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插花艺术,在日本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花道”。而在中国,自宋至民国,都叫“瓶花”。如明代著名的花艺论著,就均以瓶花为名: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所谓瓶花,顾名思义,即瓶里插花。与花道相比,相当直白。  相似文献   

2.
欧贻宏 《文献》2000,(4):160-164
明袁宏道《瓶史》自成书至今,已四百年矣!众所周知,《瓶史》传到日本后,形成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插花艺术流派--宏道流.时至今日,日本的插花艺术专刊--《花道》,还时常引用其中的理论.于此可见,《瓶史》对日本花道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巨.  相似文献   

3.
八重樱之下     
Kurt  贺源 《世界》2014,(12):130-137
樱花满天,暮鼓晨钟时的古都佘良,最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既营造出抽象化的美,又真实细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微妙。  相似文献   

4.
论写生体会     
井庆斐 《神州》2012,(20):214
写生是绘画收集素材的重要方法,是画者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它是记录面对自然的感触和难以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跟无线的风筝,牵动着画者的思绪和情感,面对自然现象绝不是"拿来主义"照抄自然,而是通过去观察、领悟、提炼和组合,是一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符合审美观点的要求表现。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对日本人矛盾性格的分析很经典:“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在今天看来,她有意无意忽略的是日本人“既传统又现  相似文献   

6.
登●临●佳●境●雨●花●阁■文\汪元在雨花台风景区的东部聚集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古迹遗址,那里山岗起伏,绿荫葱茏,是风景区内的游览胜地,在那里,游人既可饱览自然美景,又可寻古探幽,陶冶性情,重温历史。最近在东部风景区的中段一座山岗顶部又建了一幢高耸的楼...  相似文献   

7.
《文史月刊》2011,(11):5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的过程和轨迹,下编是中国地方志东传日本的总目录。该书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查询工作,统计出目前在日本各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地方志有4028种,并将这些方志的版本及藏地作了详细介绍,既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地方志东传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让我们知道如何去查询这些志书。  相似文献   

9.
《湘行散记》是一篇独特而别致的散文集.它呈现了独特的自然世界和别样的生命形态,在美丽而淳朴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着水手和吊脚楼女人的无奈和激情,表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沉静.同时,在艺术方法上,它取对话与白描,语言朴拙而简练,既自然简朴又修饰而繁复,拥有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体上,它介乎散文和小说之间,属于典型的小说体散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说的"主动在地化"是指朱舜水为适应日本社会而进行的自我调适.在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孔子像有无数种,面貌不同、形象有异,实属正常,传到周边区域后,出现"在地化"现象也很自然.而塑像、画像的不同,既与不同制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关,也与制作工匠、画匠的技术水准相关,传到周边国家后,经过各国的自主选择或"在地化"过程,又使形象各异的孔子圣像被并存分祀于各地.这种文化现象,在孔子形象的选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某种外来文化是否能适应输入地的水土条件乃是其能否成功传播并开花结果的关键因素.这一现象在朱舜水所赠日本人的三尊孔子像上表现得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物天地》2020,(4):38-43
安吉馆自然艺术馆以"美哉自然"为主题(图一),围绕自然之美与人类智慧两大部分进行展示,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两个信息视角,展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联系,通过各种视角来表现来自于自然界的万千景象,引导公众展开从欣赏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主动去呵护自然的历程。展览以"宇宙·万象"开篇,从宏观到微观的维度开启观众领略自然之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虞西 《华夏地理》2006,(5):62-86
宇宙中小小的一撮灰尘经过不断堆积碰撞,逐渐变成了有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和海洋的地球.又过了大约44亿年,在地球上现今中国北部、蒙古、西伯利亚的外贝加尔湖地区和日本、朝鲜的一部分,出现了一个生命的乐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客套话和礼貌用语进行了文化视角的分析。认为这些客套话与礼貌用语既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心理,也体现了该民族独特的行为方式。日本人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表现得极其热情、体贴、礼貌、友好。可是,在事关个人利益、牵及责任或后果的大事上表现得又是那样的冷漠、无情与自私。归根结底,应该说无不是日本文化的二重性所致。  相似文献   

14.
至人无法     
天地开合,日月交替,宇宙生命互动不息。不论是百川争流的浩浩荡荡,或是荒凉大漠的苍苍茫茫,皆是冥冥中万物连转的外露痕迹。广宽浩瀚的自然景象既激发哲学家对人类生命的沉思,亦为无数诗人和画家提供超然脱俗的感悟与启示,他们当中,包括明清美术史上光芒四射的八大山人、石涛。在西方,从感知出发的完形心理学者  相似文献   

15.
《世界》2011,(9):22-22
3日本 浩瀚的宇宙到底有多黑?日本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联合研究小组首次成功计算出”结论“:宇宙亮度就好比“在漆黑的东京迪斯尼乐园里点亮3根蜡烛”。  相似文献   

16.
李涵云 《黑龙江史志》2013,(11):169-172
日本是我国的邻国,自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在很多方面,与我国形成了既相互竞争又密切合作的状态。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和教育居于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近几年来财政的赤字、经济的停滞、政局的动荡,外交的失策使日本又陷入了另一轮的危机之中。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惨败的基础上,在恢复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的恢复并发展是与美国的统治和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特色,但随着国家经济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日本发展特色的分析也为我们未来研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应对灾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灾害研究是日本自然科学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殊为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东日本大震灾,大地震及震后大海啸造成的惨烈受灾状况,让人类深刻感受到自然的威力。而其后发生的福岛县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更使人们思考灾害中自然的、社会的和人为的诸要素之间的关联。北原糸子主编的《日本灾害史》,是一部通史类的学术性著作,问世于2006年,由以出版学术性著作著称的吉川弘文馆出版。至今数次再印,尤其是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即被重印两次。这既折射出当今日本  相似文献   

18.
风作为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同雷、雪、云等一样,是自然宇宙的一个主要成员,用萨满教典型的形象化方式来说,它是宇宙生命(常被拟人化,并被称为天)存在的要素之一,也是宇宙生命活动的方式之一。维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著名政客石原慎太郎据说要退出政坛了。据日本《产经新闻》11月16日报道,石原慎太郎近日表示将从日本政界引退。他说因为条件的限制,已经不能继续从政,但他又说:“老兵不死,只是从政坛引退。”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11,(10)
屈原的一生是个悲剧,一个爱国文人的悲剧。两次流放,众人排挤,不得重用,然而,他依旧眷念楚国,心系怀王,在郁郁中写诗寄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孤傲又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