婺州”而得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当地有人称它为“农村戏”,俗称“金华戏”,是浙江金华最古老的戏曲,也是浙江省第二大剧种。它以金华为中心,流传于浙江金华、衢州、丽水和江西等一带。婺剧的艺术特色是古朴浑厚,强烈粗犷;唱腔高亢,音乐丰富;擅长武功,特技惊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2.
《福建史志》2012,(5):45-45
位于松溪县城西虎山公园一座七级古塔——奎光塔下的一片草坪前.竖立着当地多年来收集到的历代碑刻10余块,其中有一块高2米、宽1米的青石草书石刻碑铭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经文物专家考证、认定为我省现存最早的古代交通法规实物之一——南宋交通法规碑。  相似文献   

13.
张辰来 《文史精华》2009,(12):32-36
丝弦戏,古名“弦索腔”,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正定,也是这一剧种的源起和发展中心。它的唱腔,除兼元人散曲的套数、小令之外,还有官凋、越调两个板式变化。元杂剧中的曲牌如“驻马听”、“新水令”、“耍孩儿”、“雁儿落”等名目,在丝弦戏里都可寻见。其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卜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余韵萦绕而下。声腔高亢激越,悠扬奔放,很具燕赵慷慨悲歌之风。  相似文献   

14.
李满星 《丝绸之路》2012,(19):15-22
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秦腔,堪称华夏之声。《诗经》里的"国风"、"秦风"、"豳风"不少篇章,就是最早的秦腔。大秦之声,是汉唐雄风,是"关西大汉手执铜琶高歌大江东去"的遗响。博大精深的秦腔,是秦地的文脉。沿袭百年不衰的易俗社,是解读秦地文脉的密码。启迪民智易俗社2012年8月13日,和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剧社"的中国最古老剧社——易俗社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易俗社将秦人文脉沿袭百年,长盛不衰;数代易俗人,始终如一地坚持移风易俗,身体力行地与时代同步,赢得了举世敬仰。  相似文献   

15.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粤剧除了流行于广东,在海外粤籍华人聚居地也长期传承,粤剧进了博物馆,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说明粤剧正日益走向文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4):41-44
陕北秧歌剧 地方剧种,因源于陕北秧歌而得名。 陕北秧歌分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大场秧歌以群众性的歌舞表演为主;小场秧歌以纯舞性的踢场子为主,常与竹马、早船、狮子、高跷、二人台等形式组成演出。唱词多为四句一联,后两句由秧歌队帮腔咏唱。唱腔在传统秧歌调基础上,吸收陕北民歌、迷胡、碗碗腔、道情等多种唱腔创造而成。  相似文献   

17.
王刚要 《神州》2012,(17):203-203
越调做为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深受群众的喜爱,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越调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境地,由高峰跌入低谷。作为越调起源地的河南,为改变这一境况,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相似文献   

18.
孔繁青 《攀登》2007,26(5):164-165
本文以分析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为充实国家实力,实现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大后方推行地方建设工役。作为大后方重心的四川,奉重庆国民政府之令,征调大量民工服工役,进行与农业增产密切相关的垦荒、水利和造林等地方建设工事。为此,四川省政府改进了工役运作系统:在征调机制方面,规范机构和程序,并制定相应的征调原则和方法;在管理机制方面,对民工在层层编制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工作上的管理;在经费来源方面,对国民工役费和代役金作了相应规定;在待遇方面,划分给养和义务两种方式的工事范围,并制定给养工事发放标准的工作能率。大局上,工役的实施提供了地方建设工事中急需集中使用的大量民力,为取得民族自卫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见成效之情况。  相似文献   

20.
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平 《攀登》2009,28(2):129-132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一切文化遗产的记录载体。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抢救和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为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