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民问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而抗日战争期间的难民问题尤为严重,更具有特殊性。本文主要考察抗战期间华北、华东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张丽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内地难民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但又研究甚少的问题。本文拟对当时难民的数量及其构成、难民入港后的境遇、香港方面对难民的态度以及难民潮对香港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的分析。一难民入港的基本情况七七事变后...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救济难民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组织难民参加垦荒、进行生产自救是这项工作中的一项富有积极意义的措施。它既是解决难民生计问题的需要,也是坚持长期抗战的需要,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民众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研究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垦荒问题对于全面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努力和斗争有着重  相似文献   

4.
难民,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产生难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战争因素,是导致难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内因战争而形成的难民问题,成为当时中国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每日都有大量来自沦陷区的难民涌入。国民党政府因此不仅对难民救济机构进行了必要调整,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难民转移方案。在其难民转移方案中,贵州因其在祖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国民政府所器重。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亦响应国民党中央的号召,采取因应举措,积极从事难民救济活动,以缓解因难民增多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期间,作为贵州官方赈务机构————贵州省赈济会,积极参与到难民救济的队伍之中,为推动抗战时期的难民救济工作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本文以抗战时期贵州省赈济会及其赈务活动为中心,对贵州难民救济活动的特殊背景、贵州省政府的因应举措、难民救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试做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5.
八年抗战时期,千百万中国人为了免受日寇铁蹄的践踏,携带妻儿逃离世代居住的家园,辗转流徙,奔向大后方和安全地域,沦为难民。其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可谓史无前例。它不仅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直至今天,它仍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战史的研究,已在广阔的领域中展开,但对难民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就抗战时期难民群体的构成与特点,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战争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广西社会产成了人数众多的难民。这一群体由外省内迁难民、难侨,广西本地难民、外侨难民等构成。本文试从人口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详细剖析,得出战时广西难民群体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又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自然对有关中国抗战的著作极为关注。在最近读过的新书中,孙艳魁著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谓难民,就是指那些由于战争、灾害等个体无法抗拒的原因,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有战争就会有难民,这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无情地重复着的苦难事实,抗日战争自然也不例外。这是本来应该得到人们高度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难民的产生?难民们是如何流浪的,流浪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否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他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帮助?作为人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难民流离失所,中国大地民生凋敝。随着战争的深入进行,国民政府的难民救助工作由混乱逐渐清晰,由单纯的难民收容逐渐转向集难民安置、难民教育与实业抗战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本组史料即为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朱学范等人为安置难民、倡导生产、筹办难民技工训练班的有关文书。  相似文献   

9.
评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彭敦文近年来,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原来较少有人涉足的研究课题,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一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相继面世。这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抗战史研究领域,推动了研究的发展。致力于抗战时期难民问题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难民危机俨然已经成为欧盟面临和亟待解决的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近些年来,尤其是2015年以来欧洲难民的具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概况当下欧洲难民的特征,以此从宏观上更为全面把握欧洲难民危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史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难民状况、难民遣返、难童教养及慈善组织等专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外文史料发掘较少。本文结合原始法文档案与中文资料,运用中外文献互证的"双重证据"方法,分析了1930年代法租界当局与天主教会在上海难民救助中的角色与立场,即二者的救援工作虽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但在国民政府无力施展有效救助的特殊时期,其行为客观上对难民起到相当程度的保护作用。本文将近代中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活动与天主教会策略、法国外交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紧密连接起来,以当代历史视角研究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宗教和国际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38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炽。处在“孤岛”上海租界的赵朴初,一次将800名难民送往皖南参加新四军,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战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赵朴初送难民参加新四军的史实在相关史籍、传记上多有记载,他本人也以韵文形式三度记录了这段史实,均见于《赵朴初韵文集》。  相似文献   

13.
王学礼 《史学集刊》2022,(3):119-130+144
受“焦土政策”和“间谍恐惧症”的影响,一战期间俄国疏散了大量难民。大规模疏散难民不仅使前线附近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流离失所,而且使本已严重赤字的战时俄国财政雪上加霜,造成了粮食、住房、交通、公共卫生等多重危机。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为疏散和救助难民采取了多项措施,在疏散途中为难民提供了基本的食品和医疗救治,多数难民在较短时间内被疏散到了后方。政府层面有关难民事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隶属于内务部的难民安置特别会议,负责难民疏散和救助的社会组织主要有塔季扬娜委员会、全俄地方自治联盟、全俄城市联盟以及民族救助组织等。然而,短时间内难民人数的激增给疏散和救助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难民疏散和救助常常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难民疏散和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疏散难民的交通工具严重不足、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以及疏散途中医疗卫生条件欠佳所导致的传染病泛滥。  相似文献   

14.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①致华盛顿美国红十字会电1939年原本向数千名中国难民提供救济的上海救济问题因千余名奥德犹太难民的到来而出人意料地负担加重了。由于已知另有2000多犹太人正在来沪途中,本地犹太社区无力应付这个问题,呼吁美国教会援华救济委员会②给予援助。当地犹太社区用在先期抵达的奥德难民身上的救济金平均每月1500元(上海币),由于最近奥德难民涌入上海,已用救济金近60000元,另外包括从纽约、伦敦募集到的5000美元。由于中日战争,上海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为此迫切需要采取一切手段从…  相似文献   

15.
<正>战时中国难民问题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课题在日本学界却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1972年,野泽丰在《日中战争中的难民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大陆数千万流浪难民所经历的日常苦难,是身处岛国的日本人所无法想象的”,呼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 究。((1))此后,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日本学界虽有个别研究成果面世,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太大进展。其中较重要者有:  相似文献   

16.
路阳 《史学集刊》2021,(3):121-131
二战的爆发造成全球产生了大量的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国际社会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探索。国际难民组织作为联合国处理难民问题的专门机构应运而生,通过与各国政府、社团组织开展合作与互动,共同致力于战后国际难民问题的解决。该组织重点从难民的照护、失踪人员追踪、法律和政治保护等领域出发,参与到国际难民保护实践当中。同时,该组织通过遣返、重新安置以及本地安置等方式积极推动难民安置目标的达成。作为联合国对于战后难民问题的制度化回应,国际难民组织的实践本身体现了持不同立场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也逐渐显现出各国的合作意愿与冷战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冷战在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开启,国际难民问题日趋复杂且出现新变化,联合国难民署的成立标志着全球难民治理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难民与美国《1980年难民法》戴超武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移民政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难民问题,特别是越南战争结束后,大批东南亚难民的接纳和安置,成为美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在1965年移民法中设有难民限额和相关条款,但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江淮文史》2001,(3):F002-F002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爱国宗教领袖,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后在上海佛教组织和银行中任职。抗日战争时期,全力以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千方百计赈济安置难民,  相似文献   

19.
举世瞩目的印支难民问题,自1975年以来,已经持续13年了.它之所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联合国难民署的高度重视,并在当今世界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而且如此难以解决,主要不是因为印支难民外逃人数的众多和持续时间的长久(目前世界上阿富汗难民、伊朗难民的人数都是印支难民的三倍以上:巴勒斯坦问题从1948年到现在一直未能解决),而是它的多元的复杂性。下面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威 《安徽史学》2015,(6):118-127
1971年印巴危机是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危机期间,因受东巴内战与印巴冲突的双重影响,大量东巴居民逃往印度,沦为难民。东巴难民持续涌入印度不仅是东巴危机转变为印巴危机的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导致南亚持续紧张、敌对氛围难以消解的重要根源。为妥善解决难民问题,美国积极谋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意图妥善解决难民问题,化解危机。但是美国采取的积极措施并未减缓危机冲突的不断升级。在处理难民问题的过程中,美巴政策协调趋于一致,而印度与美巴在难民问题上的政策倾向却渐行渐远。归根究底,是否应该在难民问题上附加最终促成东巴独立的政治条件是美巴与印度的根本分歧所在。而这一根本分歧的悬而未决最终成为引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