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社会形态蒋维忠建州女真在元代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是沿松花江和牡丹江的女真人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元末,两部分别南迁。明初,明廷先后在胡里改设置建州卫,在斡朵里部设置建州左卫。其后,两部迁徙纷繁,到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迁到浑河...  相似文献   

2.
<正>依兰,在清初被称为"和屯噶珊"(汉语曰古城屯),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屯,是因为这里原是辽金时代五国城所在地。明代居住在依兰一带的斡朵里和胡里改两部女真南迁后,依兰一带便处于荒落状态。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开始向远东扩张,不断侵忧我国东北边疆的时候,居住在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下游以及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不断向松花江  相似文献   

3.
从洪武到正统年间,斡朵里部曾进行过四次较大的迁徙。在这四次较大的迁徙中,有关首次南迁的文献记载缺乏,因而其存疑问题较多,如南迁的时间、路线、地点等。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斡朵里部首次南迁的时间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斡朵里部与明朝及朝鲜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见,日本学者池内宏认为,斡朵里部的南迁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朝于斡朵里设置三万卫的事件有关。和田清从其说。我  相似文献   

4.
胡里改路,是金代管辖东北部边区的行政机构.这一地区,唐设黑水都督府,辽设五国部节度使,元、明、清时期也均设有较高级的统治机构.在历代设置的机构中,金代胡里改路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这一地区的出土文物,就胡里改路的治所和辖区、居民及其族属和农业生产等问题,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淡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金史》卷六十八《欢都传》:“初,乌萨札部有美女名罢敌悔,青岭东混同江蜀束水人掠而去,生二女,长曰达回,幼曰滓赛,昭祖与石鲁谋取之……。攻取其赀产,虏二女子以归。昭祖纳其一,贤石鲁纳其一,皆以为妾。” 《金史》卷六十五《乌古出传》:“昭祖威顺皇后生景祖,次曰乌古出。次室达胡末,乌萨札部人,生跋黑、仆里黑,斡里安。次室高丽人,生胡失答。”  相似文献   

6.
1988年末蒋秀松先生将其与人合著《女真史》送我指正,我拜读后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就斡朵里部南迁时间与地址问题提出商榷,结果引出了蒋先生这篇对我“指正”的公开质疑。建州女真斡朵里部于何时从牡丹江口迁出?初迁何地?蒋先生认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从牡丹江口迁出,初迁到阿木河(今会宁)。论据不外是:1、三万卫初设于牡  相似文献   

7.
元代合兰府水达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史》多处记载辽阳行省管辖内有水达达、合兰府水达达以及合兰府水达达路。由于书内记载笼统和混乱,史学界长期以来在认识上一直没能统一。过去中外史学界一向认为水达达和合兰府水达达是同一部族名称的不同写法,他们是分布在第一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的渔猎部族,合兰府水达达是管辖这一水系女真人的一个机构。笔者在研究东女真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对斡朵里女真与明、朝鲜的关系进行了考述。认为斡朵里女真自洪武初年已迁徙朝鲜吾音会,至正统五年(144)西迁苏子河畔,中间除西迁辽东凤州十余年外,一直居住图们江流域。斡朵里女真居住图们江流域对李朝政府向图们江流域拓展疆域进行了有效地抵制和斗争,致使李朝以图们江为界的欲望始终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东北的东部与北部边远地区女真水达达人聚居地,元朝建立了具有民族统辖特征的行政建置,初设置女直水达达等处宣抚司、女直水达达万户府,后发展为独立建置的女真水达达路,路下统辖的万户府和千户所,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机构,具有较大程度的直接统治机制,又保有一定的羁縻特点,实行“随俗而治”的统治方式。此外,蒙古统治者在占领女真水达达地区后,还设立了军事统辖机构征东招讨司,驻军镇守东北边陲。  相似文献   

10.
中国边疆地区史的一部力作———评樊明方著《唐努乌梁海》吕一燃“乌梁海”这一名称,大约在公元10世纪就出现了,当时的中国文献把它译写为“良改”或“斡朗改”。“乌梁海”不是族名,是对分布在西起额尔齐斯河、东至黑龙江上游一带以采捕狩猎为业的森林中居民的泛...  相似文献   

11.
北宋徽钦二帝在金国胡里改路时的被圈禁地,即宋人口中所谓的行宫究竟在当时的何地,历来众说纷纭,尽管大都认为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市城郊古城),而且几乎成为定论;但是,笔者们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并实地考察,认定今依兰城南45公里的土城子才是当年金人在胡里改路圈禁徽钦二帝之地即行宫的所在。同时又对徽钦二帝在行宫期间的境遇状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具体考证。  相似文献   

12.
白山靺鞨五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山靺鞨的地域方位白山靺鞨的地域方位,中外史学界皆谓在长白山北,或曰大体分布在今延吉、珲春为中心的延边地区,唯一的根据是《隋书》记载的“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这是误解。《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粟末之东曰白山部。”这明明是说,粟末部的地域东抵长白山,而长白山东部朝鲜半岛境内“曰白山部”。  相似文献   

13.
一 前言 我们研究女真满洲史,常常碰到许多有趣味的而又是难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女真满洲史上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例如金代的完颜氏就有这样一段传说,见于《金史》卷一《世纪》: 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余矣。……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居久之,其部人尝杀他族之人,由是两族交恶,哄斗不能解。完颜部人谓始祖曰:‘若能为部人解此怨,使两族不相杀,部有贤女年六十而未嫁,当以相配,仍为同部’。始祖曰‘诺’。乃自往谕之曰:‘杀一人而斗不解,损伤益多,曷若止诛首乱者一人,部内以物偿汝,可以无斗而且获利焉。’怨家从之。既备偿如  相似文献   

14.
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属地本在今绥芬河地带,该印在黑龙江边嘉荫县被发现,此地在金代属于蒲与路,异地发现此印与部落迁徙移动有关。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被视为金代恤品路下辖,另《金史》载有“窝谋罕”首领、“窝谋海”村,与窝母艾实同音异写。“窝谋罕”“窝谋海”属于五国部胡里改,由此反映出辽金五国部、五国城的相关历史,以及胡里改路的地域范围等,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背后历史可以再挖掘。  相似文献   

15.
<正>蒲峪路要上溯到十二世纪初。当时女真族完颜部起兵反辽,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金朝,定都上京,上京辖蒲峪、胡里改、恤品、曷懒四路,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据《金史》记载":蒲与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罢万户,乃改置节度使"。由此可知蒲峪路前身是万户府,海陵王为了加强中央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在黑龙江省鸡东县综合公社出土了两方金代铜印,其中“胡里改路之印”(如图)是继“蒲峪路印”发现后,又一方重要的金代路一级官印,它为研究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提供了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7.
(一)《明通鉴》(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本)卷7页388:“今元遗孽巴咱尔、斡尔密等,自恃险远……”按:“巴咱尔、斡尔密”误,将一人点作两人。巴咱尔斡尔密,《明史》作“匝刺尔瓦尔密”,卷124有传。《明通鉴》卷4页288:“巴咱尔斡尔密(旧作把匝刺瓦尔密)嗣位。”此处标点不误,可仿之。(二)《明通鉴》卷9页445:“值[平越]卫民麻哈、苗杨孟等作乱……”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 ,东京地势低平 ,河网密布 ,水上交通发达 ,而此时城内人口众多 ,为解决居民粮食及生活用水问题 ,北宋政府先后主要开挖、疏浚了四条运河贯穿京城 ,故有水门一说。检《宋史》卷 85《地理志》载 :“东京……汴河上水门 ,南曰大通 ,北曰宣泽。汴河下 ,南曰上善 ,北曰通津。惠民河 ,上曰普济 ,下曰广利。广济河 ,上曰咸丰 ,下曰善利 ,上南门曰永顺。其后又于金耀门南置开远门。以上皆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 )赐名 ,天圣初 ,改今名。”今按 ,此处“惠民河 ,上曰普济 ,下曰广利”云云有误。考《宋史·地理志》上、下水门之书法 :上当为河水…  相似文献   

19.
孙愐《唐韵序》曰: ……一诉愚心,克谐雅况,依次编记而不别番。其一字数训,则执优而尸之,劣而副之。其有或假,不失元本,以四声寻译,冀览者去疑,宿滞者豁如也。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有可纽不可行之及古体有依约之,并采以为证,庶无壅而昭其冯。…… 在今存诸种《唐韵序》中,卞令之《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仅为今存全序的上半部分,王国维考订为开元本《唐韵》序,而今存全序为开元本序与天宝本序(下半部分)之合体,这段文字抄自下半部分,因而卞氏所录无之。其它诸本中,“有可纽……以为证”一句,有的本子有,有的本子无,未知诸本孰是,姑且略述而不详论。其它各句,则诸本皆同。我们要讨论的是“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一句。这句话引用者颇多,然皆未得其实。 陈澧《切韵考》卷二曰:“孙愐又曰,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仵者参错无次第也。韵有一东二冬三锺四江之次第而声则无次第,如东字冬字舌音,锺字齿音,江字牙音而皆可为韵部之首也。今於清声二十一类,浊声十九类,但以所见之先后为次第,亦所谓仵而次之也。“白涤洲《集韵声类考》(《史语集刊》三本二分)引孙愐序亦断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本《清史稿》(1977年8月版)卷520《藩部三》第14375页“鄂尔多斯部”下云:“所部七旗,自为一盟,日伊克昭。……左翼前旗……左翼中旗……左翼后旗……右翼前旗……右翼中旗……右翼后旗。后增一旗,曰左翼前末旗,一名札萨克旗。”而同书卷77《地理二十四》载:“鄂尔多斯旧六旗,又增设一旗,共七旗:……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乾隆元年,以族繁增旗一,授札萨克世袭,掌右翼前末旗,附右翼前旗游牧。”同书所指同一地方,而名称却前后有异。查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卷543“鄂尔多斯”条下有:“旧六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