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恒生 《纵横》2010,(12):21-25
心惊胆战的逃亡之旅 我父亲走的时候跟我们说:“我到香港去。”他那时没有想到会公布密约,不知道高宗武已经把密约拍照下来。他说到香港去再想办法让我们过去。其实他也很茫然,并不知道怎样想办法。他走后,我母亲想带几个孩子也走,就去买船票。  相似文献   

2.
莜面的回忆     
刘明钢 《文史月刊》2004,(12):52-53
一天,来了几个远方的客人——学校生活的同窗,插队晋北的“战友”。久别重逢,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其中的一位说:“把笑留着点,好东西还在后面呢!”说着,打开一个小口袋,我抢过一看:“啊,是莜面,太好了!我们今天中午就吃莜面。”开水倒在盛面的盆子里,屋子里立即弥漫着莜面的清香。  相似文献   

3.
康克清印象     
张复 《百年潮》2011,(11):20-23
1984年夏秋,我抽空去北戴河看望在那里休养的父亲张仲实。一天上午,父亲对我说:“康大姐也在北戴河,好多年不见了,我要去看她。”在中国谁不知道“总司令夫人”康克清!我陪父亲去看“康大姐”,几分仰视,几分好奇,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康大姐”。  相似文献   

4.
三亚照相记     
过去照相是门技术,自从聪明人发明了傻瓜机,人人都成了大傻瓜;过去照相有专门的馆子,现在,普天下都是照相的大馆子。当然,傻瓜有大小之分,馆子也有好坏之别。这一回我们单位又一次组织起来,大老远跑到三亚照相馆来了。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看书,孩子一进家门,就大声喊道:“我明天秋游,给我钱买东西去。”我故作没听见,连头也没抬。“快给我钱啊!天黑了,东西就买不到了。”孩子一连说了几次,见我还不理睬,就跑到我身边,说:“爸爸,给我点钱吧。”孩子的语气缓和了许多。“我听见你说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叫‘爸爸’。”“爸爸,给我点钱吧。”孩子摇着我的手笑了。“说的还不对!”我也笑着对他说。“怎么不对?这次不是  相似文献   

6.
严农 《文史春秋》2005,(1):31-32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记告诉父亲:“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造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7.
烟雨豁蒙楼     
近日读到几篇近代化名人写的金陵忆旧的章,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一是他们无论在南京逗留长与短,都要去登一登豁蒙楼。例如名散家、翻译家、艺理论家梁实秋先生,1923年初次到南京东南大学任教,人刚到,便拉着同伴出了校门,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去豁蒙楼!……怎么,你不拉?”那车夫迟疑了一下,笑着说:“拉,拉!,,梁实秋感到奇怪:这车夫为什么笑呢?等车两三分钟到了目的地,梁先生这才明白:原来豁蒙楼与学校近在咫尺。“难怪车夫要笑我们,我们下了车自己也忍不住笑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在上世纪中叶,那场翻天覆地的风雨之中,中国的千万家庭发生过多少揪心刻骨的故事!表哥表姐的事情也算是一个吧。表哥梁中武、表姐梁雪帆年长我许多,却从未谋面,甚至过往几十年里没见过他们的相片。父亲非常欣赏喜爱我的这位表哥,可是几十年来我却极少听父亲提到他。倒是母亲不时感叹地说到他:极有才  相似文献   

9.
一天晚上,饭后无事,大家在北屋客厅闲坐。警卫秘书王锁柱进来,对父亲说:“有一对夫妇来访。”“是谁?”我问。父亲接过会客单,那上面在来宾姓名一栏里填着:潘素。“快请他们进来。”父亲边说边从沙发上站起来,急步走到庭院,又高叫勤务员赶快把前后院的电灯统统打开,并瞪着眼对我说:“你的老师登门,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快到前面去接!”黑黝黝的院子,霎时变得明晃晃。张伯驹夫妇在光晕树影间,快步而行。我跑了过去。父亲带着兴奋的神情,站在院子的中心。主宾坐定后,父亲先开口:“这么晚了,你们又徒步而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吧?”潘素告诉我们,她…  相似文献   

10.
1961年,我在山东金乡县城关供销社照相馆工作,9月的一天下午,县委通知供销社,让我和一名政治上可靠的人去县委大院里拍合影。当时金乡县只有我们一家照相馆,我的家庭成分是贫农,我又担任着城关镇西门街道团支部书记,曾有一年多时间,被抽调到县公安局整理敌伪档案。由于我比较能吃苦,大家对我的评价也很高,属于政治上比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魔法鹅卵石     
那年我16岁。一天,我告诉父亲自己不想上学了,问父亲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工作?父亲问我为什么不想上学?“太累人了,整天学习,你看很多人都在外打工挣钱,谁还上学呀!”我满不在乎地说。于是,父亲没有说什么,就带着我到了一个职介中心。我填了一张履历表,交给了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看了看,告诉我和父亲回家等消息。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职介中心始终没有打电话来。怎么了?这个工作的要求不太高呀!难道履历表上没有联系电话吗?我多次问父亲。父亲看看备存的一份履历表,一句话也没有说。吃饭时,父亲问我还知道职介中心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说:“不知…  相似文献   

12.
我幼年随父亲在黄陂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了蔡济民。记得我的父亲和蔡的父亲唱和的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甲午后割澎湖、旅大),曾使我们两人深受感动,同时又看到当时的一些进步书报,就起了革命的念头。1908年(戊申),父亲叫我到省考学校谋出路,我却响应了“要革命到营里去”的号召,于是年下季,毅然投入第三十一标第一营前队当兵。蔡济民则在我之先投入第二十九标,  相似文献   

13.
在100多年前的清末,贵阳经济虽然不发达,但已经出现了有近十家规模不同的照相馆。尽管当时大多数贵阳人还不太了解照相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照相馆的生意也较清淡,但作为专门从事照相经营的照相业已经开始在贵阳出现。  相似文献   

14.
初三一年的拼搏,换来了市重点高中的入学通知书。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想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从未到过市里的我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快开学了,我让父亲去送我,父亲说:“鼻子下面有张嘴,到市里也就几十公里路,走一步问一下也  相似文献   

15.
贾晓明 《纵横》2008,(10):9-12
……那天是阴天,公冕送我到码头。在我就要上船时,突然听见有人对我们打招呼。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穿着浅色中山装的男士。公冕告诉我说:他就是陈立夫。寒暄了一阵,陈立夫对公冕说:"我们对你说过几次了,你只要给他(指蒋介石)写封信,问题就解决了。"公冕只是笑了一笑.没做任何回答。陈立夫也没继续说什么。  相似文献   

16.
南怀瑾走后的几天,我的脑子里突然迸出个念头:登琨艳又该踏上游荡之路了吧?前几年.我们一起在太湖大学堂静修。  相似文献   

17.
焗油父亲     
近日,校园中染发者日益增多,红、橙、黄、绿、青、蓝、紫,可谓花样百出。走在大街上也常会撞上几个“彩球”,此谓之“流行”。可就这“流行”被校领导狠批了一顿——这叫“不务正业”。可是前天我却发现,父亲的头发也焗了油,不知是老爸赶“流行”,还是“不务正业”。“唉!?孩子他爸,你的白发怎么又出来了?”晚上洗头时妈妈又惊又疑地指着父亲的头发说。父亲好像是受了电击一般,急用手摸头发,忿忿地说:“真的?明天就去找他!”“找谁?”我一手拿着饼干,一手擎笔从书房跑出来问道。“找焗油的那个人!”父亲依旧忿忿地说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透支母亲的生命,而我则是为了报复父亲。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和母亲离婚时的情景。最终,在判决时我选择了父亲,我要让他难过一辈子。没过多久,他又结了婚,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恨。虽然继母总是竭力地讨好我,而我却从未对她笑过一次。每每父亲被我气得青筋暴起,我的心里就会燃起一丝可怕的喜悦。几年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孩,不过他只是个病秧子,没事就三天两头往医院送。每  相似文献   

19.
浩劫没有使我绝望(下) 一天,有位好心的梨园姐妹惶恐地跑到厕所来,一见我就吁了一口气说:“怎么,伯华,你还没有死?外面都风传你自杀了。”我笑了笑,说道:“好姐妹,你应该相信我,我是不会轻易自杀的。要死,早几十年我就该寻死的,现在,就是被整死,我也不会自杀的,我要活着登台演出呢!”  相似文献   

20.
暗室微光     
李良旭 《南京史志》2014,(11):54-54
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母亲领着我,给我介绍了个照相师傅,让我跟他学摄影,好让我学个技术,将来能有口饭吃。 照相师傅是村子里的一个能人,他会照相,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在村民的眼里,他很了不起,许多人想跟他学照相,他都不收。他能收下我当学徒,我—下子成了村子里许多年轻后生十分羡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