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里头文化是晚于王湾三期文化,早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目前,考古工作者依据不同地区遗址文化内涵的特点,已将二里头文化区分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两个文化类型。关于东下冯类型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谓前期夏化,按笔的划分,主要指的是二里头化的东下冯类型一、二期。这一类型的前期夏化,据调查和发掘,多分布于晋南和晋西南,其遗址就目前的初步统计约有六七十处,其中位于夏县偃掌镇东下冯村的一处,面积最大并首先发掘,故而将这一夏纪年期的二里头阶段化称为“东下冯类型”。据仇士华先生在其《有关所谓“夏  相似文献   

3.
再议东下冯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再议东下冯类型李维明东下冯类型因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现于我国山西省夏县埝掌公社东下冯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晋南汾河下游和涑水流域,考古学文化编年大体介于当地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关于东下冯类型的文化性质,最早认为属二里头文化,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相似文献   

4.
东下冯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自1959年以来,为了探索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曾在传为“夏墟”的晋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发现在年代和文化面貌上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近40处。从1974年秋季开始重点对夏县东下冯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在1977年11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座谈会上,东下冯考古队介绍了遗址发掘情况与收获,在与二里头遗址对比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夏化(二里头化)遗址分布态势量化观察,了解夏王朝对于环境资源的重视、布控交通要道、舒缓人口压力和有关夏王朝都邑地望等信息。  相似文献   

6.
山西瓷窑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相似文献   

7.
东下冯商城内圆形建筑基址性质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下冯商城内圆形建筑基址性质略析程平山周军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一座商代二里岗下层时期的城址,城址的西南角一带勘探和发掘出一群圆形建筑基址①。对于圆形建筑基址的性质,发掘报告未作推断。我们通过对圆形建筑基址及其周围遗...  相似文献   

8.
<正>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以其为典型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史无前例的都邑的庞大化与大范围的文化辐射构成其最重要的特征①。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东亚地区最早的青  相似文献   

9.
东下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县东下冯》(以下简称《东下冯》)考古发掘报告于最近出版了,这批材料不仅揭示了山西南部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演变序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大变革,对夏文化的探讨至为重要。笔者曾短期参加过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工作,因而对东下冯的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时常萌生一些飘忽不定的看法。近来翻阅了《东下冯》报告,系统的材料使有些看法固定下  相似文献   

10.
1975——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有关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东下冯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巳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以下简称《遗址》)一文上做了报导。该资料的发表不仅扩大了我们对晋南地区龙山文化的认识,也为探索夏文化及其有关问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遗址》将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存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或更早  相似文献   

11.
龙图腾与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中心分布地的河南是夏族及其文化的发祥地,夏文化是从河南发展到山西晋南地区的。我在中国考古学会1983年第四次年会上提交的《试论东下冯类型文化的渊源》一文中,根据晋南地区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陶器形制及其发展变化具有连续性等现象,提出了晋南是夏族及其文化的发源地,而河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河南郾城皇寓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陶器遗存为主要对象,包括观察陶器的制作痕迹,分析其制作过程、成分结构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皇寓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特征。同时,将其与二里头遗址陶器的质地、成分、纹饰以及器物类型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并对杨庄类型进行讨论,认为漯河—驻马店地区陶器特征与二里头遗址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应归入二里头类型比较合理,而不能单独划分为杨庄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东龙山遗址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丹江上游,考古发掘表明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夏、商和西周五个时期的遗存,遗址I区主要为夏代晚期与商代早期遗存。夏代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同期遗存基本相同,或可将该遗存视作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故我们提议将其称作"商洛类型"。商代遗存的文化面貌则与郑州二里岗等商代遗存基本相同,应属同一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而分布在豫东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这一事实正好为“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古 《江汉考古》2002,(1):86-87
《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发表了钟祥乱葬岗遗址发掘简报,发掘所见二里头化时期遗迹、遗物虽然并不丰富,但对于全面认识江汉地区二里头时期化格局,却是一批难得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2013年,为配合博爱至薛店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荥阳东柏朵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二里头文化、商代、战国、汉代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文化、早商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为研究该区域夏商时期社会结构和夏商变革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在中国考古学上出现了二里头文化的命名。这是因为早在50年代初期,在郑州发现了洛达庙遗址,50年代中期,在河南登封玉村发现了1件白陶盉,又在洛阳东干沟发现了类似早商文化而又不同于早商文化的遗址,后来在偃师二里头更发现了大规模类似的遗址,夏鼐先生乃命名二里头遗址的文化为二里头文  相似文献   

18.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献记载说明,华夏化是汉化、中华民族化的母体化。华夏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化是夏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化、华夏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化、中华民族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20.
2008年—2010年,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新发现了一些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遗址岗地高处,除了地层外,主要有灰坑12个、窑址1座。本次发掘出土有罐、鼎、大口尊、缸、甑、鬲、盆、碗、盘、豆、瓮、器盖、网坠、拍(垫)等数量不少的陶器,斧、铲、刀、镞等一定数量的石器,以及少量骨镞。在年代上,下王岗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一、二两期,分别相当于典型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下王岗二里头文化遗存应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可称之为"下王岗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