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国文化于意识相互交流的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中对中华文化的不同层面表述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市场,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与思想的传播。本研究以美国华裔文学为中心,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仁爱思想进行了分析,在简述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文学中出现的博爱和孝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在深层次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前提下,更好地认知仁爱思想,进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地发扬。  相似文献   

2.
东航 《文史天地》2010,(3):72-76
<正>在美国亚裔及华人世界里,身为华裔第三代人的骆家辉是为数不多的政界名人之一。1996年,他曾因"首位当选州长的亚裔及华裔美国人"而引起轰动;13年后,骆家辉再度"出彩",在新上台的总统奥巴马内阁中出任商务部部长。这样,骆家辉不仅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商务部部长,还成为继布什政府时代的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和现任能源部部长朱棣文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三位华裔部长。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族裔认同与书写动机"、"追寻真实与伸张正义"以及"张纯如的书写启示"三个方面对张纯如的《蚕丝:钱学森传》、《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及《美国华裔史录》等英文作品的书写脉络进行解读。认为张纯如的英文书写基于大量的口述采访和历史考证,其作品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张纯如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深植于心。书写华人相关题材和探求历史真实,构成张纯如书写的两条基本脉络。她试图在文学和历史之间达成某种书写默契,去揭露一些本应被铭刻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被遮蔽了的事实。张纯如不仅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和人权斗士。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部长Arne Duncan于2009年5月5日宣布了2009年杰出应届高中毕业生总统奖获得者名单。在141位获得殊荣的杰出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乔治亚州Alpharetta高中华裔女生潘怡苗(Marissa Pan)和George Walton高中华裔男生张舸(AndyGeZhang)在2009年的SAT(相当于美国“高考”)中双双获得2400分的综合科满分,张舸和潘怡苗成为美国高考男女生状元,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语文学的历史变迁、社会意义及其文化特性。美国的华语文学初始于19世纪中叶华人首次大批移民来美之际。时至今日,美国华人社会已成为亚洲之外最大的华语文学中心。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及跨国文化交流之影响,更使得美国华语文学风行于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那么,美国华语文学有何特性?其作品对华人生活有何影响?与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相比,华语文学有何异同?其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之间有何关联?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雷洁琼1931年的硕士论文为原始资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论述了芝加哥学派对早期华人华裔研究的影响,华裔青年群体的成长过程、种族压力下的华人家庭生活、华裔学生在美国公立学校的经历、在就业上所受到的歧视以及渴望返回中国的心理状态。提炼出一个观点:在美国族裔关系中,只要整个华人族群的地位低下,华裔青年的自我认同就无法摆脱“外国人”的阴影;华裔青少年在语言、思维、生活方式及社会举止上的美国化仅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改变,并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社会认可的美国人;在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里,文化上的美国人不等于是种族上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8.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在美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历史和相关学科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不仅适用于中小学、大学与研究生教育,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社区和继续教育;同时,从应用专业来说,它已经超越历史而成为包括英文、新闻学、文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戏剧学等众多学科的重要教育手段。总之,它是一种值得尝试和努力探索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三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三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  相似文献   

10.
马兰 《神州》2012,(23):23-23
骚体文学作为一种抒情性文学体式,它内在的情感表达必然要借助一系列的意象形态。彭九万骚体诗作《凌波辞赋水仙花》借助水仙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恨。  相似文献   

11.
2001年3月6日,时年48岁的美籍华人赵小兰宣誓就任美国劳工部部长。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后代,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成为华人移民美国200多年来首位华裔内阁部长。赵小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相似文献   

12.
1英里,走了100年 100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母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的一个富人家庭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1英里(约1600米)。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这个故事,骆家辉曾多次说起: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裔移民是当代国际移民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可以在世界130多个国家中发现菲律宾裔移民的踪影。最大的海外菲律宾人群体生活在美国,美国菲律宾裔移民已成为美国少数族裔群体中增长最快的一支,是仅次于美国华裔的第二大亚裔群体。因此,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菲律宾裔移民仅仅是美国政治、文化和地理边界内受到各种限制的少数族裔吗?本文将以“现代离散者”是在跨国层面上被社会建构起来的群体这个构想为基础,对美国的菲律宾裔移民做出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14.
<正>2008年12月5日,美国新当选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布,来自芝加哥的华裔律师陈远美出任白宫公共关系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白宫公关事务。陈远美是一位杰出的华裔女律师,曾获"芝加哥年度人物"、"全美最佳律师"等殊荣。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白宫公共关系办公室主任的华裔人士,也是继卢沛宁出任白  相似文献   

15.
沈秋敏 《神州》2013,(16):9-10
近年来,身份寻求问题已经成为了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个人的种族,文化,性别,语言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归属时,身份危机常常会发生。尤其对处于双重身份下得美国华裔妇女们来说,她们的身份探求过程更是了历经艰难险阻。随着美国华裔妇女们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角,因此如何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也成了当今美国华裔妇女们解决当前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友衡 《文史天地》2011,(4):70-73
在美国外交史上,出现女大使的时间或许并不晚,但自美国立国之后长达200余年间,却从未有过亚裔女大使。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历史记录终于被一位优雅的华裔女性改写。1989年9月7日,布什政府中新一任驻尼泊尔大使在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务院宣誓就任,她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同时也是第一位亚裔女大使张之香。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元月30日,大年除夕夜,产自凡龙江畔圆山下的水仙花又一次婷婷玉立于央视演播厅的贵宾圆桌上。其实,象征吉祥、友谊和幸福之花的水仙花,从1983年央视春晚开播起,已连续31年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首选花卉。水仙花,属蒜科,多年生草本花卉。古人称“雅蒜”。花分两种,单瓣的为“金盏”,复瓣的为“百叶”。漳州是水仙花最负盛名的产地,产量占全国的90%,1984年被定为漳州市花,1997年被福建省定为省花。  相似文献   

18.
张萍 《丝绸之路》2009,(9):68-6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窑、名瓷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友衡 《文史天地》2011,(1):70-74
用一句套话:主观的努力与客观环境和谐,方能造就出这样杰出的女政治家。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市长陈李婉若是颇有名望的美籍华人女政治家。作为美国华裔妇女参政率先取得突破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不仅在美国州及市一级政府机构内屡任要职,还曾出任福特、卡特、里根、克林顿四任总统的政府高级顾问,并担任美国华人组织"百人会"会长。由于其超群的才华和表现,曾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褒奖为"具有东方文化教养的美国政坛魅力女神"。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坛中最具影响的优秀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女勇士》描述的女性人物用自己独特的呐喊方式反抗传统的迂腐和现实的不平等。文笔创造手法独树一帜。作者本人也就是在两种文化碰撞下磨砺而成为一位勇敢的华裔女性勇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