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至1932年的四年中,中央大学的校长为张乃燕和朱家骅。张乃燕在1928年5月至1930年10月的任期内,三次辞职;朱家骅在此后一年多的任期内,也是三上辞呈。现年中还有任命而拒不到职的吴稚晖、任鸿隽;任命到职而遭拒被驱的桂崇基、段锡朋。这一场易长风潮使中央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一度陷入困境。张乃燕第一次辞职,是在他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后的次月,即1928年6月24日,以不愿久任繁剧为由,要求调动工作。大学院准备调张乃燕任大学院参事,所遗校长缺,拟请吴稚晖接充。国民政府遂于1928年7月8日议决…  相似文献   

2.
罗家伦主持中央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罗家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至1941年去职,计达10年之久.这10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所发展的10年.罗家伦在这一时期主持中央大学做了很多工作.易长风潮罗家伦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可说是“受任于动乱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因为此时的中央大学仍漂荡在“易长风潮”的余波之中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一生兼职无数。1943年2月至1944年8月,蒋介石担任了一年半时间的重庆中央大学校长。既然当了校长,当然要有个校长样子,在知识分子中注意树立“儒雅”形象,在青年学子中做出“长者”风范。然而,他在中央大学的所作所为,却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4.
经盛鸿 《百年潮》2001,(11):79-80
<百年潮>1999年第5期刊载了罗久芳女士写的<罗家伦与五四运动>一文,如实地记述了中国近代著名文化教育界人士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与功绩,读后令人感慨万千.确实,罗家伦是中国近代一位值得纪念的文化名人,尤其是他的爱国思想更值得颂扬.罗家伦一生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其中以在抗战前后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时间最长、建树最多.至今,南京许多曾在中央大学任教与工作过的老人仍流传着一些罗家伦在抗战前后爱国护校的动人事迹.他在南京沦陷前成功地组织中央大学内迁,做到"鸡犬不留",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5.
曾记得1947年,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为纪念“五四”运动28周年,敦请了好些学者名流在该校大礼堂讲演。中大礼堂原本不小,容纳得两三千人,但是那天盛况空前,不但楼上楼下座无虚席,就连过道里也挤得水泄不通,站着许多闻风而来的听众。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1930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193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燕京大学研究院,一生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文理学院、香港大学等校,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罗香林曾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担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  相似文献   

7.
下篇:在北京大学十、众望所归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后,曾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为振兴北大立下汗马功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援助、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蒋梦麟因为担任行政院秘书长,按照《大学组织法》必须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于是,远在美国的胡适就成了北大校长的最佳人选。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胡适,表示北大校长"非兄莫属",在他回来就任之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校务。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党为实现"抗战建国"的任务,朱家骅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积极推进国民党的党务建设,尤其重视与日军反复拉锯的湖南省。朱家骅与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广泛沟通,改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由组织部空降人选到湖南省党部担任执委,以平衡派系之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朱家骅遭遇了CC系等派系的攻击,不得不辞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湖南省党部再次改组,此前所派驻的执委被迫离开。由此可观,抗战时期国民党省市党部建设受到了派系冲突的严重制约,人事难以保持稳定。而一个没能强化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的执政党,注定了其不良命运。  相似文献   

9.
中央大学在抗战之初从南京成功迁至重庆,成为全国内迁最为彻底和成功的高校,为学校的重建和发展积蓄了力量。由于校长罗家伦本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人际网络,中央大学迁校的决策过程反映了国立大学、教育部与蒋介石以及国民党中央核心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中大的迁校过程也蕴涵了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与四川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后开始着力于重建教学与研究体系,稳定校园正常秩序,并调动师生的"抗战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大学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战时背景使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在中央大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刘大禹 《民国档案》2013,(1):117-124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实现抗战建国的任务,蒋介石命朱家骅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加强了对国民党的党务整顿.朱家骅通过组织与人事的调整,试图控制各省市党部,加强基层党部的督察,树立党部形象;提高县市书记长地位,推进基层党政融合.朱家骅的党务整顿受战时政治环境之限制,党内派系严重.在平衡派系政治的需要下,党务整顿被蒋介石所废止,但开启了战后党务革新与改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1日,原台湾“中央大学”校长余传韬先生,台湾籍教授魏萼先生,中国民建原副主席李崇淮,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美国华侨协会副会长、美国黄鹤楼集团总裁田长炤先生,曾参加过武汉会战的武汉民革成员刘一曙、方知等老将士和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周边院校上千人来到  相似文献   

12.
国民大会堂     
国民大会堂位于南京长江路264号,现为南京人民大会堂。它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 国民大会堂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早在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备定于1935年5月召开的国民大会,就已经提出了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会场的动议,后因国民大会改在中央大学大礼堂举行,筹建国民大会堂的动议暂时拖延下来。1935年9月,国民党要员孔祥熙等5人提议: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和美术陈列馆充用,这样既可作剧场,又可作会  相似文献   

13.
正周诒春(1883-1958,安徽人,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13年至1918年担任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可能不如梅贻琦等清华校长有名,但提起由他亲自拟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由他亲自规划督造的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却无人不知,他对于清华的  相似文献   

14.
朱家骅传     
朱家骅,字骝先,一字湘麐,浙江吴兴人,1893年5月30日出生于商人兼地主家庭。朱父母早亡,依靠胞兄朱祥生抚养。祥生时在张静江创设的“两浙盐务公司”当帐房,以此因缘,朱家骅在青少年时代就认识了张静江。1908年,朱考入同济德文学校。其时国势艰危,外侮频仍,朱家骅受革命思潮的影响,不满于清朝暴政,于辛亥年的春天,发起组织了“中国敢死团”。武昌起义爆发后,赶到武汉在汉口战地及伤兵医院服务三月。1914年初,朱家骅自费留学柏林矿业大学,1917年回国。次年,考上教育部公费留学生赴瑞士,不久转往德国,攻读地质学。192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初回国,应  相似文献   

15.
李乐曾 《民国档案》2011,(2):99-107
抗战中后期,面对中德关系由危机转为断交、宣战,朱家骅以各种方式作出反应,在关注和干预对德舆论的同时,指示国民党敌后组织及有关人员建立对德工作渠道,妥善安置在华德侨,为战后两国关系的恢复创造条件.作为现有研究的延续,①本文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未刊朱家骅档案为基础,对这一时期朱家骅的对德立场及有关活动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1940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已达6年的杨宪益,接到吴宓和沈从文的来信。他们邀他回国教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并附寄了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欣然启程。正值二战紧张时刻,他绕道加拿大、美国,经香港终于抵达重庆。1954年漂洋过海时他是独自一人,此次回国,却带回来一位女朋友——英国姑娘戴乃迭。几个月后,他们在重庆举办了婚礼。为他们做证婚人的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相似文献   

17.
闻黎明 《百年潮》2004,(10):74-77
不久前,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阅资料时,看到朱家骅档案中有一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叶楚伧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的一封信,内容为商讨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事.全文为:  相似文献   

18.
罗尔纲(1901-1997)是我国现当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训诂学家,他是胡适的得意弟子。1930年6月罗尔纲从上海中国公学文学系毕业,同年7月即到他的老师、校长胡适  相似文献   

19.
欧战爆发后朱家骅的对德立场与联德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家骅对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德关系产生过重要影响,关于他在抗战时期的对德立场及联德活动,除在少数论著中略有提及之外,①目前仅有新近发表的《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对德政策——以朱家骅使德计划为中心》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②作为现有研究成果的延伸,本文依据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未刊朱家骅档案,对欧战爆发后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前朱家骅在对德关系中的表态与活动进行考察,通过发表新的背景材料及观点,开展对朱家骅的个案研究,为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德外交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黄季陆     
黄季陆(1896——1985年)四川省叙永县隆乡人。早年曾在上海复旦公学中学部读书,与吴南轩(抗战时期任复旦大学校长)和罗家伦(曾任中央大学校长)均为同窗好友。1917年毕业于复旦,旋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庆应大学。1919年复去美国留学,先后获得美国威斯灵大学学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大学硕士学位。又任加拿大都郎托大学研究员,并在加拿大办过“醒华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