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唐代行宫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为唐代京畿之地 ,行宫别馆星罗棋布。史籍可考的关中唐代行宫约有 19座 ,它们与唐代社会同起同落 ,映照着唐代社会的山光水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延安出土的唐代<李良僅墓志>的考述,分析了李良僅吐谷浑族属及家族世系中几代人事唐事迹,从而揭示出唐代吐谷浑部落迁徙陕北的情况,也进一步探讨了李良僅家族在延州的活动及其以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该墓志在补史、证史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迁徙历史中,"出东北"、"入中亚"和"进欧洲",都对中外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流动迁徙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由东向西迁徙,二是由北向南迁徙。北方少数民族的流动迁徙具有跨度大、阶段性、多向性、艰难性和影响大等特点。尽管学术界已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流动迁徙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还没有进行专题研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相信会实现新突破,逐步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4.
今天西北地区的民族构成及分布与民国时期各民族的人口迁徙流动有密切关系。灾荒、战乱匪祸及人为的经济、政治压迫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该地区人口的非正常迁徙频繁发生,而且迁徙情势复杂多变,并最终对近代西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迁徙进行了探讨。认为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以及刀耕火种游耕生产方式、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瑶族被迫从湖南及湘粤桂边界大规模向西南边疆及东南亚一带迁徙,并由此而引起瑶族人口和其文化中心的转移,形成新的文化特征,瑶族亦由此而成为跨境民族。  相似文献   

6.
李浩 《文献》2023,(1):87-101
新见柳宗元七世祖柳庆与夫人裴丽华的夫妇合祔志,与柳氏家族的其他新文献和传世文献往复比较,可以提供一些新史料,订正史籍的一些讹误,弥补一些缺漏,深化并细化已有的北朝隋唐文学研究。这两方首次披露的贞石录文,可映证南北朝时期士人的迁徙流动,回溯柳氏“西眷”的北归;订正柳氏家族叙述中的一些问题,对柳氏家学等相关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隋代仁寿年间,在京畿地区精通涅槃经典的僧侣和活跃在隋文帝身边的高僧的主导下,形成了仁寿舍利的瘞埋制度。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代表的京畿地区舍利石函的图像和风格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图像以石函四面八树为特征,寓意释迦牟尼涅槃的过程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并以中国传统的方位意识与佛教天界图像的结合来表现佛教的世界图像。石函精致繁复的风格融合了隋代陵墓石质葬具和佛教纪念碑艺术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8.
晏新志 《文博》2003,(4):49-54,63
七至十世纪的西安地区,作为大唐王朝的京畿重地,既是政治生活的心脏,更是引领时代潮流以及社会风尚的中心。光彩夺目的大唐文化陶俑雕塑艺术在此独领风骚、成就辉煌。其中,西安地区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彩绘以及三彩马俑,以其造型准确鲜活、内容渊薮远泛而成为大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本文撷其中精华,粗作分类和论述,以飨方家。  相似文献   

9.
壁画墓是表现封建社会中上层社会墓葬等级制度的重要考古资料。将隋代壁画墓以及画像砖墓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归纳出隋代壁画墓所表现的隋代墓葬等级制度及隋代礼仪。这有助于深入了解南北朝壁画墓的发展与唐代壁画墓体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古代壁画墓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扬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古老的城市之一,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城以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有过多次的修茸和扩建,而这些又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直到隋初,它的基本方位并未变动,即在今扬州市北郊的蜀冈之上.发展到唐代,扬州空前繁荣起来了,城市的规模已扩展到蜀冈以下,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没有争议的.众所周知,争论的症结所在是唐代扬州罗城的东、西、南三面所到达的地点. 唐代扬州所以能出现空前繁荣,其基础之一,应和隋代开凿大运河以及隋江都城的繁荣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看,唐代扬州城与隋代江都城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要研究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必先研究隋代江都城的规模;要研究隋江都城的规模,必先了解江都在隋代的地  相似文献   

11.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之一。契丹亡后,契丹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辽亡前夕少数契丹贵族在金军逼近时的迁徙;金朝统治时期契丹人发动叛乱和起义所引起的迁徙活动;蒙元时期,契丹人对蒙古的归附以及随着社会大迁徙而引起的契丹人迁徙。  相似文献   

12.
周秦都邑迁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秦不仅多次迁徙其都邑 ,而且迁徙的相近之处颇多。二者都是从关中以外迁都于周原以后才强盛起来的 ,而作为其逐鹿中原夺取天下的重要步骤 ,周秦又都向东迁都。周人迁于丰 ,定于镐 ,秦人先居泾阳、栎阳 ,定于咸阳 ,最后选择的区域非常接近。当然 ,周秦都邑的迁徙与选址仍存在不少具体的差异 ,如迁往周原选择都城时 ,周人是一踯而就 ,建立了岐周 ,而秦人却是经过多次临时选择 ,多年后才定鼎雍城 ;向东迁都的具体路线也不一致 ,周人偏于渭水南岸 ,而秦人则在渭北经营很久  相似文献   

13.
王扬 《文物世界》2005,(6):38-39,66
隋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时期。隋代虽然只有40年的短暂历史,但这个时期的画家善于总结魏晋南北朝的绘画经验,绘画创作已经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并为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昌盛做了极尽的铺垫。隋代绘画的主流是宗教画和人物画。隋统一后,统治者复兴佛教,大修佛寺  相似文献   

14.
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2011,(1):108-111
《通往北方(ElNotre)之旅》一文的特约撰稿人希瑟·普林格尔(Heather Pringle),与考古学家詹森·德利昂(Jason De Leon)一起亲赴亚利桑那沙漠.目睹了考古学家在那里的工作——考证当代人类群体迁徙模式,而这要赶在迁徙模式记录消失前完成。  相似文献   

15.
宋文龙 《丝绸之路》2011,(14):33-34
隋朝的乡里制度,从隋初京畿之内的族、间、保三级制和京畿之外的党、里二级制双轨并行,到开皇九年(589)不分京畿内外统一编制的乡、里二级制,都体现了隋王朝根据时局变化调整国家政策的实用立场。终隋一代,乡里制度在基层组织普遍存在,即使在隋朝初期法令没有见到乡级组织,从出土的隋代墓志铭文可以证实隋初的乡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古代氐羌族群的迁徙分化导致哈尼族的诞生。频繁南迁使哈尼族从游牧群体变成游耕民族,定居哀牢山区使哈尼族从游耕民族发展成为梯田民族,而部分继续迁徙较晚定居的哈尼族则更多地从事山地农耕,成为散居其他民族中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张瑾 《客家研究辑刊》2005,(2):52-57,59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的。客家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在逃亡与迁徙的路上,客家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尤其是他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智慧、健康心态以及奉献精神,使他们在逆境中不断创造出辉煌的奇迹。客家人以一个宽容的族群形象为我们树立了人类群体迁徙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风峪石经』初探──兼谈武则天时期佛典翻译中的译场组织王鸿宾,胡春英引言唐代佛教是在隋代大兴佛法的基础上,经过与道教势力的激烈消长,进入持续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武则天时期又是唐代佛教发展的高峰。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佛典翻译及其保存、流通方面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隋代是杭州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朝廷着力经营杭州,实施了设置杭州(余杭郡),开筑州城和把杭州作为大运河的南起点这三项重要措施。隋朝经营杭州,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以军事、政治因素为主,而经济因素为辅。隋代的建设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使杭州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东南地区的一大都会,为唐代杭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等南下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批割据政权,战乱连年,民生凋敝,对经济、文化造成严重破壤。伴随着这些政权的兴灭,引起各族民家主动或被动的大规模流动迁徙。这一时朝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其时佛教在中国漠地弘传已有相当基础,这些政权大都优遇僧人.礼佛斋僧,盛建塔寺,组织佛典翻译,支持佛教发展。这样,民族迁徙与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兴旺,为此後中国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而佛教又成为联结与融合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各少数民族接受汉地先进文化的津梁,从而对於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对於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巩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