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台湾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台湾。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林海音以小说《城南旧事》享誉文坛,《冬阳·童年·骆驼队》即是该书的出版后记。千金难买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生活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初,在台湾的文坛上,有一批从大陆渡海赴台湾的女作家开始活跃,其中被称作“二音”的两位女作家尤其流光溢彩,且相互辉映,一位是林海音,另一位是钟梅音。林海音早已随着她的《城南旧事》走进了大陆读者的心中,而钟梅音的灿烂还只留在台湾读者的视线里。其实,钟梅音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作家。钟梅音原籍福建上杭,父亲在北平供职,她于1921年12月28日生于北平,7岁后长住南京。因自幼患哮喘,小学时辍时续,靠父亲的教导,培养了较深的国学基础,故其散文写作功力扎实。她虽就读过广西大学和台湾大学,却没有正式…  相似文献   

3.
林海音是大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她的《城南旧事》以儿童的口吻,透过富有正义感、童稚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20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它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欢的童年回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简朴的写实,它在暴力、罪恶和  相似文献   

4.
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家喻户晓,而她的台北家事知者恐不多。 晚年的林海音出版了一本名叫《生活者》的书。生活者,居家过日子人也。表明她是位吃五谷生灾病,有七情六欲的平淡素人。70岁后她特别钟情于画事。笔者有幸读过一些她的画作,多系水彩画,不为发表,纯属自娱。画作的题材单一,单一到画面雷同,几近全是“家”。  相似文献   

5.
本篇论文立足凌叔华与林海音的两部自传体小说(《古韵》与《城南旧事》),以二位女性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联系作为切入点,作者认为凌叔华与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创作联系和相互影响反映出了女性作家对于这一文体创作的独特优势,两部小说立足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女性主义色彩及儿童视野为现代文学开拓出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6.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台湾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童年时代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台湾。从五十年代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共43部。林海音以小说《城南旧事》享誉文坛,《冬阳·童年·骆驼队》即是该书的出版后记。千金难买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万慧芬 《纵横》2011,(11):14-15
家住城南的往事 众所周知,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是脍灸人口的电影《城南旧事》的作者。她原名叫林含英,是我大姐万德芬在北平春明女中(位于宣外菜市口)的同窗好友、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的原型。那时,我家住在城南宣外香炉营四条,林含英大姐家住在城南宣外南柳巷胡同。她与夏承楹结婚后,  相似文献   

8.
在作家萧乾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注意到有一个精美的花篮是台北作家林海音及其丈夫何凡敬托他们在北京的亲友安放的。萧乾与林海音有着长期的交往和友谊。萧乾比林海音年长8岁,是蒙族人;林海音是客家人。这两位出身、经历迥然不同的海峡两岸作家,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早年都居住在北京,都把北京当做自己的故乡,而且至今仍然在习性、爱好、语言和文字上,保持着未经岁月磨灭的那些“京味”。1988年8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第52届国际笔会年会上,林海音与萧乾初次相遇。他俩同韩国作家许世旭,进行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和韩国之间文化交流的…  相似文献   

9.
张光正 《炎黄春秋》2000,(10):66-69
自1982年《城南旧事》电影放映以来,台湾老作家林海音的名子在内地几乎家喻户晓。林海音之父林焕文和我父亲张我军,都是七、八十年前定居老北京的第一代台湾人。海音之母黄爱珍与我父是台北板桥乡亲,据说爱珍女士在15岁嫁给焕文先生之前,与我们张家某人有过姻亲之议。此事虽未成,两家却一直以亲戚相称,我和弟弟们从小都叫林母为姑妈;海音姊妹称我父为大舅或清荣舅(我父原名清荣);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父亲汪金丁,笔名金丁,生前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他在年轻时受新文学运动影响,爱好文学创作,经与丁玲通信,介绍结识了由河南到北平的师陀(芦焚),1932年春与好友徐盈及师陀在北平合办了一个文学刊物《尖锐》。他把发表他们作品的这一刊物寄给一向景仰的鲁迅先生,不久就读到了发表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文学月报》  相似文献   

11.
北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历代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她拥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她被完整地保存下来。随着1949年的到来,北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古都获得了新生。在这一历史更迭、时代变迁的重大事件中,我作为傅作义将军的谈判代表,参与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全过程,从蓟县第二次商谈(第一次与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接头是在河北易县,崔载之先生去的)到通县的签署协议;从北平联合办事处的成立到和平  相似文献   

12.
燕凌 《炎黄春秋》2004,(9):35-40
1948年12月间,范长江奉命离开新华总社的领导岗位,从西柏坡到了北平附近,参加准备接管北平的军管会的工作。1949年1月31日,他领着从华北人民日报社抽出来的一部分人员,加上华北局城工部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生里挑选出来的适合做新闻工作的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从良乡到北平西郊住在程砚秋别墅里一段时间,然后随解放军进城,接管新闻出版机构,创办和主持了《人民日报》北平版。不久,他又奉命随军南下,上海解放后主持创办了新的《解放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回到北京,辅助胡乔木主持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工作。1950年初,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人作家张金翼女士 ,她的父亲是国民政府陆军步兵学校的教官 ,抗日战争时期 ,陆军步兵学校从南京西迁遵义。张金翼在遵义出生 ,在遵义渡过她的童年。她现在是洛杉矶文化传播中心董事长 ,洛东华文写作联谊会会长 ,北美广播电视公司顾问 ,著有小说《女与男》、《虾舞》和剧本《进口新娘》等均已出版 ,是美国西海岸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之一。2 0 0 2年 7月 ,张金翼到遵义寻根和追寻童年的梦 ,她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带来了一份厚重的见面礼 ,就是她的丈夫叶传松博士在美国征集到的《黎恂千家诗注》手稿 ,她决定投资将这部珍贵的…  相似文献   

14.
一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教导我在作家队伍中成长的有两位良师。前者是谷牧同志,后者是茅盾大师。1935年,我20岁,流浪北平,住在不花房租的宣武门外潮州会馆。虽然贫穷,一日两餐以两个包谷面窝窝头度日,但精神振奋,酷爱文学,去大学旁听,到图书馆看书。在北平众多文艺刊物中,我最爱读《泡沫》。我忍受着饥肠辐键,给《泡沫》寄去了我的处女作《窑工》。没有想到几天后,我忽然接到《泡沫》编辑部的信,约我面谈。我激动得心跳。《泡沫》编辑部在城东北,我住在城西南,相距十几里。编辑部约谈,这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是一桩天大的…  相似文献   

15.
正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华北"剿总"机关及军以上人员会议上,宣布了北平城内国民党守军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开始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相似文献   

16.
1943年,冀中区党委社会部──冀中公安局派我到敌占区做地下情报工作。先到了敌占区北平。1944年-1945年在国民党后方地区西安,做了一年的记者工作。日本投降后,在胡宗南办的训练班受训一月后,被派回北平,因而,我就成了从国民党大后方派回来的“国民党人员”了。 在北平,我在国民党中央社北平分社、《北方日报》任编辑、记者和沈阳《东北日报》驻北平特派员。1948年,我到傅作义机关报纸《平明日报》任军政要闻记者。围城期间我随城防司令楚溪春视察了城防、环城马路和新修的天坛机场,还深入了解了“反共专家”张…  相似文献   

17.
国庆五十周年即将来临,《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金凤为本刊撰文,记述她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式和开国大典的报道,以及她采访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的情况。行文栩栩如生,把人们带回到那个难忘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陈学昭(1906-1990)成名很早,她是我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代最年轻的女作家。1923年冬,她还在上海爱国女中念高中,见到上海《时报》有题为《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寄去,不料在该报1924年元旦增刊上登了出来,列为第二名,那时她还不到18岁。就此她结识了该报总编戈公振,在其鼓励下,树下了热爱文艺的良好开端。次年她到北京,由孙伏园引荐,见到了鲁迅,从此结成了忘年交。在这以前,她在上海也由于文字的交往,认识了周建人、章锡琛、茅盾、胡愈之、瞿秋白夫妇等人,她在这些前辈的指引下开始写作,文笔如一股清泉,潺潺涌现,终于走上…  相似文献   

19.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编辑出版家。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之后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著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相似文献   

20.
<正>巢菊初(1930—2016),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其父巢章甫,名章,以字行,擅书画,精鉴赏,为张大千弟子。菊初受父亲熏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1947年耀华学校毕业后,考入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48年10月作梅花一帧,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堂同门画展("大风堂"为张大千室名)。作家雁声在《菊初书画》一文中称赞:"老梅秀石,着墨无多,可是玲珑峭拔的神韵直扑纸上。"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当年8月毕业时,组织上考虑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