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汉政府在征讨羌人起兵失利的情况下,决定弃边徙民,企图以此平边患,保中啄。家居边郡的王符目睹边患,特别是东汉政府弃边举措给边民芾来的灾难,坚决更对弃边内徙,主张救边、安边、实边,认为有国必有边,缩边削地不能保国专宁,只有平息边患,使边疆安定,国家才能专宁;只有采取优惠的政策移民实边,开发边地,才是平边患、保中原的良策。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其内涵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肤浅到成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治边思想又有其特色。古代治达思想总体上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统治对开疆拓土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认为理想的边疆治理是“守在四夷”;从“华夷有别”的治边观出发,在边疆地区施行相对宽松的羁縻统治,同时重视在边疆传播封建化的教化作用。章还以封建统治对边疆民族的治策和对边疆的经济开发为例,阐述了古代治达思想对边疆治策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从清廷逐步加强西南边疆统治的角度出发,主要从改土归流、滇铜北运、西米东盐等方面对清代广西“一府两运河”繁盛原因作一解读。在此基础上,论述清统治者加大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与开发根源于其治边思想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清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继承并积极拓展以往治边政策的同时,将边疆民族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本从从俗从宜与统一法制、规范内地与边疆民族之间的法律关系、宗教立法以安边抚众为重点等;个方面对清朝以法治边的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清朝以法治边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5.
横贯南北,绵延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尽人皆知,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可在西南一隅,位于广西桂林境内存在着另一番独特的“一府两运河”现象,却鲜为人关注。清代桂林府的区域面积虽不大,却分布着两条古运河。其一为开凿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的灵渠,位于府内的兴安县。其二为位于临桂县的相思埭(又称桂柳运河),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  相似文献   

6.
承德塞外荒漠之地,随着庄田的建立和开发,生齿日繁,谷田丰产,为浩荡的八旗军北上木兰秋犭尔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避暑山庄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避暑山庄建立,是训练八旗、控制蒙古、加强北部边防之需,康熙帝在避暑山庄的活动又促进了承德的进一步开发,使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康熙帝在北巡中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边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治边思想。  相似文献   

7.
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是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治边思想的核心,也是制定各项边疆治策理论的基础。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本文对“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说法的由来、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做了初步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清朝非常重视云南绿营兵的布设 ,云南绿营兵不但使清朝二度战胜了各种反清力量 ,实现了对云南的控制 ,而且还将统治范围推向边疆和山区 ,将各少数民族纳入直接统治的范围。清朝以绿营兵在云南近边地区构筑了一条漫长而严密的军事布防带 ,对巩固在云南的统治及西南边疆的稳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前期的海外贸易管理中,具结现象普遍存在。具结不仅是广大从业人员资格审查和认证的基本方式,而且在海外贸易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成为封建官府规范管理的基础。具结现象对于维护传统的海外贸易体制、确保封建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与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限制和阻滞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早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六月间从东北地区开始了巡边活动。巡边是清政府为保护边境地区安宁而实施的防卫措施,反映了清政府对边境地区控制的加强,同时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巡边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敷衍塞责、巡查间隔时间过长等,但都不能抹煞其在清朝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之后,以省为单位在全国推进地方司法改革.边疆省份应否实行特殊政策,成为中央政府与边疆各省督抚之间一个既有争议又有一定共识的问题.边疆省份的特殊政策集中体现为:在普设法院问题上力求减少应设厅数、降低编制标准和展缓筹设期限;在司法人才培养方面施行灵活措施,以便不拘文法选拔官员并吸引省外人才,法政教育则以速成为特色;在法官考试和任用方面,法部在西部6省专设考场,录取标准也较京师考场为宽松.这种特殊政策有助于推进边疆省份的司法改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乌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4(2):121-127,149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清朝理藩院(部)培养译才的成安宫三学之一托忒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托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设置经过及其建制。认为这一专门机构是在清朝军机处的呼吁下于乾隆四十六年设置的,这与卫拉特蒙古的强盛及托忒文在中亚诸民族中作为一种外交文字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简要阐述了清代对皇族进行管理即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和教育管理的各项措施及其取得的明显成效,近而指出了清晚期这些管理措施的松弛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晚清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以来,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动,清朝政府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治边观念,在政治制度上采取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试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驭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清政府在新疆、蒙古和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推行一体化政策的历史原因、结局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此前历朝设馆修史的经验,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史馆之间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大类。在人员组成上,汉人、满人等都占一定的比例,纂修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管理上,清代史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史馆规章,建立考勤考绩制度,严格奖惩制度,提高了修史效率。同时,清代史馆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