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策源地。他不仅为全国农村改革带了个头,而且对后来全国的改革开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徽1961年和1978年两次农村改革,我都在省委工作,对两次改革的起始和中间曲折复杂的斗争,不仅耳闻目睹,而且参与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就记忆所及,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安徽先后进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即“责任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即“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及“农村税费改革”的试验和改革。 相似文献
3.
1977年6月,我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逆境中相识的万里主政安徽。1977年9月,根据万里的多次建议和要求,我被新华社派为常驻安徽记者,在万里直接领导下对安徽的农村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宣传报道。历史的机遇把我推上农村改革的潮头,让我有机会为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村改革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于安徽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农村改革,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曾经发挥过显著的先导作用。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实质是体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意义深远,因而在改革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安徽农村改革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创新成果,正确地认识它、总结它、继承它,将成为继续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和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5.
如果对西方史学思想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粗略的归纳,那么大体可以认为,在这个历程中发生了两次较为引人注目的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发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从客观主义史学到新史学的变革;第二次是肇兴于20世纪70年代的从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的变革。同发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波澜起伏一样,发展变动的不平衡性也普遍地存在于思想文化的传承流变之中。以20世纪西方史学思想史上的这两次变革而言,它们在内涵上所各自表现出来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上的超越,不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考察 1 9世纪中期以前安徽佃农经济的角度 ,为认识当时安徽乃至全国传统农业社会提供了相应的历史素材 相似文献
7.
农民借贷是农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经济的衰落使得农民借贷尤为突出。农民借贷一方面反映农民的贫穷,借贷为农民获得生活、生产的资金,另一方面对农民借贷状况分析能够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本文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农村的借贷原因、来源、用途进行分析,以期对这时期的安徽农村借贷状况能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9.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已被西方国家政府广泛采纳与使用,并已成为近百年来西方公共行政主导模式的官僚制日显步履艰难、但仍持续运行之时,新一轮政府改革思潮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这一改革思潮在“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等理论影响下,以对官僚制的批判和否定为突破口,提出了“政府再造”(Reinventing Government)、“政府新模式”(New Public for Covernment)等口号及一系列新的革新理念和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统治下的广西被誉为中国的“模范省”.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但是,在新桂系统治下,20世纪30年代广西农村教育投入与现实严重失衡。文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当时农村社会的影响后得出结论:农村要想真正改变,必须实行一场根本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安徽社会中收继现象较为普遍,平均14%的家庭发生收继或出继行为,来解决一些家庭的"无后"的问题.从宗族角度讲,收继可以分为族内收继和族外收继两种情形,各需履行不同的收继程序,中上层家庭以族内收继为主,下层家庭则族外收继多于族内收继.国家和宗族对收继的前提、原则和被收继人在新旧家庭中的地位做出种种规定,但制度规范与人们的实际行为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了20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变迁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方面。交叉性、时代性、前瞻性,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变动,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史学进入到近代化时期.西方学术话语处在强势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代史学理论、思想的争论,基本是按照西方的史学理论的热点而展开,也随着西方史学理论的热点的变动而变动.这对扩大研究视野、深化相关的史学认识有一定的意义,但另一面是,民族史学的重要思想失去应有的地位.传统民族史学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是西方史学理论不能完全替代的;民族史学话语权的失落,对于中国史学发展是不利的.进入到21世纪,史学理论发展不能忽视中国民族史学思想的研究".认真总结民族史学思想遗产,对于当代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振兴民族史学的重要工作,也是民族史学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公务员、编辑、记者、教师、医生、职员、经理、工程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型的知识群体,作为社会雇员阶层,他们的劳动报酬决定着他们个人的声望和社会地位。由他们的劳动往往对生产力发展和城市社会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其收入报酬要比普通劳动者高出许多。本文通过对知识阶层收入状况的研究,探讨该时期城市知识阶层能够为城市近代化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华林甫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1):135-145
该文勾画了二十世纪中国古都研究的轮廓。作者认为中国古都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 即理论探索、七大古都研究和其它古都研究。此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总之, 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尽管一些不足方面有待于展开。作者预言: 出于学科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企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进程、市场与政府、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现代化和改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保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战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社会生产力和实践第一的检验标准来考察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类型,可以发现,在20世纪,出现了美、日、德、英法、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区、其他发展中国家、苏联东欧转轨国家等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发展和停滞的两重趋势中,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主要趋势仍然是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的四次实证史学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20世纪共经历了四次实证史学思潮:世纪初的“为历史而治历史”思潮,二三十年代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地质学、生物学等同样’’的新历史考证学,80年代初的“回到乾嘉时代”,90年代的“振兴国学”与“南北二陈”。四次实证史学思潮各有其特点和现实针对性,而学科化建设和科学化道路则是贯穿20世纪中国史学始终的两大主题。但是,考据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实证史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和学术发展对历史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藏品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探索过程。20 世纪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建设与实际工作,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全面的实践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对历史规律性问题进行了长期反复的争论。人们对历史规律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发展史意义的规律,一种是历史认识论意义的规律。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把五种生产方式的演进当作历史规律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反思过去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开始进入到历史认识论的层面,对规律的理解日益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