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件日益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在对待人的生命价值、反思死亡的本质和意义上有其精深和独特的见解,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宗教情感,促进目前的生命教育质量的提升,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从而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身心问题,缓解心灵烦恼,有效地预防自杀,启迪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2.
岳媛 《神州》2013,(23):169-169,171
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青少年死亡的主要途径一是意外死亡,二是自杀。以意外死亡为例,有关学者调查了58个国家,发现有48个国家意外事故是15岁-19岁青少年的首要死亡原因。当前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高等教育对生命的疏忽都提醒着我们关注高校生命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实践研究。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界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亟待深入。如何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珍爱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的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死于各种事故或自杀,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青少年死亡的主要途径一是意外死亡,二是自杀.以意外死亡为例,有关学者调查了58个国家,发现有48个国家意外事故是15岁-19岁青少年的首要死亡原因.当前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高等教育对生命的疏忽都提醒着我们关注高校生命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更要关注实践研究.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界的实践研究成果较少,亟待深入.如何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学校与社会的生死教育有所不足。对个体的生命的准确的认识,可使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这种理解又可以指导个体在未来的生活中积极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南文史》2012,(2):44-44
据新华社消息:由于婚姻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未能很好地贯彻实行.目前妇女被虐杀和青年男女因婚姻不自由而自杀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福建省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年底一年半内每月因婚姻问题自杀和被杀的男女平均是50人,而1952年每月平均死亡人数则增加到88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地官员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自2013年初到2014年初就两度出现“官员自杀潮”,自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特征明显、自杀方式多样、自杀原因错综复杂。从中央到地方或从地方到中央,官员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为何会出现官员“自杀潮”?舆论就曾感叹在持续进行的高压反腐运动中,中国才出现“官员自杀潮”。难道官员自杀与反腐败有关?官员自杀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官员自杀潮”并不是偶然出现的社会病态现象。众所周知,官员自杀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负面能量。因此,官员自杀事件频发后的舆论质疑发人深省。各界理应对这类部分特殊群体给予高度关注,本文将以客观的态度探析官员自杀的原因及提出对应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娟 《神州》2012,(14):152-152
常在多方媒体上看到某同学因受不了老师、家长批评而自杀、某同学因学生间的不合而得抑郁症,某同学因考试成绩不好而出走下落不明等信息,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中小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严重漠视。这就使对中小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分为三种: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专题教育。物理学科虽不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8.
邓同兵 《神州》2013,(5):144-144
近年来,时常可以看到有关青少年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文以载道",生命教育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1905年12月8日,湖南青年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他的死是在悲悼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他的死是要他的同胞、要我们这个民族在人格上站起来。他死了,但他是用他的生命为民族的新生催生。他的死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历史问号。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湖南曾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他们的生命都非常短暂,却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几个人中,谭嗣同(33岁)1898年被慈禧太后砍头,宋教仁(32岁)1913年被袁世凯暗杀,黄兴(42岁)、蔡锷(34岁)则于1916年相继病死,唯有陈天华是自杀。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农村妇女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同等的幸福。农村妇女由于她们的边缘身份,而成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我国农村妇女自杀率高的问题,是群体现象而不是个体现象,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下来探讨我国农村妇女自杀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涛 《清史研究》2001,(3):40-49
<清史稿·列女传>中记录了559位节妇、烈妇、贞女、烈女,其中有294位以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文试图以这294个妇女自杀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自杀的真实原因,并从这种极端的形式来认识清代妇女的生存境遇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孝玲 《神州》2012,(28):143-143
教唆、帮助自杀对他人的生命存在现实侵害,对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严重破坏作用,教唆、帮助自杀行为人主观存在恶性,社会生活中此类案件也频繁发生,我国刑法应将这种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中来。由于教唆、帮助自杀与故意杀人罪在犯罪构成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以故意杀人罪处理教唆、帮助自杀,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利于发挥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借鉴国内外的立法经验,我国应设立单独的教唆、帮助自杀罪。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杀现象是五四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从这些自杀现象中暴露出的种种社会弊端,比如社会的动荡、社会的黑暗、社会制度的缺陷、危险人生观的倡导等等,引起了五四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对自杀现象作了多次讨论,分别从自杀的趋势和原因、自杀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提出了以提倡新的人生观和改造社会制度两种手段对自杀进行救济。同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使五四思想家深刻认识到新思潮中可能有危害人的思想的成分,绝对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人们无所适从。他们明确提出反对这些偏向,对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1919~1928年的爱国运动中,面对异常耻辱的外侮,一些爱国者愤而自杀。他们痛感在外来侵略与压迫下,中国社会仍然四分五裂,抗议运动不能持久,痛感国人不团结、缺乏国家观念,故试图以自杀警醒同胞,使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对外抗争。其自杀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献身,作为激励国人对外抗争的策略与方式,具有利他主义自杀的特征。在如何报效国家的问题上,他们的认知有偏执之处。但他们对爱国运动存在问题的揭示,引起了媒体及运动组织者的重视。媒体对他们的自杀及遗书予以报道,称他们是殉国的烈士,赋予正面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动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马智达 《神州》2013,(14):261-261
自杀问题被普遍认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青少年而言,自杀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本文将结合青少年自杀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学书上对自杀的定义是:一个人企图有目的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以达到结束自己生命的目的。也就是说,自己杀害自己,与他人无关。对于精神病人,自杀的比例非常高,且不一定与他人无关,所以,精神病院的医生护士每年考试,总会有关于自杀的题目。  相似文献   

17.
徐建明 《沧桑》2010,(3):176-177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知识抛弃的倾向,文化素质缺失现象十分明显,从而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田谢军 《神州》2012,(20):239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每个个体的自杀背后都有除了个人原因之外的社会原因。如何正确的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不论对个体、家庭还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是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研究课题,是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前提条件.文章将以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为主脉,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左利平 《丝绸之路》2010,(4):114-117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期的完成过程,身心发育不协调、不稳定;认知、情绪和意志发展处于成型阶段,对事、对物和对人的认识、态度比较偏激,隐含冲动性;同时,又是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以批判眼光审视现实的群体,对社会充满理想和憧憬。此时也是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危机,而大学生自身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对心理危机时最易走极端,采取过激方式,自杀则是他们在无助时选择的一种不必要的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