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月红 《神州》2020,(1):236-236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的玉米品种众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本文对玉米种植过程的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可靠的建议,以促进玉米种植和农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
张祥稳  惠富平 《史学月刊》2007,(10):34-38,72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地的气温、水利和土壤条件;二是清代乾、嘉、道时期垦荒政策的刺激;三是山区外来人口对山地所有者的利益诱惑;四是市场对玉米的逐步认可和在价格上对玉米生产的刺激。  相似文献   

3.
<正>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已全国领先。玉米的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增加玉米的产量,必须保证玉米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播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大要素投入量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下面根据黑龙江省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4.
刘华 《风景名胜》2021,(4):0022-0022
社会在不断进步,国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当代的水果市场,百姓不但挑剔其品质,还要求一年四季品种齐全,使其果树种植户在种植种类多样化的同时要保证其品种的优良。而且当今果树种植行业不但能满足人们对水果种类的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果树栽培的种植技术及管理措施影响着果树的生长,因此应加大对果树种植及栽培技术研发的力度,有效改善果树种植的现状,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的经济发展。本文以果树种植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就果树种植技术及种栽培管理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了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主要是针对玉米早期、中期、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的,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工作,掌握管理要领,对玉米种植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促进玉米产量的不断提升,促进玉米品质的不断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广西、福建、云南各地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红薯。而生活在隆庆年间的徐渭更是咏过马铃薯"似芋而此差松甘"。明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大力推广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比如徐光启就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也在其《农政全书》中最早称呼了"玉米"。虽然玉米和红薯至迟在  相似文献   

7.
郭燕华 《神州》2012,(15):52-53
微生物肥料的全面推广使用、将是21世纪来自于土壤肥料领域的一场农业革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在这里获得空前的飞跃,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玉米在明中晚期时已传入甘肃,甘肃是当时较早引入玉米的几个省份之一,但直到清康熙朝,才开始加快传播速度和加大种植面积,直到民国时,得以在全省普遍种植。本文通过对玉米在甘肃的种植和传播时间、路径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进而总结其对甘肃作物结构、社会经济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秧参种植向来为清政府所禁绝,在清末发生转变.在光绪六年(1880)秧参弛禁,奉天、吉林等地对秧参征收课税,秧参种植成为一项合法的事业.位于辽宁宽甸县的"奭公德政碑"记录了当地秧参种植户反抗官府征收苛捐重税的历史,见证了秧参种植的由"禁"到"弛"的变化.这通碑还反映出清末秧参管理存在私征瞒报税收问题.在官方厘定税收之后,问题逐渐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车辆顺着逶迤的山道颠簸向前,两旁荔波喀斯特峰丛呼啸而过。惊鸿一瞥间,发现峰丛间的坝子、山坡上略和缓的阶地上,主要种植了两种作物——水稻和玉米。平整的水田中是已经微微低头的水稻,再有半个月就将迎来丰收的季节。而玉米则种植在坡度略大的位置,或者水稻田的田埂附近,个人猜测,那是因为玉米更为耐旱的缘故。贵州乃至荔波种植玉米的历史,应该不会超过500年,因为这是一种来自美洲的作物,哥伦布于1492年才发现美洲  相似文献   

11.
李晓梅 《风景名胜》2021,(5):0313-031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肥料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要对农产品的施肥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有效的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针对此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肥料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第二节 玉米 一、生产 玉米(包谷)是新疆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引进种植虽晚,发展较快。清乾隆37年(1772)成书的《新疆回部志》“五谷”中列作物8种,尚无玉米。清道光26年(1846)钟方编《哈密志·食货志六》中,始见玉米。清光绪年间修的《新疆乡土志》和宣统3年(1911)王树枬编纂《新疆图志》记载拜城、温宿、轮台、若羌、  相似文献   

13.
刘光辉 《文史博览》2014,(11):55-56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化肥生产设备之前,农村的肥料普遍奇缺,最佳肥料便是人畜粪。人畜粪数量有限,肥料的主要来源是沤凼和积土杂肥。 人民公社时期,每年冬季,社员们全体出动,把田塍、道旁、山脚刨一遍、刮层皮,将草皮担到稻田的凼里、星子眼里,加上人畜粪沤肥。把池塘水放干或车干,将塘泥担到田里。稻田广泛种植红花草籽作绿肥。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玉米种植史研究范式不同,本文从气候突变、山林经济角度分析清代浙江省玉米种植史料的生成,认为乾隆末年和嘉庆年间的几次洪灾促使地方官员和士绅提出玉米引发水土流失的观点,道光年间降雨量增多又推动其形成更为完整的玉米为害表述体系,进而影响地方志的书写。清代江南木材需求量扩大,繁荣了浙江山区的杉木种植业,推动棚民采取刀耕火种法和林粮间作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玉米也因具有根系发达、穿透力强等特点而取代传统杂粮成为新的"花利"作物,承担起维系劳资双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但却没有成为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更不会直接促成大规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5.
高兴云 《风景名胜》2021,(6):0037-0037,0039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树木健康管理是保证树木生长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园林绿化中,种植和养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园林绿化工作的成效。乔木的生长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利用恰当的养护手段,可以与环境配合,达到很好的种植效果。其中,选苗、运输、施肥等都是影响乔木种植成活率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园林部门应在园林树木的种植管理和保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吕渊 《风景名胜》2021,(2):0397-0397
水稻是非常常见的粮食作物类型,其在粮食种植中所占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水稻的高品质种植不仅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粮食产量,还能够促进种植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要想实现以上要求,需要对现有的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和调整,并通过优良技术的宣传以及推广,促进整体水稻种植质量以及产量的提升,达到增产增效的最终种植目的。就当前水稻种植情况来看,虽然化肥以及农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促进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不良情况也较为严重,均不利于水稻种植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在未来水稻种植过程中对相关种植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7.
1904年之前,中国农民一直沿用古老的施肥方式培肥土壤,增产作物,所用肥料几乎都是有机肥。1904年化肥首次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农业用肥的重要成员。江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区,化肥施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然不同地区、不同购买力的农家使用量差异较大,且单质肥料硫酸铔占有绝对优势,这些成为20世纪前中期江南地区化肥使用状况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美洲作物玉米、番薯传入广西,通过多条线路反复引种呈插花式分布之势。后又经渐次推广和去边缘化的再认识,终于在晚清完成推广,广泛分布,成了广西的主粮作物。然而玉米和番薯的时空分布各有特点,尤其是主产区差异明显,桂西北山地多玉米,桂东南平原多番薯,这种差异的根本不在于番薯对土壤要求更高、薯蓣排挤番薯、番薯品质低于玉米等原因,而在于自然与社会因素博弈下的种植制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河工物料的征派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民众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工物料从柳束到秫秸的转变,既反映了河工对林木植被的沉重压力,也是黄、运二河改造下的农业环境适合高粱广泛种植的条件使然。河工用秸一方面提高和巩固了高粱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比例,另一方面造成了民间燃料和肥料的短缺,加剧了民众的乱砍滥伐以及对山野植被的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危害农业生产。河工物料在派料、运输、交料各环节均存在弊端,是民众生产生活的沉重负担,严重影响了民众生计,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此积渐,最终导致河工地区生态和社会走向了衰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徽商崛起推动棚民进入徽州租赁山场,采用"炼山"和林粮间作模式从事木材产业,以玉米取代粟、麻等传统"花利"作物,尽管扩大了玉米种植面积,但始终未将其转变为主要农作物。棚民的数量激增冲击了徽州传统聚族而居和风水信仰体系,1788年长江特大洪灾又导致当地士绅将矛头直指玉米,最终与抵制棚民的情绪掺杂在一起,演变为一场驱逐棚民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