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明 《丝绸之路》2011,(24):42-43
自隋炀帝开科取士到清光绪帝废科举,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作弊以取得功名这种行为一直贯穿于1300年的科举史。本文主要对科举考试的作弊方法和作弊工具以及对科考作弊的防范与处罚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舞弊作为科举考试的伴生物,到了清代更是泛滥成灾。从童试到朝考、从场内到场外、从考前到考后、从草野小民到高官大员,无不有舞弊。综观晚清科考舞弊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咸丰九年(1859)腊月,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吴中人潘祖荫向咸丰帝写了一道奏疏,坚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这道奏疏救了左宗棠一命,并使他从独领一军起家,逐渐收拾起清王朝残破山河,成就了一段落日辉煌,也将清王朝覆灭的时刻表往后推迟了数年。一个半世纪过去了,2005年,又逢潘祖荫后人潘达于老人百岁华诞,当年3月初,《人民日报》和《文汇报》先后刊登了这条消息,并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潘氏后人向国家捐赠国宝盂鼎克鼎的事迹。家族血脉天予祖荫苏州“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在这里,潘氏家族称得上是著名的煊赫…  相似文献   

4.
晚清“省”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各省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地方性新政事业的开展,一种立足于一定地域经济文化认同和自身利益的“省”意识开始形成,“本省”成为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封疆大吏乃至部分群众的流行语。“省”意识变化的直接后果,造就了20世纪初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它兴起的基础就是“本省”这种群体心理和省的利权观念。“省”意识的变化,推动了各省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使地方主义抬头和地方利益的扩大。晚清地方主义既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中出现的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思潮。清政府只注意在政治层面上收仔抚之权,加强中央集权,却在“铁路国有”政策的雉行过程中侵犯了各省利益和群众的个人利益,从而造成矛盾激化,加快了自身灭亡。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融资、流通主要使用银两(也叫银元宝),以“两”为单位。当时,白银在流通中充当了主币的角色。清朝前期,将白银作为称量货币使用,其形制复杂。随着门户开放,外贸量增大,西方银币大量入侵,终于引起我国流通领域融资货币的变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呈现相当活跃的局面,在进行学术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地进行范式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界普遍的共识,但由于有关晚清人物的"实事"总和不易获得,而人物评价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者们评价人物的具体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晚清人物的评价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对这些新观点不能笼统地以"翻案"说视之。  相似文献   

7.
清代同道堂、御赏玺,原咸丰所用闲章,后作为宫廷斗争的重要工具,是晚晴政治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8.
晚清循化厅大量的"细故"案件绝大多数止步于诉讼程序的"中间阶段",经由民间调解的主动或被动介入和息具结。多重因素合力下循化厅衙门对此情形乐见其成。面对高昂的诉讼成本,"两造"经过切实的利益考量通常也会在对簿公堂前息事宁人。虽然"细故"这类争讼由民间调节根植于地方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民间社会缺乏强有力的共同体将所有纠纷在内部化解,仍需凌驾于各分散主体之上的权威,因此官府的力量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9.
赵俊明 《沧桑》2008,(6):83-85
刑部从隋唐开始设置后,一直是封建社会中法制制度的核心。进入近代后产生了许多弊端,有许多人提出对刑部加以改革。在清末新政中,将刑部改为法部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晚清政府对中央行政体制进行的重大调整之一,也是晚清官制改革中的一件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董丛林 《史学月刊》2007,27(9):110-116
晚清时期的社会传闻,非常盛行并且内容复杂。从时间上看,高潮迭起又延绵不断;从空间上看,存在大范围、大规模的流布场。其承载形式,则呈多类多样性:口头传播为基本形态;书面形式有报刊新闻型、函牍型、书籍载传型、揭帖型、图示型等。内容上重现复杂性,除了题材方面的表现外,还典型地体现在世俗性内容与神异性内容的混合、叙事性内容与评价性内容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富、分布广泛的强势学派,居于学界“老大”的地位。晚清汉学家们秉承乾嘉宿儒治学传统,在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直驾乾嘉而上。晚清汉学因处于与乾嘉汉学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实”、“通”、“变”的历史特征,并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实现着自身的新旧更替。晚清汉学既沿袭了传统儒学的许多消极因素,也包含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产生了复杂而多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何立波 《文史天地》2010,(10):51-54
“小学堂不分贫富贵贱.可施共同教育”。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地方却开办所谓“贵族学校”,比之端方来.这些贵族学校的创办者们是否落后了?  相似文献   

13.
石璠 《黑龙江史志》2014,(3):192-193,195
在晚清变法修律的过程中,处于变法修律最前沿的法界人士对民法为规定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这一属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民法的重要性也已引起了法界人士的注意,他们也已经认识到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是主法与助法的关系,主法宜在助法之先制定。制定中国自己的民法典一定要进行民事习惯调查也是法界人士的共识。此外,在民法的立法宗旨与立法模式上法界人士也已经有较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的军事领域发生了重要巨变,尤其是在晚清军事变革的过程中,清政府借鉴当时先进的德国军事制度,建立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支陆军部队。但由于受到晚清社会的大背景限制,特别是传统文化、落后经济、社会风气以及德国目的等方面的影响,晚清陆军只能停留在模仿的程度上,无法触及德国陆军的精华,因此也不可能成为欧洲那样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15.
晚清苏北的灾害很多,主要是有水、旱、虫、疫、风、雹、潮、地震等引起的。严重的灾荒带来了大量的流民和无数的人口死亡,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衰败和阶级矛盾激化,并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因此考察和研究晚清苏北的灾荒,对于我们今天抵御自然灾害、减灾抗灾,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浒 《近代史研究》2005,(5):114-148
通过较为完整地勾勒晚清义赈的兴起状况,可以看出义赈兴起的基本行动态势是从江南到华北,即江南社会自发动员起来并深入华北灾区开展社会救助,同时其行动意识则保持了对江南地方性的高度认同。这种行动态势和意识表达了一种“跨地方的地方性实践”逻辑,从而对通常地方史路径的空间观提出了挑战。那就是,要改变以往地方史研究缺乏整合的状况,一个重要着手点就是改变将地方空间作为孤立实体的做法,而应更加重视不同空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华工是华侨的一部分,华工可以笼统的定义为出外务工的中国工人。而晚清时期的华工出国的缘由却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出走伴随着诸多的因素。从这些外出因素和方式来看,他们的命运似乎就是可以预见的。晚清华工的大量出国也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掠夺劳动力最有力的见证。本文拟就晚清华工问题的由来做一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晚清华工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是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也是新旧文化冲突的结果。本文从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过程入手,主要探讨了在晚清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下,长期存在于中国人民心中的这块坚硬的磐石,逐渐支离破碎,直至消亡。  相似文献   

19.
史宗义 《文史天地》2010,(11):63-66
说到晚清的历史,不能不说到慈禧太后;而说到慈禧太后,又不能不说到荣禄。荣禄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一生追随慈禧太后,阴险狡诈,心狠手辣,是慈禧太后的一条忠实走狗,也是晚清一只凶狠的鹰。  相似文献   

20.
与晚清时期其他幕府相比,袁世凯幕府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色:人员来源广泛,极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幕主的绝对效忠.之所以形成这些特色,是由于清末变革的时代给幕府人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由于袁世凯的政治需要和幕府人员的积极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