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调查发现,金湾区旅游相关区域的语言景观中,公共政府标牌占主导地位,单语中汉语标牌占多数,汉英双语标牌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体现了汉语的在金湾区的主体地位和开放的国际化程度。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少多语语言景观,忽视了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而且部分语言景观信息价值偏低。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开展语言景观规划,增加多语景观,利用科技手段打造金湾全域智慧旅游的语言景观。  相似文献   

2.
徐茗  卢松 《人文地理》2015,30(1):21-25
语言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表征。新世纪以来语言景观日益引起语言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1997年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首先提出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定义,21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城市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国内语言景观主要集中在城镇书法景观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书法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关系、书法景观的空间属性、书法景观的人地关系等。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城市语言景观进行了评述。最后从语言地理学视角,对未来城市语言景观重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认为城市语言景观将可能成为语言地理学深入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新方向,尤其是在城市象征空间塑造及其地方建构中语言景观研究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旅游语言景观相关理论,将研究目光集中于景点解说板,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多个景点展开实地调查,同时基于研究样本和网络数据,探讨景点解说板的完整度、信息功能、象征功能和其语码的选取。研究发现西湖景区解说板景观建设,翻译、载体及用语方面较为规范,但仍存在一些信息传达和管理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西湖景区景点解说板的建设工作,以促进西湖景区景点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场所符号学理论并结合相关语言政策,从语码取向、字刻和置放等角度分析天津古文化街语言景观现状,探究天津古文化街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为旅游管理部门在完善旅游景点语言规划、优化景区语言景观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场所符号学理论并结合相关语言政策,从语码取向、字刻和置放等角度分析天津古文化街语言景观现状,探究天津古文化街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为旅游管理部门在完善旅游景点语言规划、优化景区语言景观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秦瑞英 《人文地理》2008,23(1):88-91
国外对旅游景观及其评价的研究已由客观到主观,由宏观到微观,由对景观特征研究延伸到对其内涵的研究,由景观形态到对其功能的研究。在城市旅游区,不同旅游者和城市居民通过"理解"所经历过的空间对其自身生活或旅游的"意义",产生对不同旅游景观区的认知,从而形成旅游认知景观结构。本文以我国城市旅游区(西安)为例对区域旅游景观结构进行探讨,并对景观(要素)空间配置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景观美学评价是景观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将主观评价法纳入科学的景观评价体系,该方法的"客观性"必须得到证实。本研究试图证明,在进行主观整体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同时也对景观的某些客观属性进行认知,且这种认知可以定性为"客观"。按照事先设计的评价流程,六名学生参与了现场景观调查,并完成格式化的评价内容。研究发现:(1)在景观美学评价中,整体美学评价与评价者对某些景观美学属性的认知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包括视觉舒适度、开阔度、景观特有性、景观多样性等。(2)评价者的认知判断可以精确地反映视域大小及平均景深等客观的景观属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地方主体性理论为切入点梳理语言景观相关文献,以构建主体为分析框架,从“国家”、“私人机构”和“多元主体互动”三方面综述语言景观的研究。不同主体通过空间实践达到规训、表达、压迫和抵抗等目的,而语言景观则是这些实践的中介和结果。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表现为国家作为主体对地方的规训;反之,由个体作为构建主体的语言景观是主体表达自我和抵抗他者的实践。流动性较强的地方,多元主体通过语言景观互动构建地方性,其语言景观是资本、文化和权力多重力量作用下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过去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只关注单主体的空间实践,未来采取跨学科研究可进一步探寻多主体互动过程与结果,更全面地发掘语言景观在地方构建中的作用以及构建的地方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莹  林家惠  刘逸 《人文地理》2020,35(5):130-140
本研究从SOR模型出发,采用眼动实验对游览唐家古镇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提出了旅游地的景观类型、色彩丰富程度以及新旧程度对游客感知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游客眼动行为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1)旅游地景观色彩丰富程度与新旧程度对游客感知及眼动行为存在影响,而景观类型需以群体特征为条件才能进一步影响眼动行为;(2)景观色彩丰富程度仅对注视时间比重存在显著影响;(3)新景观与中立景观之间的注视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新景观与中立景观、旧景观的注视时间比重也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尝试在非实验室环境下开展眼动实验,补充并完善了视觉研究方法在真实人文环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义勇  俞孔坚 《人文地理》2013,28(1):155-160
《发现乡土景观》①一书是美国"乡土景观之父"杰克逊关于文化景观研究的力作。杰克逊建立了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两种理想景观--政治景观和栖居景观,以及三种景观原型--景观一、景观二、景观三。在此框架下,探讨当代美国乡土景观的典型要素:平面空间、乡村小镇、乡土建筑、可移动房屋、石材与木材、科技风格、新型公园、新田园。该书提出的乡土景观研究方法论、乡土景观内涵的理解等,对当代中国景观研究和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南地区水域景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地处杭嘉湖平原的嘉兴地区水域景观种类繁多,体系完整,其中以水田景观(即圩田)为主体形态。本文以水田及捍海塘建设为例,指出历史时期嘉兴地区的景观体系经历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即:(一)先秦至南北朝以“三江五湖”为主要标志的原生态景观形态;(二)唐五代直到宋元时期围垦式景观体系的全面形成;(三)明清以来水网如织、陂塘密布式精细化景观(即整治景观)系统的最后定型,揭示出导致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的最主要动力来自历代人民推动农业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艰苦努力,进而从一个角度突出地展示了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沿海景观作为海洋景观与陆地景观的边界,是特色鲜明和空间异质性突出的系统整体。同时沿海地区一直是人类开发较早、人地关系紧密、系统物能交换最频繁、最集中的区域,对海-陆-气系统耦合力和内外营力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保持沿海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尤为重要。研究沿海景观的景观体系和开发利用,目前在我国仍属于薄弱环节。本文评述福建沿海景观分类并概括其生态特征,应用景观生态的原理,探讨福建沿海景观旅游保护性开发模式,构建和谐稳定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3.
书法景观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为游客提供多重信息,对游客感知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纵观书法景观和旅游意象研究,尚不存在书法景观应用性价值研究及景观元素对目的地旅游意象构建作用的实证研究。本文以西安碑林为例,通过对书法景观功能维度进行划分,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书法景观在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为未来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研究表明书法景观在旅游意象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且不同的书法景观功能维度(审美体验功能、地方认同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对景区旅游意象构建中的作用方式及强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唐河县崇实书院为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县宋梅在其旧址添建房舍,后经过几任知县修葺,使崇实书院规模达到最大。崇实书院为文化传播及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崇实书院遗留的石碑及有关书院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当时崇实书院学习的规定和书院建设的制度。这对研究古代书院制度、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利民 《人文地理》2003,18(1):94-96
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认为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生态平衡,还要在生态建设规划中注重城市居民休憩园地(如城市森林公园、园林公园)建设,以及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景观资源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模型)--综述及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承照  曹霞 《旅游科学》2005,19(1):32-39
本文根据国内外景观资源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介绍了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法、价值工程法、综合指数法、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等六种景观资源量化评价方法(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并对各模型的主要特征、适用范围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景观基因是识别一个文化景观区别于另一个文化景观的本质所在。景观色彩是文化景观重要的视觉表征,对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延安市革命旧址景区整体色彩面貌为对象,运用景观基因识别、提取及图谱构建方法,对延安旧址景区风貌的可识别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延安革命旧址景观基因色彩体系。结果显示:延安市革命旧址景观色彩基因呈现出整体性、地域性和可识别性,色彩意象中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黄土风情文化和厚重历史文化,让景区景观色彩基因有机更新,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研究可深化和拓展景观基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景区景观基因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并在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最  刘沛林 《人文地理》2008,23(6):13-16
南方地区环境生态因子多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极富特色的聚落景观。研究其所隐含的景观基因,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聚落景观基因的概念、识别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基本信息单元及其提取方法,并对建立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技术思路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最后,展望了景观基因信息图谱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景观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意义一方面要对其符号化的表征元素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其不可表征的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国外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景观研究,发现: ①表征视角下,一方面景观既被看作文化的产物,又是不同时期文化的再生;另一方面景观在权力博弈中曲折发展并推动其象征性意义的演变。②非表征视角主要关注日常生活行为、情感等方面所反应的社会变迁以及所感知的多元、复杂与不稳定的景观意义。国内新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景观研究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有助于中国学者结合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地理学景观理论体系,推动新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书院产生于唐朝,消失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千余年,经历了萌芽(唐)、巩固(宋元)、繁荣(明清)、衰微(清末)四个阶段。本文着眼于史料,以朝代为段,分论书院在历史时空中的兴衰,总结其时代特色,探索书院生存状态的缘由,叙论其发展趋势,力图构建中国古代书院完整的历史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