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长短经》是“述而不作”的抄纂文献,全书约十九万字,其中有十八万字是从先秦自唐的一百一十余种书中明抄暗引而来。因其暗引(不写出书名、作者名),故整理(含断句标点、校勤、注译)《长短经》一书必须考源:因其明抄(写出书名、篇名或作者名)时又常将书名、篇名或作者名搞错,故利用《长短经》一书辑佚古籍也必须考源。  相似文献   

2.
“述而不作”是方志界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作认为方志编写应“述而有作”,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才能“述而精作”,从更深层次和细节上写出本质,写出特色。  相似文献   

3.
“述而不作”的原则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曾经删《诗》、《书》,定礼乐,撰写《周易》,修《春秋》,对于文化整理工作积累了一套经验,其中“述而不作”是他总结出的一条原则。这条原则的要义,就是把前人的思想继承下来,传给后人,而不刻意增加自己的思想。朱熹在《论...  相似文献   

4.
<正>述而不论与反映观点两者间似乎是对矛盾。既然"不论"为何又有"观点"?是否要"论"?怎样"论"?志书为何既要讲述而不作,又要提倡述而有作。探讨这些问题对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志书必须有正确的观点作指导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按朱熹注解:"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愿意是只阐述前人著作,无自己的创见,只记述客观事实,不加作者评论。用于地方志编写引伸为只记述客观事实,不加作者评论。这是方志界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志书讲  相似文献   

5.
唐放明 《广西地方志》2001,(4):119-120,23
志书要注意写好宏观资料,要注意加强志书的资料性科学著述,同时要注意坚持“述而不作”的撰写原则。“述而不作”与加强志书资料性科学著述并无矛盾,不必提“述而有论”。志与史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有共性也有差异,各有用途,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6.
述而不作的本义是对理论、学说而言。首轮修志提倡述而不作,但事实上是述而有作,大述而小作。述而有作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资料运用的合理延伸。述而有作就是要增强志书的述性。增强述性的前提是消化资料。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广西通志·旅游志》评议稿的实际,提出《旅游志》编纂要写出特点、提高实用价值.认为写出特点还要写足深厚的旅游文化积淀,突出拳头景点;提高实用价值还需增强篇目和旅游线路的实用性,增设主要景区景点导游图,增加纽带性记述.文章并建议《旅游志》增加故事性内容,活用记实性形容词,设置有特色和存史价值的配文图照.  相似文献   

8.
他写出了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意大利世界杯主题曲《意大利之夏》、刘德华的经典曲目《爱你一万年》……他就是"体育歌曲之王"乔治奥·莫洛德尔。如今,他和中国钢琴家孔祥东一起,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永远的朋友》——他要在中国续写传奇。  相似文献   

9.
在活动中,尤其是集体活动中,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适合孩子。不同的孩子,经验水平不同,以往的一刀切的提问方式,显然是不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在活动中,对于问题的灵活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笔者以音乐活动《锄草》为例,谈谈自己在实践中是如何把握设问的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述而不作”的本义是对理论、学说而言。首轮修志提倡“述而不作”,但事实上也是“述而有作”,大述而小作。“述而有作”不是矫揉造作,必须是资料的仓理延伸。“述而有作”就是要增强志书的述性,增强述性的前提是消化资料。  相似文献   

11.
当年,毛泽东同志发表《沁园春&;#183;雪》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同寻常的反响。身居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曾急不可耐地给一批秀才下令一定要写出赶上或超过毛泽东这篇诗词的佳作。结果,写了一篇又一篇终难如愿。蒋先生把他的大笔杆子陈布雷找来责问:为什么就写不出那么好的东西来?陈布雷答曰:“文以识为本”。意思是说我们没有人家那么高的认识境界,怎么能写出赶上人家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12.
吴祖光与曹禺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具神奇色彩的两位天才剧作家。曹禺1933年暑假完成传世巨著《雷雨》时,只有23岁。吴祖光1937年写出大红大紫的成名作《凤凰城》时,只有20岁。1942年写出代表作《风雪夜归人》时,也只有25岁,夏衍看完后觉得不像是年轻人的手笔,于是便给出了“神童”的称号。“神童”吴祖光能够以并不成熟的《凤凰城》登上文坛并一炮打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曹禺的发现和扶持。吴祖光的《凤凰城》据吴祖光介绍,《凤凰城》是根据抗日英雄苗可秀的真实事迹写成的。苗可秀是东北人,东三省沦陷后,他离家奔赴战场组织东北抗…  相似文献   

13.
“述而不作”是首轮新方志编修的一条基本规则,其意是说只记事实,不加评论。这一著述思想出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言说。“述而不作”原本是史书编纂的一条原则,其后才演化为修志的专业原则。  相似文献   

14.
<正>教材原题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命题作文在着手写作之前,首先要进行审题。《这天,我回家晚了》,“这天”,给我们设定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背景,文章选材必须限定在一天的范围里;“我”,不能写成我们或者其他的人;“回家晚了”,着重强调“晚”字,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并且要写出与平时的不同来。进行完审题工作之后,便要着手写作。古人写文章讲究“言有序,章有法”,意思是文章要条理清楚、脉络清晰。那么,  相似文献   

15.
“述而不作”考析辽宁省阜新市教育研究中心刘金印“述而不作”是编修方志的一条重要原则。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述而不作”的解释和理解不同,在学术观点和实际运用上也截然不同;因而,其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也就不同。这种不同的观点,影响了方志理论的改革和创新,影...  相似文献   

16.
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考察组在临汾地区考察时,发现了有价值的尧文化群,并写出了《关于要重视尧文化群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建议》.此建议有新意、有价值,特送上,请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自17岁的韩寒写出《三重门》之后,12岁的蒋方舟“闪亮登场”,9岁时出版第一本书的张蒙蒙2002年又出版第三部书《童年,只有一次》;8岁的高靖康出版了8万字的新童话《奇奇编西游记》:6岁的窦蔻用5个月的时间又写出了7万字的小说《小窦蔻流浪记》……  相似文献   

18.
通过成都市《武侯区志》编纂工作的实践表明,篇目是志书的灵魂;编纂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资料是志书之价值所在;体现特色,才能使志书具有可读性。越境不书,述而不作,横不缺项、纵不断线,避免重复记述,客观记载负面事物等需要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第2期《黑龙江史志》,刊登笔者写的《续志大事记撰法新思路》,其一是全用或大多用纪事本末体。首轮修志中,笔者在《河北地方志》与《黑龙江史志》先后发表过3篇关于大事记写法的文稿,分别是《大事记如何写出个性》、《抗战大事记撰法破格一试》、《大事记要见人的思想感情》。在《个性》中就有运用纪事末体的经验,另两篇虽没提体式,但所举事条都是本末体。在二轮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新方志单立《机构设置》卷(篇、编),已成势在必行之举,很有必要。《机构设置》卷基本要素要记全、记深、记实、叙变,写出立体动态感,要“隐时显事”,要科学利用背景资料,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要坚持科学实践观,坚持综合创新,既要“守正”又要“出新”,强调纵向之“通”而后“专”,横向之“博”而后“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