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朝的军队编制中有"越骑"。如淳说"越人内附以为骑",晋灼说"取其材力超越也",学术界对两种观点历来争议纷纭,而学者以倾向晋灼说者为多。考虑"越骑"和"胡骑"、"羌骑"并说的史例,似乎应当重视出身"越人"之说的合理性。"胡""越"既是民族概念也是方位概念。考虑到"越"也有方位概念的涵义,更有助于理解"越骑"称谓的历史文化指向。除了西汉建国时的项羽故事外,东汉衰微时也多见出身越地的马上英雄。孙吴军队中有"骑士"的事实,可以否定因"越人非善骑所出"、"骑非越人所长"而以为"越骑"与"越人"无关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意见。汉朝军队中"胡骑"、"越骑"并置,也有显示"胡越宾服"的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2.
两汉军费问题研究胡宏起一在货币经济尚不发达的两汉时期,军费的存在形态,既有货币的形态,又有实物的形态。故本文所说的“军费”,是指货币形态与实物形态兼而有之意义上的军费。军费是军队建设、进行战争和准备战争的经济基础。一个国家为了使军队正常运转,成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西汉和东汉王朝的流放地各以京师为中心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两汉王朝的流放地分布有所区别。表现为西汉流放地集中在西方和南方,以西方的敦煌郡和南方的汉中郡、合浦郡最多;而东汉流放地集中在南北两个方向,以北方的朔方郡和南方的日南郡最为集中。两汉时期相同方位的流放地分布也有变化。两汉流放地的分布变化受政治中心、犯罪性质和中央控制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两汉流放刑罚一方面起到惩戒罪犯加强政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落后地区的文明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度辽将军”始设于西汉昭帝时期,东汉复置,并将其作为建制固定下来。它在两汉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历史中,曾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无论在中国古代史、古代北方和东北地区民族史研究中,“度辽将军”都是一项颇有意义的课题。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望读者匡其谬误,补其疏漏。  相似文献   

5.
何晓清 《神州》2011,(7X):32-32
匈奴作为北方第一个游牧民族统一政权,成为了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对象,匈奴的内迁在两汉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西汉主要是战争降俘的内迁,东汉则主要是把匈奴作为臣属的安置性内迁。在内迁过程中,两汉王朝推行了因俗而治,加强监管,逐步同化等一系列政策,体现了传统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华夷之辩,华夷一体,以夏变夷。  相似文献   

6.
创刊词     
<正>前几天,北方某小报刊载奇闻:在某省孟津县内,几乎家家户户堆"文物"、卖"古董"。其数量之多,品种之繁,令人瞠目结舌。文章调侃道:"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其仿制之精、造假之真,甚至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史论丛》2007,(2):206-206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其学本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契丹、高丽皆传诵其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页10790)按此节标点大误。“少时赋《长啸》,却胡骑”,当作:“少时赋《长啸却胡骑》。”宋人说部多载其事,可资参证。  相似文献   

8.
秦汉帝国是伴随"新地"的推展和边界的扩张而确立的。政府在派遣"新地吏"同时,往往推行徙民实边、行役戍边政策。在后来的发展中,实边较戍边更为边策所重。其原因既涉及财政、舆论,也有对防御效能的考虑。两汉时期,内地与边郡之间的差别有所扩大,影响到朝廷内外政策的差异。边郡军事负担甚巨,而且因军队屯驻造成经济残破与社会动荡。边郡维持运转,常需邻郡供给、中央调控、募民输粟及军士屯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轻徭薄赋的惠政,与边政状况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汉代北军与曹魏中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北军与曹魏中军张焯关于汉魏王朝的中央禁军制度,古今论述者甚众,但仍有不少问题没有研究透彻。如两汉北军的统属及军队组成、演变情况如何,魏晋时期的中军与汉代中央禁卫军有何历史渊源关系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笔者在读史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零散的但颇有...  相似文献   

10.
受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战争和周边地区社会风习交互作用的影响,两汉时期的幽燕地区民人愚戆,民风雕捍,人们习于尚武、任侠,轻死好斗,具有叛逆精神。从横向比较角度看,两汉幽燕风习具有典型的时代特性和浓郁的地方特点;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而言,幽燕风习又有发展、变异性和停滞、稳定性相统一的特征。幽燕风习对两汉北京地区的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时发生于该地的地方政权叛乱、权势僭制、豪强地主恣肆和民人动乱等事件,都是以这些民习为基础而实现的。在文化性质方面,相对于黄河中下游核心文化区,两汉幽燕风习文化属于北方边缘文化圈层,与后世北京地区文化性质和在全国的地位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袁炜  曹源 《中国钱币》2014,(2):28-30,36
正近日有幸拜读刘春声先生编写的《中国钱币大词典·厌胜钱编》一书,对书中小巧精美的两汉时期厌胜钱颇感兴趣。仔细品味,发现两汉时期厌胜钱中不少构型在有关东汉三国陪葬明器摇钱树的文章中曾经见过。将两者对比分析,才发现在两汉时,士人佩戴把玩的小小厌胜钱与流行于四川盆地的陪葬明器摇钱树部分构型颇为相似,笔者遂对其相似性做一点分析,其中包含有对"五利后"铭文钱的一点浅见。据现今考古学证实,摇钱树是东汉到三国时期,中国西南、西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  相似文献   

12.
有易氏的历史经王国维先生考订后渐为世人所知,在上古史诗《天问》中还保存有有易氏的资料——商汤借助有易氏势力灭夏,即"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何道取之?"其真实意思是:商汤依靠与有易氏的婚姻联盟,厚赂有易军队参加伐夏战争,取道(征伐)"韦、顾、昆吾"而诛灭夏桀。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贵史料已湮没于北方儒书,而完整地保存在《天问》中,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设置郡县对北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治理,依据统辖模式不同,可分为三类,郡县地区,如朔方郡等;属国建置,如上郡属国、安定属国、天水属国、西河属国等;初郡、道设置,如北地郡及其除道、略畔道、义渠道、陇西郡及其狄道、氐道、予道、羌道、武都郡及其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将郡县、属国、初郡道均放置在郡县统辖模式下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两汉对北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策略。郡县设置后在两汉时期削弱了匈奴对东胡、乌桓、丁零、乌孙等族的控制,河西四郡的设置为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青铜器概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统一前这三百多年间,虽然战争长期不断,但其间也有相对的和平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业,南方较北方兴盛,但从总体看,比两汉  相似文献   

15.
季音 《炎黄春秋》2013,(7):10-14
1958年深秋11月初的一天,我戴着沉重的右派帽子,黯然离开北京,前往河北唐山柏各庄农场接受改造。车站上只有我的弟弟谷斯涌冒着政治风险前来给我送行,带来了亲人的一丝温暖。和我同行的还有三人,人民日报国际部西方部副主任胡骑,摄影记者高粮,文艺部编辑杨建中(蓝翎)。蓝翎是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事件中受到最高领导人表扬的“两个小人物”之一,如今也沦为右派。在胡骑之前,报社国际部东方部主任蒋元椿也划为右派,已先期来到四分场。  相似文献   

16.
饰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集中出现于两汉时期。该种纹饰原是北方地区特有的纹样,常见于牌饰等金属器物的装饰,具有强烈的北方游牧民族风格。而其传入中原地区,则与汉代贵族强烈的猎奇心理密切相关。此类马具同时出现于地理跨度极大的南、北方地区,是汉王朝民族政策与文化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诸政权一样,漠北回鹘汗国的内部存在着实力强大,左右汗国政局的"国人"集团。"国人"通过集会的形式来决定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应该逐渐走向灭亡的"国人"势力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且依靠与吐蕃的战争中的军队继续得到强化,进而产生了"相"大权独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论两汉时代冬小麦在我国北方的推广普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最近出土的尹湾汉简材料中,找出了西汉 末年东海郡大面积种植冬,小麦的确切证据,并根据文献资料考证 了华北平原各地冬小麦已基本普及,而且在西汉中期以后推广到 关中平原,从农书所记冬小麦种植技术的进步也可以证明两汉时 代我国北方冬小麦已得到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梅 《黑龙江史志》2013,(13):48-49
两汉时期妇女在婚姻生活中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可通过结婚择夫、离婚改嫁、夫死再嫁中表现出来。究其原因,除与汉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有关外,还与当时封建礼教植根尚浅,法律和社会舆论对妇女的限制比较宽松及"胡风"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谈到两汉教育,人们自然会想起"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想起那"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的官私儒学。在这种思维定式的潜在束缚下,两汉律学教育究竟走过怎样的历程,似乎还没有得到很好梳理。考虑到律学教育在法治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同时又是两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是值得深究的。本文打算通过历史文本的剥茧抽丝,努力厘清两汉律学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