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人对于石刻文献的整理,有古人所未及的技术手段,同时石刻加速漶漫损毁给辨识增加了更大难度,加之整理者学识方面的原因,因此出现诸多疑难问题。现以柳州市辖境为范围,主要以《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收录之石刻影本进行审读,个别辅以照片、拓片等,针对石刻文献辨别释读、标校、说明等方面进行归类释证。  相似文献   

2.
今人对于石刻文献的整理,有古人所未及的技术手段,同时石刻加速漶漫损毁,给辨识增加更大难度,加之整理者学识方面的原因,因此出现诸多疑难问题。现以柳州市辖境为范围,主要以《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收录之石刻影本进行审读,个别辅以照片、拓片等,针对石刻文献辨别释读、标校、说明等方面进行归类释证。  相似文献   

3.
勒巴沟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雕有佛像、佛经的嘛呢石,被称为"佛像沟""佛经沟",成为考察青藏高原藏族石刻文化、探寻藏传佛教神秘的重要旅游景点。从玉树州府结古镇乘车出发,  相似文献   

4.
徐丽 《黑龙江史志》2014,(20):63-64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汉译长达一千余年。在佛经汉译过程中,出现了大批佛经翻译家和佛经翻译理论家。南朝时期的僧祐在佛经目录的整理和佛经翻译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对后世的佛经翻译和佛经保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僧祐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佛经翻译文质中庸理论以及梵汉翻译中的文字问题等方面论述僧祐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整理公布石刻文献的论著大量出现,对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客观原因是石质材料易碎,石面剥泐,造成文字残损,不易辨识。主观原因则是没有辨明文字异体,字词关系不对应;疏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文化背景不明等。论文通过校正《文物》近年所刊两通石刻,试图揭示石刻文献论著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以后出土的石刻释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整理公布石刻文献的论著大量出现,对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客观原因是石质材料易脆,石面剥泐,造成文字残损,不易辨识。主观原因则是没有辨明文字异体,字词关系不对应;没有识破典故,对铭文内容不理解;疏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文化背景不明等。通过校正近年北魏新出三通墓志,试图揭示石刻文献论著中普遍性的问题,为以后出土的石刻释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石经概述卧佛沟在安岳县城北面四十公里处,属该县通贤区八庙乡管辖。这里有大规模的唐代摩崖造像和石刻佛经。石刻造像中最有价值的是《释迦涅变相图》(即卧佛)。石刻佛经共有十五窟。其总面积,除因石质剥蚀而不存者外,现存的约有一百五十四平方米。各经窟的底面积,小者约四平方米,大者约九平方米。兹将十五个经窟的位置与分布,以及各经窟刊刻的佛经介绍于下。《涅变相图》在卧佛沟北坡的中上部,距地约十米高,卧佛背北面南,头东脚西。1、2号经窟在《涅图》右上角的崖壁上;29、33、46、51、59、66、71、73、76、83、85、号经窟在《涅图》对面的南坡上;109、110号经窟在靠近通贤河边的崖壁上,距《涅图》约有六百米。各经窟内左、中、右三壁上刊刻的佛经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7,(2)
整理公布石刻文献的论著大量出现,对文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客观原因是石质材料易脆,石面剥泐,造成文字残损,不易辨识。主观原因则是没有辨明文字异体,字词关系不对应;没有识破典故,铭文内容不理解;疏于名物典章制度的考证,文化背景不明等。论文通过校正唐代《师弘礼墓志》,试图揭示石刻文献论著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以后出土的石刻释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崔宁  姜欧 《西夏研究》2020,(2):49-55
西夏文字以其字形方块平整、类似汉字、主要使用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特点,使其具有了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的独特魅力。目前存世的西夏文文献以佛经为主,故写经书法是西夏文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中国境内收藏的西夏文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及与其一同出土的佛经写本残片入手,对比得出西夏文写经书法具有传承自唐代楷书写经并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的结论,分析了形成这一风格的的原因,即受到河西走廊佛教传播与写经传承、西夏文化教育制度、宋人尚意书风、西夏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风格等四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代鸿胪井石刻是唐朝与渤海国地方政权关系的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长期以来,记载与论述该石刻正文的文字及石刻的式样、拓片的版本、鸿胪卿之名等方面多有错误,以致以讹传讹.本文重新作了考证,以恢复其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1.
<正>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石壁上摹刻文字以记事记景,其起源于远古的记事方式,兴盛于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以来连绵不断。广义的摩崖石刻既包括文字题刻,还包括石质造像、岩画等。这里论及的摩崖石刻,一般为文字题刻。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在江西的名山中挥笔,尤其是庐山、三清山等名胜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摩崖石刻,是江西山水风光的点睛之笔。镌刻在江西大地苍山上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2.
《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盐湖区卷》著录有一通“孙总理安葬纪年碑”,此碑现收藏在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笔者所在单位,以下称“我单位”),但在目录和简介中,都将其错误标识为佚失碑刻。此外,对这块碑产生的背景、文字辨识(或是校对原因)等方面,著录者都留有可商榷研究的空间,所以,笔者不揣浅陋,在原著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正1989年,文物部门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庆州古城内的辽代白塔(释迦佛舍利塔)进行抢救性维修时,发现塔刹内藏有一批辽代佛教文物,其中包括纸本佛经经卷246件(幅)、经书2册[1]。这批密藏是继应县木塔、天宫寺塔发现辽经后的又一重大新发现,对于研究辽代雕版印刷和造纸技术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关庆州白塔佛经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雕版印刷和佛经装帧方面,对于佛经用纸及佛经印刷的细节考察尚未开展或不够深入。为进一步研究辽代造纸技术的源流,挖掘庆州佛经印刷品的科学价值,并由此开展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济南地区的石刻文物数量众多,发展序列完整,又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征,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简要记述了济南地区文字石刻和石造像的分布、时代、种类及特点,概述了其学术价值和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15.
1930年山东省滕县出土了一批汉画家石刻,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其中有一幅冶铁图(参见本刊1959年1期页2图版)是研究我国冶铁史的重要资料.图中左边有一椭圆形物,大多认为是冶橐,也就是排囊,这是很正确的.惟与冶橐有关的一种部件——?,我们过去一直弄不顶清楚,有加以考察的必要.?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先从文字记载上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9,(1)
房山石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大中七年(853年)幽州大都督张允伸施造。此经秘藏房山石室已历一千百有余年,是现存此经石刻最古的一种版本。这部石经藏于石经山第九洞。经文环刻于经碑正背及两侧,书法道丽,略兼行楷,是晚唐房山石刻佛经中希有的代表性遗物。  相似文献   

17.
西汉石刻文字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石刻文字,不仅能发现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史料,以补充、纠正史书的不足和错误,而且也是探讨我国文字演变和书体、书法沿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汉石刻文字对于研究篆书和隶书的相承,秦隶和汉隶的分别,以及汉隶和所谓八分书的关系等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汉石刻文字是比较少见的,除宋赵明诚《金石录》著录的"居摄两坟坛","五凤刻石"系金明昌二年出土外,其他的西汉石刻文字大多为清以后所发现。这项材料,长期以来没有作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因而很少引起大家的注意。本文拟就目前所能收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物极为丰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就几千年来记载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现存文字看,除了书籍以外,主要还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石刻文字等,而其中又以石刻文字为多,估计有二、二十万种以上。一九八三年徐自强同志在《石刻学诌议》一文中,呼吁建立“石刻学”这门学科,并阐明了该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前景,这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把对金、石器物及其文字的研究归纳为  相似文献   

19.
陕西泾阳北宋丰利渠口发现石刻水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5年底,陕西省文物局委派秦建明,并邀请西北大学赵荣及杨政,对历代引泾工程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调查中,在被标明为明代“通济渠”渠口处,发现石刻文字。经过刷洗辨识,见到上下有方格状刻划,证实为一处古代石刻水尺。继而在附近又发现一处。调查分析表明,该渠实为北宋所修丰利渠,原标明代通济渠系误认;渠口  相似文献   

20.
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形式多样、数量可观、内容丰富。1949年以来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资料不断发现,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梳理和总结60多年的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资料和研究情况,对于整体把握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的状况当有一定的益处,也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与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