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甘肃镇与西域朝贡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朝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是明代国防和对外关系的重大策略之一。设置在河西走廊的甘肃镇是全面执行明朝对西域贸易政策的唯一机构,具有维护丝绸之路贸易线畅通和贡使人身安全的职责以及管理进出嘉峪关贡使的海关功能,确保了西域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明朝通过与西域的贸易稳定了西北边疆。  相似文献   

2.
明朝在洪武五年冯胜西征之后并没有立即实现对甘肃的完全控制,而是采取从青海到甘肃、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方式,直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才最终确立在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洪武朝西北经略举措包含了军卫置废、军政中心转移的复杂变动,遵循了防御体制从重将镇边向塞王守边转换的总体思路。在明蒙争夺西北的博弈中,武靖卫、高昌卫、岐山卫、西平卫、岐宁卫、凉州土卫等一系列废置番卫成为特定时期和条件下明朝拓展疆土的前沿。洪武朝后期,随着河西走廊卫所的全面设立,明朝完全掌控了整个甘肃地区,这改变了自唐代吐蕃控制陇右之后的民族分布状态,再度形成了陇右内地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明朝北部边防体制通常以九边指代。本文认为,从洪武年间设立都司卫所屯戍,辅以封王守边,到靖难之役对原有边防格局的调整,再到土木事变北部边防被冲溃,又经景泰、天顺、成化三朝的重建,才形成以九大军镇为核心的长城防御体系。事实上明朝北疆边防建制始终随明、蒙对峙形势变化而调整。本文据万历《明会典》所载资料,考述了明朝各个时期的北部边防体系,并具体对九大军镇沿革及筑墙史作了勾稽。  相似文献   

4.
明代嘉靖年间,明王朝的统治渐趋衰落,同时安南也发生了莫登庸篡夺黎朝的事件,导致其国内政局混乱、南北分裂,此时双方稳定的藩属关系已经难以维持,开始出现动荡与转折。经过明朝地方官员的一系列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议,之后明朝坚持不再插手安南内部事务。这反映了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既服从现实又坚持理想的态度,而现实主义已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试论明朝初年的海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为了防御倭寇侵略,巩固明王朝统治,采取“陆聚步兵,水具战舰”的海防政策,在中国沿海岸线设卫所,建城堡,屯重兵,打造战船,委以重将,率舟师巡海防倭。实行以陆防海和陆、海并防的措施,在中国万里海疆建立起较为严密的防御体系,改变了以往中国历代统治者重陆防而轻海防的局面。明初中国沿海防御体系的建立,对保卫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抵御外来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当代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以往人们多注重陆疆问题而疏于海疆的研究,这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我…  相似文献   

6.
《华夏地理》2007,(5):I0002-I0002
自宣宗以后,明朝政府重新修筑了长城,沿长城线、设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边,驻扎了50-80万军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  相似文献   

7.
山西明长城     
<正>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明长城,其总长度为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千米。明朝为了防守需要,曾先后在全国设置了九个重镇,其中,山西作为当年防御内蒙各部落侵入的前沿和防守京城的主要屏障,明朝先后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大同镇和山西镇,后又根据需要增设了沿太行山脉布防的真堡镇长城,最终形成了山西境内"一外两内"的长城防守格局。  相似文献   

8.
河北地区是明代长城防御的重中之重,其军事管理体制明初是实行都司卫所制,后为加强防务,又逐渐推行镇守制,形成明王朝北部边防的"九边十一镇",其中所辖范围在今河北境内的有宣府镇、昌镇、蓟镇和真保镇,共配备驻军30余万,成为保卫京师的重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9.
明朝末年,政治极端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明王朝的统治已步入了日薄西山的黄昏。当明王朝被推翻后,大清、大顺以武力对阵,中原逐鹿,谁能取胜呢?古人云:“兵欲胜敌,谋贵素定,而战胜可必”。①本文通过清顺战争,考察两军统帅多尔衮和李自成各自的谋略,集中表现在战略的制定及策略的应用两方面,从而析出清胜顺败的战争哲理。一、闯王灭明和关城之战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以破竹之势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当时大顺占有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甘肃广大地区,拥有五…  相似文献   

10.
明代开国以来,同蒙古的关系时战时和,北部边疆的防御一直是明廷防御体系的重中之重。前中期明朝实力相对较强,但至后期万历时,一系列因素令明朝北边防御呈衰弱之势,文章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反面予以探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沿河城现状,明朝时期沿河城战略地位上升的过程和防御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山川形势分析了沿河城防御体系的得失,为长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地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明朝建立后由于北元兵锋不断南下,宁夏成为防御要冲。在北方九边重镇中,宁夏镇、固原镇雄居其二,既驻军屯田又肩负重要的防御任务。"实土卫所"制在宁夏北部以不设地方政权为标志,"准实土卫所"主要设于宁夏南部。除驻节固原的陕西三边总督统一指挥陕西三边四镇军务外,还有庆王府中护卫、宁夏群牧千户所和甘州群牧千户所。通过严密的军事设防、陕西三边总督和长城实现军事防御。  相似文献   

13.
壬辰战争爆发后,朝鲜迅速溃败,国王决定"北渡"内附,并采取对内命世子权摄国事及设立分朝,对外向明请援等措施为内附做准备。明朝同意朝鲜国王有条件地内附。但在此过程中,情况发生一定变化,国王不得已放弃内附。国王的内附虽然没有实现,但其过程的展开仍对朝鲜政局及壬辰战局产生深远影响。梳理朝鲜内附的过程及明朝的应对,一方面可以发现明朝在对外交往中具备清晰的疆界观念,并予以恪守,这与近代殖民体系下的"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则说明中朝之间宗藩关系的主流之外亦有一种看似亲密,而实则疏远的潜流。  相似文献   

14.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多年的积弊最终激起了农民起义,李自成的义军攻入北京从根本上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割据东北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经两代的励精图治,统一了关外。满清贵族在和明王朝的战争中收降了洪承畴等一批明王朝的旧臣,尤为吴三桂集团的降清,使关外通向关内的门户洞开。  相似文献   

15.
明朝末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陆续来到中国,并在1685年清朝政府下令四口通商后,同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贸易。这种交往催生出了负责同非中国朝贡国的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他们既是翻译官,又是政府对外政策的执行者,对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睦邻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对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面临的是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的严峻局面。在政治上急需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以稳定局势,巩固刚刚建立的朱明王朝;在经济上,当务之急是实行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以提供稳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军事上,则是继续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但是,这些任务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出于这种需要,朱元璋为明王朝制定了一个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与遐迩相安于无  相似文献   

17.
洮河之变造成的明蒙冲突及万历朝的边疆政策趋于激进,是松山之战的爆发的重要背景.为了维护松山之战的胜利成果,明朝边臣修筑了松山新边.新边从区划上分属甘肃、临洮、固原三镇,也由三镇的官员协同修筑.明朝系统地在新边修筑边墙城堡,屯驻兵马,给予新边的明军以较高比例的火器装备和较优厚的兵饷,使得新边具备了较强的防御能力.对于新边...  相似文献   

18.
公元5世纪初,柔然崛起于大漠。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威胁的情况下,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先后3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因此,北魏设置了众多军镇,构成统一有效的长城——军镇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明朝构建了规模庞大的长城防御体系,反映这一防御体系的长城地图也绘制甚多。其中各镇定期绘制了大量分路地图,是详细反映各路长城具体情况的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延绥东路地里图本》孤本是目前所见仅存的单行路级地图。该图绘制于万历前期,采取传统的形象绘法,不仅直观地反映出这一时期延绥镇东路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面貌,而且较为准确地绘制出了长城设施位置与空间布局,反映出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具有依托当时技术条件,追求科学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明万历年间,日本大肆入侵朝鲜。朝鲜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夏五月,倭寇首领丰臣秀吉率舟师逼釜山镇,潜渡临津。国王李盼沉缅于酒色中,军备松弛,敌军逼近,望风皆溃,他令次子李珲摄国事,自己则弃城逃到平壤。七月,朝鲜兵部令本国官兵驻扎险要之地,等待朝廷派兵,还号召全国勤王,以图恢复。倭寇占领了京城,劫走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八道几乎都被吞没,并且大有渡鸭绿江之势,朝鲜向大明请援的使臣络绎于道。明王朝认为朝鲜为“国之藩篱,在所必争”。万历二十年底,明朝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南兵大举援朝。万历二十一年,光复平壤、开城,收复汉江以南千里之地。丰臣秀吉假意与明朝讲和,诱明撤兵。万历二十五年二月,明朝和丰臣秀吉议和失败,日本又大举入侵朝鲜,明朝再次发兵援助朝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