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顾颉刚"疑古"的志业源于1920年至1923年间他与胡适、钱玄同有关辨伪的讨论。在这长达3年的讨论切磋中,顾颉刚完成了由辨伪到疑古的转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新史学之路。这不仅基于胡适等人的因势利导,还特别得益于顾颉刚本人对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独特理解和巧妙运用。他运用"疑古"的眼光全面审视宋儒、清儒的疑古辨伪成果,找寻到崔述和康有为两大思想库,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二者疑古的成绩与手段融为一体,推陈出新,最终成就其疑古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方法,即"层累说"。  相似文献   

2.
王风霞 《神州》2013,(5):185-185
兴趣、好奇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采取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能有效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现就物理课堂教学中设疑、激趣的技巧问题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学贵善疑     
前年写了《学贵知疑》(已收入《桑榆槐柳》文集)以后,老是觉得意犹未尽,需要续上一续。续的重点,是着重说说“善疑”的意义。《知疑》那篇,也多少说到了善疑的必要,比如说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无所不问,而应该善于区别轻重缓急,抓住该问该疑的“要害”,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来,等等。但那只是强调了要在众多问题中舍弃无关紧要的、选出重要的问题来疑来问,并未能把  相似文献   

4.
设疑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程权设疑是中学历史教学最普遍而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本文拟就设疑遵循的原则,设疑的基本类型,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设疑要遵循的几个原则1、设疑要把握好“度”。设疑的“度”指难度适当。设疑前教师要仔细研究教育对象,深入了解学生己有的知...  相似文献   

5.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春秋》等提出的怀疑与批驳中。他在强调直书实录、史学求真的同时,也注重儒家的纲常名教。"疑古惑经"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尤其是唐代儒学、宋代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和民国疑古思潮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晏 《神州》2012,(7):156-156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设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理解程度,十分重要。老师要会用生活经验、兴趣实验,创设问题情意场,会在教材内容、知识衔接、易错问题上巧妙设疑。从而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使设疑成为一种教学艺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姚凤霞 《神州》2013,(20):147-14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预习质疑,主动求解;围绕课题,引疑解难;扣住难点,质疑释难;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预习质疑,主动求解;围绕课题,引疑解难;扣住难点,质疑释难;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相似文献   

9.
"疑伪经"为佛教文献中较为特殊的文献群,他们被冠以"疑伪"之名,受到历代正统佛学的排斥与鄙夷,极大多数未收入大藏经中,却又通过各种渠道保存至今。房山石经存有一定数量的疑伪经文献。本文通过搜辑房山石经中的疑伪经,以这批经本为核心对"疑伪经"的特点和价值进行论说。  相似文献   

10.
箴言     
《环球人物》2013,(24):95
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交际的质量在于分寸,交流的质量在于真诚。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交朋友要在有疑处不疑。聪明的人看得懂,精明的人看得准,高明的人看得远。  相似文献   

11.
百年佛教疑伪经研究略述——以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敦煌学辑刊》2008,1(1):122-133
历代佛教经录中都有佛教疑伪经的记载,这类经典往往不能入藏而散佚,在敦煌出土佛教文献中,保存了一定数量经录中记载的佛教疑伪经,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对敦煌的诸种佛教文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就佛教疑伪经的研究状况而言,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对这类经典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王鑫义 《史学月刊》2007,(3):114-120
颜师古撰《汉书注》曾取义于颜游秦《汉书决疑》。然而,颜师古却没有将《汉书决疑》列入参考书目,撰书中亦未称引。其学术失范行为受到了清代学者的严厉批评,但迄今学者未曾就《汉书决疑》佚文与《汉书注》进行全面的比义研究。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就《汉书决疑》的19条佚文与《汉书注》的相关注文作逐条比义,可以发现颜游秦的15条注文被颜师古完全采纳或基本采纳,占今所能见颜游秦佚文的近80%,故后人谓师古注尝窃采游秦义为不诬。但瑕不掩瑜,师古注比游秦《决疑》丰富得多,是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汉书》注本。  相似文献   

13.
姚鼐是清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虽以诗文名天下,却在所作笔记、传记以及文集中,蕴含了丰富的史学思想。纵观姚鼐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讲天命、更重人事的天人观;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直书观;为人物立传"当以贤能"的史传原则;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读志札记     
闲暇读志,兴味盎然,既有所得,又有所疑。既有所疑,就得学习,以期核实。待疑既解,便是提高。今不揣冒昧,将所疑书之于左,就教于先辈时贤。  相似文献   

15.
吝起贵 《神州》2012,(16):135-135
兴趣、好奇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采取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能有效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论钱玄同的疑古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史学界掀起了一场疑古辨伪运动,对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钱玄同就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研究钱玄同的疑古思想对于全面客观地掌握和评价疑古辨伪运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时下学界对“疑古”思潮的反思,仍大多局限在“疑古”派的某些早期的观点和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破坏上。这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疑古”思潮,只是它的一个层面。本文认为,从《古史辨》第一册到第二册之间,面对考古发现和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挑战,“疑古”思潮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即从意识形态的思想冲击到学术典范的建立,从而把它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人们观念中的“上古”。《古史辨》第三册反映了顾颉刚“疑古”方法论的逐步完善,回到文献考订后,“层累造成古史”理论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具有疑辨精神的钱玄同,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斗士,他不仅在文学、文字、音韵、经学诸方面颇多建树,同时又是“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古史的疑辨方面从方法到成就都卓然一家。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19.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与"释古"两条学术路向分别代表了破坏古史和重建古史两条不同的路线。这一看法大体成立。但二者在观念上也有不少相通乃至相同的地方。一方面,"重建派"学者在研究中也运用了与顾颉刚非常相似的"层累说"观察古史的构成,而历史研究中的"故事眼光"更成为贯穿"疑古"和"释古"的一条道路。另一方面,"疑古派"在辨伪过程中也发展出来一些与"重建派"非常相似的具有建设意义的观念,但因其给人留下的"破坏"的形象过强而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