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藏》2015,(6):90-90
扎仓指藏传佛教僧舍或僧侣经学院,是大寺院中喇吉、扎仓、康村三级组织中的中间一级组织机构,完整独立,有经堂、佛像、僧伽、法学系统,且有自己管辖的土地、属民、庄园等,实际上就是寺院中的寺院。扎仓有大小、贫富之分,小规模的寺院只有一个扎仓,内部经济实力雄厚,组织机构也较完善,有专学显宗的扎仓和专学密宗的扎仓,还有专学藏医的门巴扎仓及研习时轮金刚和历  相似文献   

2.
岳立 《中国西藏》2004,(5):14-16
佛学教育的形成公元779年,桑耶寺落成之后,赞普赤松德赞下令在桑耶寺内成立了一所妙法扎仓(一些著作称为妙法学校)。藏文史籍将创办妙法扎仓的三位重要人物合称为“堪罗曲松”,意思是师君三尊。“堪罗曲松”前三个字是指这三位人物,即堪布寂护(堪)、教长莲花生(罗)和赞普赤松德赞(曲),最后一个字是三(松)。此后,赞普赤祖德赞又开办了律仪扎仓、讲学扎仓和修行扎仓。  相似文献   

3.
序《中国藏传佛教寺院》杨岭多吉冉光荣教授所撰《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一书(下简称《寺院》),是当代藏学研究一项可喜的收获。藏传佛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藏传佛教寺院组织细密、健全,分工明晰。藏传佛教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诸方面,均有着深...  相似文献   

4.
正西藏盐湖星罗棋布,具有海拔高、数量多、成盐期短和盐类资源丰富的特点。扎仓茶卡就是著名而又有代表性的一个盐湖。扎仓茶卡盐湖亦称张张茶卡,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阿龙干累山北麓,阿里地区革吉县盐湖区,黑阿公路北侧。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由3个湖泊组成,湖水深0.15-1.20米,属硫酸镁型盐湖。扎仓茶卡四周第四纪湖相地层广泛分布,发育了三级阶地,属荒漠草原地带。气候寒冷干旱,年降  相似文献   

5.
人所共知,藏传佛教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诸方面,均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是通过寺院具体表现出来的。例如教育,可以说寺院即学校,喇嘛即教师,佛经即教材。因之,离开对藏传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是难以得到对藏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正确认识的。由于寺院历史作用突出,现实影响大,国内外对它的  相似文献   

6.
丛丛 《旅游纵览》2012,(9):80-81
<正>在神秘的藏传佛教中,有一种类似于行为艺术的宗教艺术——制作坛城。坛城的制作独特而精致,是喇嘛修行的重要过程。每逢大型的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用数以万计的彩色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而当华美绚丽的坛城制作完成后,并没有用来向世人展示,喇嘛们会将坛城毫不犹豫地扫掉,数日甚至数月的心血倾刻间化为乌有……在四川省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我有幸目睹了坛城的制作过程。坛城沙画选用特殊的彩色细沙砌成,难建而易毁。格尔底寺的曼巴.桑博师傅说,沙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相似文献   

7.
次多 《中国西藏》2006,(5):38-41
在藏区,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如大的“扎仓”(寺院团体单位名称,最大的单位为“措钦”,其下是“扎仓”,再下为“康村”,最小的单位是“米村”)以及颂经大学女儿墙都是与白墙成鲜明对比的赭红色墙体,由于它的材料是由藏语称之为“边玛”的灌木树枝捆扎,染色制成、所以叫边玛墙。[编按]  相似文献   

8.
明代尤其是明中期皇帝,多在京城封授、供养大批藏僧,不断举行藏传佛教法事,为藏僧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有的皇帝还亲自习学藏传佛教,从事诵经演法活动,自称藏传佛教法王,表现出对藏传佛教的极度崇奉。明代皇帝崇奉藏传佛教的原因有,藏传佛教宣扬“即身成佛”、重视仪式巫术、强调男女“双修”等。明代皇帝崇奉藏传佛教,加剧了明朝政治的黑暗腐朽和明代中期以后的财政危机,消极影响很大。但是,它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也有一定积极意义,而且促进了藏传佛教在北京等内地的传播,加强了汉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6,(5)
正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清一代,都是理藩院直属的皇家寺院之一,也是内地藏传佛教的宗教中心和管理中心,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影响。寺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精品,精彩绝伦、蔚为大观,其中,在《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中展出的一幅清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唐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此幅唐卡布  相似文献   

10.
楚翘 《中国西藏》2017,(6):F0002-F0002
11月6日至8日,第七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讨会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以"知恩报恩"为主题,得到了广大藏传佛教界人士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共收到阐释文稿80余篇,通过主旨发言、大会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入开展藏传佛教教义教规阐释工作。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讨会每年一届,旨在引导藏传佛教僧众继承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感恩祖国,利乐众生,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1.
俞春荣 《丝绸之路》2009,(16):64-65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传人我国藏区后与藏族原有的苯教长期斗争、互相融合后形成的。藏传佛教发端于公元8世纪,到9世纪中叶,朗达玛赞普灭佛兴苯,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走入一个低谷。10世纪后期,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藏传佛教又开始在藏区复兴。11世纪中叶开始,藏传佛教各教派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才全部形成。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期可谓教派林立,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教派。  相似文献   

12.
伟人的爱国主义者、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第十世班禅大师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藏传佛教活佛高增和广大信教群众,继承他爱国爱教的宏愿,和衷共济,排除干扰,圆满完成了大师的法体保护、灵塔修建和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坐床、受戒等一系列佛门盛事。现在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正承袭灵智,精进学修,健康成长,得到了国内外广大信教群众的虔诚信仰和衷心拥戴,成为新一世“心中估土”。与此同时,藏传佛教界正日益普遍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正常秩序,依法…  相似文献   

13.
任弼霞 《丝绸之路》2010,(12):34-35
甘肃省临洮县是著名的陇中古城,自元代以来曾为甘、青、宁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藏传佛教风靡一时,人称"小西天"。本文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对藏传佛教在临洮的传播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正>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西藏众多的寺庙殿堂产生的。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的亲自主持下,桑耶寺建设完工,历时12个春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各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这些寺庙中保存  相似文献   

15.
王建芙 《收藏家》2011,(4):26-32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大量清宫藏品中,有许多器物明显具有藏传佛教风格,从器型上看它们都是藏传佛教供奉的圣物。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仿制藏传佛教中的法器,仿制藏蒙习俗的生活用具和具有藏传佛教纹饰的中原器皿。  相似文献   

16.
蒙古民族在13世纪崛起于蒙古北方草原。在其向西部军事扩张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接触了源自青藏高原的藏传佛教文化。从13世纪中叶起,广大藏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而在文化上,蒙古人则完全接受了藏传佛教文化,开此后700余年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东来的先河。本文着重从藏传佛教与西夏、蒙藏关系的正式确立,元代藏传佛教僧人在大都以及元代大都的藏传佛教寺院等几个方面,对蒙藏关系确立及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相关史事加以考述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实施三级学衔制度是中央立足藏传佛教实际,为建立藏传佛教正常秩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做出的重大决策。经过15年的探索和实践,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优势和作用日益显现。学衔制度: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藏传佛教已有上千年历史,各教派都形成了各自的学经和学位晋升办法。藏传佛教传统的高级学位是经由高僧大德组成的考辩组织,通过辩经考试授予。为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藏传佛教高级人才的培养,藏传佛教界结合藏传佛教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实  相似文献   

18.
楚翘 《中国西藏》2015,(6):F0003-F0003
由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举办的第二届黄寺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西黄寺隆重举行。与会的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接受十一世班禅拜见时提出的“弘扬藏传佛教教义中的扬菩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苦等积极思想”的要求和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有关做好藏传佛教工作的讲话精神,就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和演进、文化传承与传播、教义教理、学派思想等内容开展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崭新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因其普适化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睐,教育叙事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对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缘起、概念、性质、特点、视域,及人们对其的质疑与辩解等几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自元代藏传佛教传入后,炳灵寺石窟改造成了藏传佛教寺院,后经明、清两代的经营,活动范围更为广阔,藏传佛教多个教派在此弘法布道,尤以西藏佛教中势力强大的萨迦派和格鲁派最盛。第四窟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之一,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并有纪年题记,是研究藏传佛教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