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五年 ·卫聚贤、陈志良、张天方、江上悟等人踏勘了常州奄城遗址,获得大批几何形印纹陶片。 一九三六年 ·2月,卫聚贤在苏州东吴大学演讲时,在苏州胥门外石湖旁的磨盘山发现吴城,在黄壁山发现越城。他认为这二城为公元前482年所建,吴城为吴王子地筑,越城是越王勾践造,吴越当时筑此二城为对峙,至该年冬,吴越和解,其城遂废。  相似文献   

2.
目前吴文化研究正迈着沉稳坚实的脚步走向成熟,学者们更加注重以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围绕学术问题展开百家争鸣。而这也正是吴文化研究所必经的一个反思过程。只有坚持积极的反思,吴文化研究才会更加具有明确的方向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吴文化初探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吴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远在勾吴建立以前就已经形成。泰伯奔吴,被后人尊为吴文化之祖,是指泰伯在三让王位的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吴地,并与当地原有的古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与重组,终于形成了新的吴文化,至今仍在发展壮大。这一承前启后之创举,正是泰伯奔吴后对吴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日本都市文化新潮撮要长庆1.外国小姐和女友之家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和国际化战略的逐步实施,日本成为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的注目所在。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劳动力人口,开始源源不断地涌人这个原本便人口密度过大的岛国。其中,菲律...  相似文献   

5.
提到江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吴文化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而有关吴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吴都的地望,历来也是先秦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本文认为“太伯奔吴”最先是到宁镇地区.具体而言就是现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横山一带.因此吴文化的起源地应为江宁横山。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江苏文化主区之一的吴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它肇始于太湖三山旧石器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以商末"泰伯奔吴"为契机实现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首度融合,成形于春秋时期定都姑苏、争霸称雄的吴国,以"吴侬软语"为主要语言特征,以环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为主要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无锡吴学研究所所长高熨初主编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专集,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它标志着在“学术走向民间,研究面对现实”的倡导下,吴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8.
秦汉之际夷越各族基本完成了夏化过程,这与吴文化的发展轨迹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9.
吴文化与江苏经济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作为主导性地域文化的吴文化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探讨在新世纪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中,如何进一步充实吴文化的内涵,以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近来,得读段本洛先生《吴文化研究刍议》(见《东南文化》1989年增刊)一文,认为段先生文中所论“吴文化”在内涵概念上似有不妥处,谨陈管见,以求教于段先生及学界同仁.作为历史范畴的吴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乃至于和别的文化相融合,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越文化一样,吴文化是形成于上古时代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汉文化最终形成以前,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文化多元发展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支.经过春秋战国上古时代向中古时代的过渡,至秦汉之际,各种地域性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为汉民族  相似文献   

11.
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概吴国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太伯至周章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吴国与中原地区绝少来往。由于吴国分布地区本是“荆蛮”所在地,偏居东南一隅,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族文化、周族文化皆异,加以太伯、仲雍是为了“避季历”才奔至荆蛮地区,故其与中原地区来往甚少。第二阶  相似文献   

12.
吴文化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化是中华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源头可远溯至1万年前的太湖三山化,而后历经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崧泽化、良渚化的演变。自商末至春秋历时七百年的吴国在吴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融合中原化与荆蛮土化,逐渐构建了既具中原化色彩、又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吴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吴化不断演化、更新,形成了经济领先、水运便利、教育兴盛、人荟萃、开放创新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吴文化作为特定空间分布的综合性文化.是一个内涵深邃、结构复杂的庞大系统。既有原生态文化在世代传承中所构筑的草根平台,又有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后中华文化的渗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的浸润,还有东晋南朝玄学兴起后道家文化的影响等等,难以尽述。分析吴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因子,对于深刻认识吴文化的内核与精髓,乃至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记·吴大伯世家》上论句吴时说:先周首领古公亶在父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仲雍、少子曰季历.诸子中以“季历贤,有圣子昌(周文王姬昌) ,太王(古公亶父)欲立季历传位于昌,是故太伯仲雍兄弟俩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者吴宓孙敦桓哈佛三杰之一吴宓(1894──1978),姓吴名宓,字雨僧,又字雨生,陕西泾阳县安吴堡人。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比较文学先驱。安吴堡吴氏,为当地望族。吴宓从小过继给他的叔父吴建常(字仲旗)。吴建常博学多才,禀性刚直,对...  相似文献   

16.
1978年3月,河南固始城关镇砖瓦厂发现一座陪葬坑,出土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和漆木器,其中青铜礼器有九鼎、九钟、八鎛、二簠、二壶、二方豆及铜罍、铜盉、铜三足壶各一件。漆雕木瑟、木鼓、鼗鼓、彩绘盘龙色彩鲜艳,其中三架肩舆为首次发现。1979年5月,在陪葬坑南侧13米处,又发掘了一号主墓,根据棺内头骨和盆骨鉴定,系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四周陪葬十七具男女奴婢棺木。主墓除出土部分铜器和玉器外,头厢放置的三十  相似文献   

17.
吴文化传统之政治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的理性与民主,政治为经济服务;重视人才,善于开拓,敢于变通,勇于实践构成了吴化极为可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正>《礼记·礼运》云:"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地不爱宝,而典章文物重见天日,璀璨瑰丽之余,千载文化精魄乃斯可见。2010年6月,为配合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苏州主场城市活动,苏州博物馆举办"择厥吉金自作御器——吴国王室青铜器特展"。这次文物盛宴,集中展示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内的十余件极具代表性的吴国青  相似文献   

19.
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云港境内石室土墩、几何印纹陶、吴国青铜器等吴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探讨吴国与其他诸侯国的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樟树市(原清江县)吴城商代遗址,自1973年发现以来,至今已17年了。对该遗址的性质、族屈、类型等问题,70年代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卓有识见的论述和评价。80年代通过文物普查,仅柿树地区就新发现100余处遗址,有的作了科学发掘。一批新的实物资料的山土,使吴城类型文化研究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吴城遗址性质、文化类型等问题的探讨,是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3年吴城遗址被发现后认为它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商代遗址。关于文化类型,殷讳璋在论述“二里冈遗址与郑州商城”时提出:“……除了在河南境内发现不少同类遗址遗存外,还在陕西、湖北、江西、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一些地点陆续发现不少同类遗址。“《商周考古》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