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的居所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天山在整个冬季都是沉寂的。去天山,那是夏天的事儿。  相似文献   

2.
刘大为 《收藏家》2004,(8):i002-i005
周尊圣是二十世纪未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自1994年以来就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的作品,199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了“周尊对天山山水画学术研讨会”他的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美展上。2000年10月他的天山山水画要在新疆展出请我撰写前言,当我得知他的作品要展示给天山之麓的人们时才意识到,这个破釜沉  相似文献   

3.
中玉 《丝绸之路》2014,(17):24-27
“五岳归来不看山,神木园归来不看树。”这是每个去过天山神木园的人由衷的感叹,是神木园的真实写照。它是天山南麓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个神奇的地方。6月上旬,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主编、作家冯玉雷从内地因公到新疆阿克苏出差办事。闲暇时间,陪同他一起去了实地,亲眼验证名扬天山、驰名中外的天山神木园。远眺天山山脉,雄伟苍茫,横贯东西,它东起中国新疆,西至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绵延2500公里,横亘在几个国家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4.
冯路 《风景名胜》2017,(10):37-41
雪下得大时,仿佛从天上的暗云里倾泻而下.不多时,便有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把你所能见到的地面给罩在了下面,只剩枯枝败叶的树木,片刻间便“千树万树梨花开”了.那些不大不小的雪,有时连绵数天不绝,遮蔽了阳光,霸占着世界,让你摄于他的威力,只得躲在温暖的屋内,怀着各种心情去关注他的存在.东北人,也早已适应了有雪的冬天,如果整年不下雪,就跟没过冬天一样,记得有一年冬天,黑龙江的雪下得格外吝啬,从入冬到开春,竟然很难寻觅到雪的踪影,那一年我很失望,没有白雪的日子,就浑身不自在.  相似文献   

5.
<正>1432年(明宣德七年),由于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自觉年迈,力不从心,向朝廷乞请致仕,让他的儿子康福接任他的工作。宣宗接受了他的请求,准予他致仕,委任康福为都指挥同知。同年,康福即去复命就职,朝廷为了表示对康福的重用和支持,再次任命亦夫哈为钦差,让他统领官兵2000余人,乘坐大船50艘,携带着大量物资,护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来到奴儿干城,看到永宁寺已被人破坏,心中不悦,众人亦恼火。毁寺者见大量官军开到,"皆悚惧战栗,忧之以戮"。经过询问,得知这是  相似文献   

6.
彼得·彼德罗维奇·谢苗诺夫,俄国著名地理学家、植物学家、旅行家,是俄国中央亚细亚考察活动的先驱。他于1856-1857年组织开展了俄国首次天山考察,是欧洲进入天山中心地带的第一人。他是俄国第一个提出广义地理考察理论的学者,主张对未知地区进行地理考察的同时,对当地居民和以及历史遗迹进行调查和研究,这不仅创新了俄国地理考察的思路,更为俄国独具特色的内亚研究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作为帝俄时期领导地理学会时间最长的副主席,谢苗诺夫将人文地理考察理念传输给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佩夫佐夫、科兹洛夫等俄国著名考察探险家,促进俄国史地紧密结合的内亚研究风格的形成,对俄国跻身世界重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行列做出了贡献。同时,尽管谢苗诺夫的天山考察填补了当时俄国,乃至欧洲天山研究的多项空白,但是不能否认,其考察与研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沙俄政府的侵略政策提供各种珍贵信息。  相似文献   

7.
与很多人固有的概念不同,在如今的探险旅游界,世界自然遗产——托木尔峰以及木扎特古道的名气已非昔日可比,这给东道主——温宿县发展旅游业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契机。2005年8月,著名作家叶辛受邀来到温宿县采风,对天山托木尔峰心驰神往。尽管时日匆匆,他无缘一见托木尔峰真面目,但是他仍然敏锐地意识到了托木尔峰对于温宿的重要意义,并著文为记:天山,崛起于亚洲中部,横卧我国新疆境内部分,绵延1700公里,耸立的主峰托木尔峰,高达7435.29米。它经千栽风雨,历万年沧桑,雄姿不减,堪称天山群峰之王;它昂首苍穹,挺拔独秀,成为刚毅坚强的象征……托木尔峰坐落于新疆温宿县境内,乃这座古城之大幸。温宿县的各族人民,将其纯洁神圣、巍然屹立的铁峰性格,视为自己的骄傲。  相似文献   

8.
放眼天山,你会惊奇地发现,分布在环天山地带的大大小小的绿洲,翡翠般镶嵌在天山美丽的躯体上,熠熠生辉。 这不是偶然的,天山的走向决定了绿洲的形态和效能。  相似文献   

9.
刘学堂 《中原文物》2023,(1):62-70+136
亚洲彩陶分东、西方两大体系,天山彩陶是东方彩陶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天山彩陶系统兴起于公元前2100年前后,源于河西走廊马厂—西城驿文化的向西拓展。天山彩陶系统沿天山自东向西发展,形成了东天山哈密地区、环博格达地区、中部天山南麓地区、伊犁河谷地区五个前后相继、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彩陶分布小区。境外西天山费尔干纳盆地楚斯特文化彩陶,亦属于整个天山彩陶体系的范畴。天山彩陶系统揭示的是始源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对天山史前文化的整合,它在内陆欧亚史前文化格局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2):46-48
<正>7.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7.1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壮举明朝永乐年间,中国丝绸之路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两个伟大壮举:一个是郑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亦失哈开创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成功地开创出  相似文献   

11.
《世界遗产》2015,(Z1):3
<正>2013年7月,新疆天山申遗成功。世界遗产杂志社推出《雪莲绽放——新疆天山申遗之路》。全书以25万字、100余幅图片,记录了新疆天山申遗的艰辛历程,介绍了天山的遗产价值。该书不仅是对新疆天山申遗历程的记述,也是一本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参考资料。世界遗产杂志社为各遗产地量身定制申遗相关书籍,回顾申遗历程,总结申遗经验,汇报申遗成绩。  相似文献   

12.
晓杰  杨家荣 《旅游纵览》2012,(11):64-67
<正>没有到过新疆的内地人,大多认为天山是一座山,更多人知道天山是因为梁老先生的《七剑下天山》和金庸的天山童姥。没进疆前,就认为天山如同华山、黄山般,成一座山体,至多方圆有个几十平方公里就不错了。事实上,天山是一个极大的山脉体系,东西延绵上千公里,南北也有几百公里的宽度,主  相似文献   

13.
冉世钧出生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甘肃陇东。 中学时期,语文课本中的《天山景物记》和传唱全国的《我们新疆好地方》等歌曲,早已把他的心和魂牵到了新疆。1996年,当他如愿以偿地来到新疆后,被新疆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多民族文化所深深感动,他开始用手中的画笔不停地描绘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国华 《文史月刊》2014,(11):10-13
看过《七剑下天山》的人一定会记得傅山这个人物。他是山西籍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悬壶济世,道德文章泽被四海,其书法墨香,丹青灵气,经他改进的竹叶青酒醉倒无数英雄骚客。他是一个旅行家,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在有生之年曾六赴灵石。他何以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如此青睐?通过《傅山六到灵石》一文,可对此作简要了解。  相似文献   

15.
波音 《世界遗产》2013,(3):54-59
以博格达峰为代表的天山群峰在连接东西方的同时,却阻断了南北,加剧了天山南北各盆地的干旱。巨大的高度差和强烈的干湿差异,在盆地与雪峰之间涂抹了一道道色彩纷呈的自然带,也唤起了人们对天山、对博格达峰的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7月,新疆天山申遗成功。世界遗产杂志社推出《雪莲绽放——新疆天山申遗之路》。全书以25万字、100余幅图片,记录了新疆天山申遗的艰辛历程,介绍了天山的遗产价值。该书不仅是对新疆天山申遗历程的记述,也是一本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参考资料。世界遗产杂志社为各遗产地量身定制申遗相关书籍.回顾申遗历程,总结申遗经验,汇报申遗成绩。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7月,新疆天山申遗成功。世界遗产杂志社推出《雪莲绽放——新疆天山申遗之路》。全书以25万字、100余幅图片,记录了新疆天山申遗的艰辛历程,介绍了天山的遗产价值。该书不仅是对新疆天山申遗历程的记述,也是一本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参考资料。世界遗产杂志社为各遗产地量身定制申遗相关书籍,回顾申遗历程,总结申遗经验,汇报申遗成绩。  相似文献   

18.
天山石林     
云南的路南石林闻名天下,而位于新疆天山西段那拉提山南麓的天山石林却像一位久居深闺人未识的少女而鲜为人知。如今,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天山石林已撩起了她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现出迷人的风貌。一个丽日蓝天的秋日,我有幸来到这里,一睹了石林的风采。天山石林的...  相似文献   

19.
自小在天山脚下长大。在天山深处放过羊也采过药,熟悉并挚爱着天山的一草一木。以东西方向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自西向东分布着众多的贯穿天山南北的丝路古道和徒步线路,比如大家熟知的夏特古道和车师古道等等,这里是户外爱好者的天堂。自2005年以来,已经独自或组队穿越了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大部分丝路古道和徒步线路。2010年国庆前夕,又组建一支穿越队伍,在资料短缺的情况下,无向导、无后援、无补给、重装穿越乌孙古道。喜欢在新疆徒步探险,尤其偏爱分布在天山深处的丝路古道。  相似文献   

20.
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新疆屯田史、农业开发史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概括天山北麓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和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前天山北麓的游牧文化景观,这是理解乾隆年间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引用丰富的历史记载,细致而微地呈现了乾隆年间迁移而来的农耕民族如何看待这片土地、农业耕种如何从无到有、由内地带来的农业耕作制度和技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等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最后,复原了乾隆六十年(1795)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总结指出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出现的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景观),迁移而来的屯兵、户民和天山北麓的自然环境共同造就了乾隆末年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