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盛章(1912-1966),祖籍安徽太湖县,著名京剧武丑演员. 叶盛章生于太湖叶氏梨园世家,父亲叶春善是京剧富连成科班主事.叶盛章少年进入富连成科班学习武丑行,得到萧长华、王长林等名师亲授,练就一身过硬的武功.他翻跟头没有一点声音,无论翻什么花样儿,落地时都像一团棉花那么轻.如演《时迁偷鸡》,有一场从楼上翻下来的戏,他走的四个“小翻儿”接一个“提”,落地时不是并着腿而是叉着腿,这叫“小翻插花”.由于他的功夫好,以至在观众中传说他能飞檐走壁.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09,(4):13-13
吸血鬼传说是在西方广泛流传的灵异故事。近日,意大利考古学者在威尼斯东北的新拉扎雷托岛发现这具口中塞有砖块的女性遗骸。佛罗伦萨大学一名人类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吸血鬼”传说的由来。由于难以理解尸体入土后的腐化分解原理,中世纪的人认为一些肿胀、流血的尸体并没有死,而是吸血鬼化身,以裹尸布等为食,于是,他们视“吸血鬼”为“黑死病”等瘟疫的元凶。因此人们在疑为“吸血鬼”化身的尸体口中塞入砖块等“不可食用”物,以避免“吸血鬼”“进食”后“重生”。  相似文献   

3.
吴震 《文物》1973,(10)
196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吐鲁番县阿斯塔那村靠北的一座唐墓(编号TAM108)中,发现了三份唐开元三年(715年)的《西州营名笈》(以下简称"名笈")。原件均居中横截为二,然后各作三折,缝缀于陈置尸体的芦席边缘。由于它是作为衬里用的,外面还包镶着一层茄紫色的麻布条带,所以除了被剪裁使用以致残缺外,剩余部分保存都还完好。  相似文献   

4.
两千年前的中国女性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随着去年7月江苏连云港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重见天日而有了答案。但随着这具名为“凌惠平”的女尸出土的,还有许多不解的谜。凌惠平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她棺中的液体又是什么?与她一同发现的三具棺木中的尸体皆已腐烂,为何她能“独善其身”?凌惠平究竟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今年6月6日,连云港博物馆特邀国内著名专家聚会港城,在对女尸用X光和CT影像检查的基础上,对尸体实施解剖与取材,开始试图破解这些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5.
1964年夏天,香港南丫岛岸边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是一名年约四十的外国男性,尸体因在烈日下暴晒多天已呈焦黑。这不是电视剧《神探伽利略》的序幕,而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有关辞典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小蓟 《南方人物周刊》2013,(36):106-106
这个名字像COACH(某“美国经典”名包)的女人写了很多书,关于尸体、关于火星、关于肠道和排泄,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性。她这本关于性的书。英文名叫《Bonk》,直译过来是“性交”。  相似文献   

7.
侠影琴声     
一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的父亲清世宗雍正皇帝,靠了“血滴子”的帮助,杀死了许多反清复明的志士和武林豪杰。被害的人常常无缘无故地丢了脑袋,又毫无线索可寻,有时连尸首也找不到,闹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提起“血滴子”三字,无不谈虎色变。但“血滴子”究竟是什么?是一种秘密武器,还是一种融解尸体的药物,还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刺客?那只有被害的人才清楚。后来,雍正自己也不明不白地丢了脑袋,据说是被一名身怀利刃的宫女所杀,这宫女,有人传说  相似文献   

8.
海河浮尸事件1936年天津海河汛期,从上游通过金钢桥的河里,时常发现壮年男尸漂浮着顺流而下;有时两小时一具,有时还一起发现两具,昼夜不停。这么多尸体,又不明其来源,消息很快传播开来,成为津门热门话题。这些尸体全都赤身,看其水泡肿胀的样子,不像是三几天投入河内的。汛期流速很快,瞬间就漂浮而过。我家距望海楼仅百米之遥,在河岸目睹到这一惨景。那时日本军队在北平天津大量增兵,由山海关进逼冀东,张开血盆大口,势要鲸吞华北。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步步退让,又颁布“睦邻令”,号召“中日提携”。以致平津各报,对于海河浮尸事件,噤…  相似文献   

9.
黄金面具、铜丝网络与祖州石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汇总了辽代墓葬中出土的金属面具、金属网络的实物材料,分析目前学术界有关契丹人金属面具及金属网络的几种学术观点,认为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的根源是契丹人固有的“死不墓”丧葬习俗与汉文化中“停尸、守灵、重孝”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其功能是保留死者的尸体,美化粉饰死者,其性质是契丹人“祖灵崇拜”的反映。并由此论及现位于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之内的神秘石室,根据目前在辽墓中发现其它石室的原形,结合契丹皇族“权殡”、“厝葬”的习俗,认定祖州石室是“权殡”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场所,即《辽史·礼志》中所记的“ 涂殿”。其功能应与金属面具与金属网络相类似,为临时保存尸体之用。  相似文献   

10.
墓葬是人们灵魂观念的表现。特别是在古代认为人死后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于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死者生前的生活“如实”的搬到墓中去,以供死者在阴间长期享用。由于有灵魂不灭的观念,所以人们在埋葬死者时,就需要考虑如何保存尸体,使其灵魂不受侵害,这样一系列的防腐技术便由此产生。 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有关尸体不朽的情况 关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采用的防腐措施,在考古发掘和文献当中就有大量的发现和记载。如《晋书·卞壶传》载:“其后盗发壶墓,尸僵,鬓发苍白,面如生,……”。《水经注·湘水》引郭颁《世语》说:“魏黄初  相似文献   

11.
金代“利涉县印”1970年5月发现于吉林省扶余县新城局公社双龙泉大队。印背有不规则的阴刻楷书小字,右侧是“正隆二年正月”,左侧为“内少府监造”。金代官印发现较多,但有明确纪年和出土地点的县级官印并不多见。金海陵王完颜亮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市),正隆元年5月“颁行正隆官制矿”。“至正隆元年,以内外官印新旧名及阶品大小不一,有用辽宋旧印及契丹字者,遂定制,命礼部更造焉”。因此可以断定,这方官印是海陵迁都中都、颁行正隆官制后,由礼部统一铸造的正规官印。1983年,在距“利涉县印”出土地点不远的吉林省德惠县大房身公社梨树园子古城址内,也发现了三方金代铜官  相似文献   

12.
略谈“无终”三孔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6月间,山西省公安部门在晋南缉获走私文物中发现两枚布币,一枚是“无终”三孔布,一枚是圆肩弧裆方足“共半釿”布(见拓片)。这是继“宋子”三孔布以后又一次新发现。  相似文献   

13.
北京雍和宫的“照佛”张德新北京有座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雍和宫有三绝,名贯古今中外,这三绝是:“万福阁”中18米高的整棵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梵文名“迈达拉”、藏文名“强巴佛”、汉文名“慈氏佛”。“法轮殿”中大型雕塑──五百...  相似文献   

14.
<正>剑到底源于何时,为什么要称之为“剑”,这一直是困扰古兵器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先秦史籍《逸周书·克殷解》里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记载,大意是“诛一夫纣”的武王攻入朝歌后,“先入适王所,乃克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折,县诸太白”,此处文字描述了武王使用“轻吕”“黄钺”对纣王的尸体施行击斩,学界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复仇习俗。《史记·周本纪》对这段记载后进行采用(图1),但太史公司马迁在文字当中把“轻吕”改成了“轻剑”,甚至在后文种干脆写成“击以剑”,以及“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的内容,这充分说明司马迁认为早在西周初期剑就诞生了,“轻吕”就是剑。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注意到了司马迁的这一改动,同样认为“轻吕”乃剑名。  相似文献   

15.
宋玉芬(1915——1967),山西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专攻须生,艺名“三女红”.宋玉芬原籍是山西浑源人,后移居内蒙古定居于呼和浩特.幼年因家贫,11岁即与其姐“二女”(宋翠芬)投师“老鼠旦”(名不  相似文献   

16.
事情缘起于一条高速公路的开通。2006年12月26日,连接杭州和黄山的杭微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从杭州到黄山,车程从五六个小时缩减到了两个半小时。以往因为行路难而难以进入的古老的徽州,一下子被拉进了。2007年1月1日,上海、杭州、黄山三地的政府官员和全国的旅游界要人齐聚杭州吴山广场,见证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开通。这条游线叫做“上海-杭州-黄山,名城名湖名山”,简称“三名线”。“三名线”串起了这样一些中国之“最”:中国最繁华的都会(上海)、中国最美的湖泊(西湖)、中国最休闲的城市(杭州),中国最奇异的山峦(黄山),以及中国最有文化的村庄(皖南古民居)……这是一条让全世界为之着迷的景观大道,它连接的是重量级的中国传统美学经典。本文摄影师许志伟从2001年起就在这条景观大道上幸勤采景,六年里来回往返近三十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就让我们跟着他的镜头和文字,一起领略“三名线”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17.
3月11日凌晨,38岁的驻阿富汗美军士兵贝尔斯离开位于坎大哈的军事基地,闯入附近村庄枪杀了16名无辜平民,包括9名儿童和3名妇女,并焚烧了部分尸体。继今年1月向塔利班士兵尸体小便和2月焚烧古兰经后,美军士兵在阿富汗又一次闯祸了。  相似文献   

18.
《史学月刊》1990年第3期“读史琐记”栏登载的《抗英将领海龄之死考辨》一文认为,海龄是在署衙中自焚身亡的,同时殉难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孙儿。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我认为海龄是“自缢尽节”后遭火焚的。按《英军在华战记》中说,英军在焚烧镇江衙署之后第二天(即1842年7月22日)发现了海龄的幕僚,由他认出了海龄的尸体。而在7月23日,镇江之战另一指挥者、清参赞大臣齐慎曾上奏:“副都统海龄并城内文武官均不知下落”。齐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7月21日镇江失  相似文献   

19.
陈倩 《神州》2012,(32):254-254
一起人命案,讲述的男子不满赔偿,结果被镇长结束了生命,死者家属就把死者的尸体放于政府门口表示自己的不满与反抗,死者家属用其尸体作为反抗的武器。中国人历来对鬼神怀有敬畏之心,对尸体更是充满恐惧,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使中国历史此类事件,屡屡发生,我们进一步探讨,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于此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农民一般情况下更多采取的是“日常性反抗”,从而分析比较一下,这类尸体作为武器的反抗与“日常性反抗”。  相似文献   

20.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写在“反对派”刚被血腥镇压之后,大概是余恨未消,也许是胜利者要表现“功绩”,便对着委维诺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的尸体,大骂他们是“白匪”、“凶手间谍匪帮”、帝国主义“走狗”和“奴仆”、“暗害者”’“卖国贼”、“人民公敌”、“变色龙”、“政治骗子”。搜罗尽了人间最恶毒的字眼,使尽了骂街的能事,当时以为权力可以扼杀历史,以为谎言可以堆成事实,所以毫无顾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