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濱 《中华文史论丛》2012,(2):167-199,397
岑參西域詩建構了一條唐詩西域之路。詩中大量西域地理語彙是現存唐詩中僅見的。岑參詩歌詳盡記述從長安到安西乃至中亞諸地的行程,完成了唐詩西域之路的地理學建構,客觀上成爲以詩證史和補史的典範。這些西域詩又充滿了真淳深婉的性情和昂揚壯烈的猛志,岑参賦予了這條道路濃厚的人文色彩,完成了唐詩西域之路的文學建構。  相似文献   

2.
古戌依重险。高楼是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这首五言律诗,见于《全唐诗》卷200《岑参诗》卷三。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此诗当是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出使西域戎幕途经金城(今甘肃兰州)之作。然而,此诗亦见于《全唐诗》卷197张谓集中,题作《登金陵临江驿楼》;字句略同,仅“五凉”作“五梁”,“忽如江浦上”作“忽然江浦上”。可见,要解说此诗,首先得回答此诗著作权归属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唐诗选注本乃至唐代边塞诗选注本,大都忽略或回避了这一问题。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卷三,对此诗  相似文献   

3.
唐帅  魏景波 《丝绸之路》2012,(20):34-37
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诗人游幕入边出塞现象比较频繁。众多诗人希望立功塞外,一展抱负,于是纷纷踏上西去之路,领略大漠风光,感受丝路文化,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唐诗之路。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岑参轮台诗中“胡俗”揭秘徐百成,贾慧群岑参是与李白、杜甫同时代的大诗人,被誉为边塞诗泰斗。天宝十三年(754年)4月,他第二次出使西域,位安西节度使、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之下,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等职,至德元年(756年)12月调返长安,历...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唐诗香飘海外。德国大诗人歌德曾把《梅妃诗》译成德文。据统计,日本有近五百多万人把吟诵唐诗看作是高雅的艺术享受。近年来,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唐诗研究会,并举办了李白专题学术讨论会,出版了李白、杜甫、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岑参等人的著作,十分热销。在苏联,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被编写成名为《四川悲歌》的  相似文献   

6.
沧桑诗章     
王族 《丝绸之路》2003,(6):44-44
真正在西域作诗留名的人,细看起来,都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有三个诗人绕不过去。他们是王维、王之涣和岑参。我尊崇王维,但却不怎么喜欢这句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王之涣也是用一种极其消极的情绪写下了那句让后人一再提及的诗: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和王之涣都赶上了盛唐的好时机,两个人都曾立志建功西域,并且义无反顾地走了出去。我想,作为诗人的他们,面对西域恶劣的地理环境时,产生一些忧愁是不可避免的,用诗去渲染当时的气氛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个要远行的人,而且才仅仅走到了阳关一带,却流露出一种低沉的情调,缺乏一种远行气魄,…  相似文献   

7.
在世上所有的路中,"唐诗之路"是一条浪漫而特别的路。其实,在现实中,并没有一条路真的插着"唐诗之路"的路牌。上个世纪90年代,浙江新昌的竺岳兵先生从《全唐诗》《全唐文》的诗文丛林中,首先发现了这条隐藏在历史中的山水人文道路。这条道路山水秀丽,分  相似文献   

8.
来信     
《中华遗产》2007,(10):150-150
唐诗之路9月号《唐诗之路》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细细品读,让我受益匪浅。"唐诗之路"是一条神奇的路线,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人们几乎都不可能看到它的实际存在,但千年来,它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踏歌而来,留下许多传世名篇,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  相似文献   

9.
道光年间的袁洁以自己坎坷的西域遣戍经历,成就了一部独特的《出戍诗话》.该著是现存最早而且卷帙最繁的西域诗话作品.诗话详细记录了袁洁一路西行的经历、沿途所遇各种诗人诗事,以及自己的诗学交游.诗话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保留了袁洁个人的西域诗作和大量的友人西域诗作,展示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西域诗人群像,其中不少诗作能够从客观上展现出道光年间的西域北疆社会生活史.袁洁半生潦倒,后客死异乡.但他遣戍西域的人生体验与《出戍诗话》的著作,都成为清代西域诗史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两次出塞。这期间他写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戍守边疆、歌咏西域民族风土人情的诗歌,并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唐朝中央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在西域进行的几次重大战事。  相似文献   

11.
<正>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在新疆几年时间,我寻访过不少历史故城,虽然见到的多是残破的墙垣和满地荒草,但在我的眼前时常幻映出高耸的城楼和萧萧车马,而几乎每一座故城的辉煌历史都可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找到佐证。人们对西域那片辽阔地域的了解,风霜雨雪、铁马冰河的印象多是来自边塞诗中。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唐朝诗人是文学历史上一道璀璨夺目的风景.浙东唐诗之路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景观较突出,浙东唐诗之路注重体验式旅游的开发,不断深化唐诗文化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文化和旅游景观的设计完美地融合起来,依托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了...  相似文献   

13.
东晋士人安顿心灵的处所唐代诗人长吟高蹈的乐园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其中最绚丽的花朵。中国的“唐诗之路”在浙东。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名溪剡溪,走新昌的石城、沃洲、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190公里——众多文人墨客被这条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的景色所陶醉,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  相似文献   

14.
<正>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在新疆几年时间,我寻访过不少历史故城,虽然见到的多是残破的墙垣和满地荒草,但在我的眼前时常幻映出高耸的城楼和萧萧车马,而几乎每一座故城的辉煌历史都可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找到佐证。人们对西域那片辽阔地域的了解,风霜雨雪、铁马冰河的印象多是来自边塞诗中。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  相似文献   

15.
河西往事     
离开金城兰州,西渡黄河,沿着清晰可见的汉长城遗迹,翻越祁连山的余脉乌鞘岭,出险峻的古浪峡,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绿洲相连的的河西走廊。这是夹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一条狭长的联结中原和西域等地的陆路通道。这条天然通道,作为人们东西往来的交通线,大约滥觞于商周玉石之路时期,后为西汉张骞通西域时所开,之后就成为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必经之地和官马大道,是中原进入西域的一条最便捷、最安全的陆路通道。  相似文献   

16.
隋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史学价值,堪与出土文书、石刻碑志相提并论。1920年代,鲁迅先生对小说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的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实际上也是以笔记小说证史的经典之作,向达先生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大量使用了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这些研究促使史学界重薪审视笔记小说及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一渤 《旅游》2010,(1):82-87
出新昌县城旧东门至天台县界,至今还保留着一条较为完整的古驿道。驿道经桃源穿越天姥,到达关岭头,全长35公里。这条路,早先为南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谢公道”。在唐代,这里可是一条风靡一时的游览之路,时光流转;至今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道路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唐诗之路”。  相似文献   

18.
卢华语教授主编的《〈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一书于2006年1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60余万字,包括专题研究、重要经济诗篇释析和经济诗句辑录,三者有机结合,既秉承前贤倡导的“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利用唐诗深入研讨唐史的相关专题,又提供经过作者悉心爬梳、认真整理、分类辑录、择要释析的唐诗经济资料,是一部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兼备的著作,也堪称是全面而系统整理《全唐诗》经济资料的首创工作。文史结合,以诗证史,可以为治史别辟蹊径,开创新局。留存至今的全唐诗超过5万首,其中有大量的反映唐代经济活动和生活状况的篇什与…  相似文献   

19.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见到蜀布、邛竹杖,始知蜀至身毒早已有道相通。这就是“蜀一身毒道”,它已引起了中外学者注目。然而,还有一条与此道相连,直通荆楚的“黄金之路”,至今无人知晓. 本文从文献和今人著作中找出线索,证之以考古资料,证明了先秦时代楚曾有一条穿越夜郎,巴蜀的“黄金之路”,它与“蜀一身毒道”相连。“黄金之路”对楚国的强盛起过直接推动作用。由于楚国灭亡和各国史书及诸书百家毁于秦火,“黄金之路”遂淹没无闻。恢复“黄金  相似文献   

20.
唐、清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其治理诸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王朝国家建构及清末民族国家建构转型之发展流变。文章以国家建构为主题,从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切入,从唐、清二代于西域治理之族群文化背景、天下体制、羁縻制度、治边法制及近代转型等五个基本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通过比较唐、清西域治理之异同,阐明唐代于清代西域治理之规定性、清代于唐代西域治理之连续性以及唐、清二代西域治理的相异性,为当代新疆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