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扫墓时人们在亲人墓前供祭酒食果品,为坟墓培上新土插上嫩绿的新枝,叩头祭拜,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清明又是踏青节,初春阳光明媚,草木新绿,自古就有在祭扫之余出游、  相似文献   

2.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有扫墓祭祖与游艺娱乐并行的风俗,追念先灵与休闲娱乐的情感得以同时释放.唐人的这一风俗在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有所体现,通过对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中有关寒食、清明游艺活动资料的爬理,以饮宴踏舞、扫墓春游、球戏娱乐以及斗鸡等活动为切入点进行讨论,藉以探究唐代寒食、清明节日中的游艺风俗,进而窥视唐人的社会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史春秋》2016,(4):65
正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夏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08,(4):128-130
清明节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于是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可作清明的别称,又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2008年,清明节首次作为法定节假日,与4月5日(星期六)、4月6日(星期日)连在一起,形成三天假期。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这样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杳花村。”它将人们对生与死永恒的怅惘,倾注于清明节所特有的习俗——扫墓中。  相似文献   

6.
崔欣 《丝绸之路》2011,(7):20-25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如此描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旧盛行。  相似文献   

7.
陈忠实的树     
正清明前后是白鹿原最美的季节,嫩柳轻垂,樱桃花香。若有细雨飘洒,樱桃花便随微风四处飘落,草地上,泥土中,农户家的屋顶、院落,粉白的花瓣,记忆里满是历史的忧伤。往年的清明,陈忠实都会提前回乡祭祖,为先人扫墓,顺便看看祖屋的树木花草。今年的清明,不知会不会有他喜欢的细雨飘过,但樱桃花依然  相似文献   

8.
正清明节是日期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古老的节日,起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在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已经有"清明"的记载。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不肯出仕被烧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唐代的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正式规定,清明可以与寒食节  相似文献   

9.
江上青与骆何民的友谊淮阴1992年清明时节,业师骆根清(又名家骏)老先生来雨花台为其胞兄骆何民(又名家骝)扫墓时说,江总书记之父江上青(又名世侯)写有赠骆何民的诗词,江树峰(又名世伯,江上青之弟)等已将诗词收进《缅怀江上青烈士》一书中。我于是便在南京...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间,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于是踏青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主题。 关于清明节踏青之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  相似文献   

11.
这是宋代诗人高菊卿描绘当年清明节的景象。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明扫墓也没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森林 《神州民俗》2010,(3):14-15
在北京,清明节是农历三月份中最重要的节日。 按习惯,老北京人清明扫墓是在临近清明的前一天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祭扫仪式有的到坟地举行,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添些土,在坟上压上纸钱。祭扫完毕,全家饮酒游乐,儿童戴柳条圈,俗话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相似文献   

13.
清明又至。上坟、扫墓的,并不都是有神论者。道场法事、追思礼拜,人们向死而生,也是一个灵魂,各自表述。小时候,戴红领巾,扫烈士陵园,才知道少先队也有祭拜仪式。我悄悄问亲爱的伙伴,为什么团委书记也搞迷信?他是大队辅导员身边的红人,很得意地说,这是文件规定的。  相似文献   

14.
寒食节     
冬至后第105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2016年的寒食节为公历4月3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相传此节最初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在后世的发展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相似文献   

15.
“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5日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民间,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于是踏青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主题。关于清明节踏青之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孔子的弟子曾晳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后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夫子与曾晳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暮春时  相似文献   

17.
那十五元钱 每逢清明,我都要毫无例外地赶回老家,为逝去的父母扫墓。当我虔诚地跪在坟头祭奠的时候,心中总会想起那决定我命运的  相似文献   

18.
清明粿     
正"清明馃"也已跨越节日,不为清明节日所独有,悠然进入城区,外卖可得,俨然时令小吃,却已难觅少时的味道。清明时节,除了慎终追远、郊游踏青以外,印象较深的还有来自乡间田野的风味——"清明粿"。"清明粿",坊间又称"清明果",顾名思义,意为清明时节的特色小吃,实质上不是一种植物果实,而是一种时令糕点。在乡间,人们喜欢采集初春时节的田间野菜,和上糯米粉,加入各种馅料,包裹成粿,在饮食中吸呼着春天的气息。由于此"粿"易得,再打上清明的烙印,就随着节日而风靡,遂成清明时节的地域性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19.
正清明,是农历节气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一是说"八风",其中有"清明风",清明风至的日期在冬至后135日;二是说春分后15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清明节气之时,"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华夏大部分地区春光融融,晴和明朗,盎然着一片生机。人们纷纷走向郊外,开始一年一度的踏青游乐活动。这一活动大致始于唐  相似文献   

20.
刘营 《神州》2012,(22):44-46
清明扫墓,是国人缅怀逝者、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依照传统,在祖先和已故亲友的墓前点上香烛纸钱、跪拜行礼寄托哀思;而在提倡文明祭扫的今天,则鞠几个躬,献一束花,以表思时之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