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蔡元培与北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提起北大,蔡元培是其校史上的一座高峰,此后近百年历任校长无一人能超越他的声望。在蔡元培掌校后,北大才转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开风气之先、自由包容的"北大"——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而提到蔡元培,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北大校长、教育家。"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人多力量大的声浪中,有个学者不知趣地提倡节育,这就是北大校长马寅初。同一时期,1949年去台的老北大校长蒋梦麟也不约而同地提倡此事,且两位学者均欲以死明志。此事非为巧合,今天看来他们的远见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1959年,蒋梦麟因在台湾提出节育人口的主张,遭立法委员及舆论的围剿,甚至有"杀蒋梦麟以谢国人"之口号。这位前北大校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我现在要积极地提倡节育运动,我已要求政府  相似文献   

3.
倪墨炎 《神州》2008,(5):58-62
"满天星斗"的教师许广平在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她对这所学校很满意。当时的校长许寿裳与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同乡知交,因而两校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北大教师到女高师兼课,所发讲义也和北大一样,北大每有学术讲演也允许女高师学生参加听讲,在许广平就读的国文系,北大教师前来兼课的就有马裕藻、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等.1923年,许广平二年级时才读到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开  相似文献   

4.
杨飞  任玉青 《文史春秋》2007,(11):11-13
1917年1月,在蔡元培校长的力荐下,陈独秀以品学兼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入北大,"一校一刊"实现了历史性会合,再加上北大新派教授的加盟,北大真正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成为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5.
我是北大的民选校长访: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要当北大校长的消息的?丁:1983年10月。在这之前不久,我在哈佛数学系收到我爱人的信。她说现在北大正在酝酿校领导班子。教育部、人事部、中组部在北大搞了一次由副教授、副处长以上的人参加的民意测验,事先没有提任何候选人,让大家任意填写校长、副校长人选,不记名。然后,教育部有专人把票收走。我爱人  相似文献   

6.
正1945年上半年,北大的教授们,虽然处在西南边陲的昆明,仍不停地听到各种渠道传来的日本要不了多久就要战败的消息。就在他们满怀喜悦地期待胜利到来和北大回迁复校的时刻,又传来了校长蒋梦麟出任行政院秘书长的消息。他们对此不解、不满,然后又满心期望、极力争取胡适回来出任校长,他们甚至以"火德三炎,非先生德望无以济事"来表示期望的心愿。  相似文献   

7.
常河 《江淮文史》2013,(3):133-138
(一)提及中国高等教育,不能不提及北京大学;提及北京大学,不能不提及中国大学校长"第一人"蔡元培。蔡元培以其人格魅力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数十年间可与世界一流国家相媲美。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后来的北大。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子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終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相似文献   

9.
下篇:在北京大学十、众望所归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后,曾就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为振兴北大立下汗马功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为争取美国援助、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蒋梦麟因为担任行政院秘书长,按照《大学组织法》必须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于是,远在美国的胡适就成了北大校长的最佳人选。1945年9月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胡适,表示北大校长"非兄莫属",在他回来就任之前,由傅斯年暂时代理校务。  相似文献   

10.
正1946年5月4日,五四运动27周年之际,傅斯年在北平就任代理北大校长。他的"代理"之职,实际上是为胡适归国后就任北大校长做准备。6月1日,胡适从美国启程,经海路归国。7月4日下午三时,胡适乘坐的海船抵达上海吴淞口外,此时距他奔赴美国从事国民外交工作已经整整九年。7月29日晨七时三十分,已经在南京、上海逗留数日的胡适,由上海乘机飞往北平。当天下午一时左右,胡适携其长子胡祖望飞抵北平。  相似文献   

11.
在民初北大的人事变动中,朱希祖作为正牌章太严弟子先于他人入职,颇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入职并未引起旧派人士的强烈反应,旧派众人其后渐次离开北大,与朱希祖并无直接关系,原因亦各自不同,但均对校长何燏时主政下北大未来的趋向怀有背离之感。虽然后来更多太炎门生进入北大,代替桐城派等旧派人士居于核心地位,但以历史的眼光加以评判,此番新旧更替实有"以旧易旧"的意味。这说明在民初数年里,新旧世界虽已有移形换位之势,但"新"、"旧"之间的关系还有些朦胧,其清晰的标准尚在确立与制定之中。  相似文献   

12.
白榕 《江淮文史》2004,(4):78-86
我该用怎样尊敬的笔墨,记述这位大智大勇、铮铮铁骨的世纪老人;我该用如何敬佩的目光打量这位气宇轩昂、治校有方的新校长?我指的是1951年6月1日,在和煦的阳光下,在充满生气的北大民主广场,正式接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先生。  相似文献   

13.
张学继 《百年潮》2006,(11):44-47
蔡元培是国民党元老,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多年,是北大历史上最有名望的校长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历任大学院、监察院、中央研究院等院长职务.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与孙中山担任非常大总统的广东军政府要员章太炎、张继、张知本等人打过一场事关重大的"笔墨官司".  相似文献   

14.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2,(3):71-71
1.由于办学有成,“始终致力于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论”,时人将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与北大校长蔡元培并列,  相似文献   

16.
书法加标点 1998年北京大学百岁华诞庆祝活动多姿多采,有一项是“北大人书画展览”。在显示北大师生文化素养的百余幅书法作品中,有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校长)孙家鼐、许景澄、张百熙的墨宝,有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诸校长的珍贵手迹,还有一些著名教授、学者及书法家如沈尹默的书法作品,字字珠玑,琳琅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胡适校长的一幅字了。这幅字  相似文献   

17.
周其凤,194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65年考入北大化学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国家公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8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北大任教。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至2004年,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司长。2004年7月,被任命为吉林大学校长。2008年11月,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副部级)。  相似文献   

18.
马句 《百年潮》2014,(2):49-55
正1946年至1948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这期间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运动,对胡适校长的言行很关注。他在学生集会上的讲话,我大多在场;他在北平的讲演、发表的文章、记者采访他的报道,我都注意看。他在北大的往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几位北大老同学多  相似文献   

19.
微博历史     
<正>北大有两名英国教授品行不端,带领学生逛八大胡同。蔡元培对此极为不满,聘约期满时,蔡坚决不再续聘。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找蔡求情,遭到拒绝后,怒而扬言道:"我看你蔡鹤卿(蔡元培,字鹤卿)还能做几天校长?!"随后,英国教授将北大告上法庭。蔡请法学家王宠惠任代理人,最终北大胜诉。齐白石有一次画了一幅画,是一棵生长茂盛的李树,枝上落着5只形态各  相似文献   

20.
张友仁 《百年潮》2012,(12):27-30
1947年7月,我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后留校任教,至今已65载。北大经济系是中国经济学界重镇,有不少大家、名家曾在这里执教。我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共事,深感荣幸。马寅初校长我刚留校工作的时候,北大经济系主任是赵迺抟,经济学教授有周炳琳、周作仁、蒋硕杰等。马寅初还没有到校,校长是胡适。马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