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5,1(3):72-82
在内战之前的美国南部蓄奴州,奴隶主是一个人口规模很大但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社会群体。他们占有了南部社会的大部分经济财富,控制着南部绝大部分政治职位,是南部地区实际上的统治集团。奴隶主群体庞大的社会规模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使得南部社会形成了支持奴隶制的广大社会基础,但奴隶主人口的地理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奴隶主在不同地区对白人社会进行控制的能力。在奴隶主人口稠密地区,奴隶主群体能够实现对白人社会的绝对控制;在奴隶主人口稀少地区,他们的社会控制能力就受到极大削弱。  相似文献   

2.
独立之前,英属北美所有殖民地都存在奴隶主.但是奴隶主人口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殖民地奴隶主人口较少,蓄奴规模也较小,大奴隶主寥寥无几.而在南部殖民地,奴隶主人口较多,蓄奴规模较大,大奴隶主人数也相对较多.奴隶主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确定了南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又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独立之后美国北部能够废除奴隶制,而南部继续坚持奴隶制,根本原因就与历史上形成的奴隶主人口地区差异相关联.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政治制度在内战之前的半个多世纪发生了重大变革,其显著标志是废除了选举权和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限制,确立了白人男性成人的选举权和担任官职资格,在制度上确立了白人民主制.然而在美国南部蓄奴州,奴隶制的社会整合作用导致政治权力落入奴隶主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中.这样,法制上的白人民主制在实际政治世界中就蜕变成了奴隶主统治.在内战前的南部政治世界中,在总体上奴隶主政治人物担当着领导角色,广大非奴隶主大众是奴隶主在政治活动中的附庸.  相似文献   

4.
南部蓄奴州脱离联邦运动是美国内战前夕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南部蓄奴州脱离联邦的过程中,白人奴隶主是决定性的社会力量。非奴隶主白人在脱离联邦问题上则表现出地区性差异:在奴隶制不发达地区,非奴隶主白人的多数反对脱离联邦;在奴隶制发达地区,非奴隶主白人的多数则接受了脱离联邦的选择。造成这种地区性差异的原因,在于非奴隶主白人民众并不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而行动,因此,在奴隶制发达地区,他们在政治上只能顺从奴隶主的领导,而在奴隶制不发达地区,他们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异常剧烈。腐朽的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奴隶反抗奴隶主、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奴隶的解放斗争,特别是他们的暴力斗争,有力地破坏和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为建立新的封建制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历史前进。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逐步壮大,向奴隶主阶级展开长期的,反复的夺权斗争。他们通过频繁的战争先后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一种新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西周后期的铜鬲,长方形,高13.5厘米,口径11.2×9厘米。腹部饰窃曲纹、带纹,下部为方座,正面开门。守门者是一个受"刖刑"的奴隶(见插图),是奴隶社会残酷刑法的形象反映。这是一件有力地揭露西周奴隶主野蛮罪行的青铜器,是批判"克己复礼"反动本质的实物资料。人类社会自划分为阶级以来,整个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者。这生产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历史上,奴隶主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权势集团.它历经美国早期和内战前时期美国的社会变革,同时在许多方面对美国的早期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属北美的13个殖民地都允许对黑人的奴役,各殖民地也都有奴隶主的存在.凭借着他们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关系优势,奴隶主成为殖民地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反英独立斗争和创建美国共和政体的过程中,奴隶主政治精英人物发挥了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在西周,全部土地属于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国家所有。周武王灭商以后,把土地和臣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国内又按照宗法关系,分封采邑给卿大夫。奴隶主贵族的最低等级是士,士一般都有禄田。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构成了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但所有分封的土地按照规定既不能买卖,也不能私相授受。所以《诗经·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礼记·王制》说:"田里不鬻。"  相似文献   

9.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阶级分裂后的产物,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就把人类社会推进到奴役压迫阶级斗争的历史范畴。「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这生产工作者便是奴隶主所能当作牲畜来买卖屠杀的奴隶」(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而奴隶则被降到生产工具的地位,这就决定着在奴隶制  相似文献   

10.
秦代,封建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显示出秦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就其阶级结构来说,有地主阶级、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残余的奴隶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有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矛盾。在这些阶级和阶级矛盾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秦代社会的基本阶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秦代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弄清这两个阶级的状况,是我们了解秦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有一本名为《世界古代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几个问题》的小丛书问世。书中有一篇题目叫《罗马共和制到帝制转变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下简称《斗争》)的文章,对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社会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作了一个总结,提出如下一些论点:一,“元老贵族奴隶主集团在当时已成为众矢之的,是一切进步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二,“改革派代表着骑士、外省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的势力,在奴隶起义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12.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当时他提出了恢复周礼,实行"礼治"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代表行将灭亡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的,妄想复辟奴隶制度,因而是反动的。埋葬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代等级制度的反映,透过周代埋葬制度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周礼的变化,由此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一直存在"民众的统治"与"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中政治领袖与民众权力的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雅典民主政治既非"民众的统治",也不是"贵族和富人或者奴隶主阶级的寡头统治",而是民众与政治领袖的共治.民主政治权力为民众和政治领袖所共享.  相似文献   

14.
冯建科 《文博》2004,(4):48-51
陕西省岐山县在西北6.5公里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是陕两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它是为纪念我国西周初期奴隶主阶级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周公姬旦而建立的专祠,最早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被列为全国三大周公庙之首。此处依山傍水,古木参天。  相似文献   

15.
1965年12月在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范围内,发掘出一批距今二千四百余年前的珍贵文物——"侯马盟书"。数量多达五千余件,其中,可以认读的六百余件。象这样完整而有系统的盟辞内容,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非常罕见的。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们研究春秋后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奴隶主专政向地主阶级专政转变过程的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盟书",也称"载书",是我国古代为了某些重要事件举行集会,制订公约,"对天明誓"的辞文。在春秋时期,这种"盟誓"的风气普遍盛行起来,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相当令人注目的特色。这个社会现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反动思想家。他一生立志于"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妄图复兴已灭亡了的一些奴隶制国家,恢复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让那些已垮台的奴隶主贵族重新出来当政,挽救行将总崩溃的奴隶制度。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围绕着这一反动的政治目的的。关于丧葬礼仪的言论即其中之一。丧葬礼仪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  相似文献   

17.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是特定的主人的财产",奴隶主几乎掌握了全部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这就是广大奴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日益深入,先秦时期的车马坑也不断被发现,且规模越来越大,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虢国车马坑是两周之际的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的一种丧葬习俗,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见证了虢国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也反映了虢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和国家的统一,严厉打击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同时坚决抵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骚扰。他大力建设交通道路,作为加强军事力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所建设的交通道路有驰道和直道。驰道以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尤其是六国的古都。这主要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当然,  相似文献   

20.
《考古》1975,(4)
西汉是我国新兴封建制度建立后,逐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当时西汉地主阶级专政的中央政权面临着两大隐患:一个是匈奴奴隶主军事政权不断杀掠侵扰;另一个是奴隶主残余势力时刻妄图分裂复辟。这两股反动势力又经常串通一气,相互勾结,构成了对西汉王朝的严重威胁。因此,对待匈奴奴隶主的侵扰,是坚决抗战,自卫反击,还是屈辱求和,卖国投降;在西汉政权内部,是维护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