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揭秘     
<正>英国曾选派300名间谍监听中国3月初,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从1955年开始,英国连续6年共选送近300名刚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学习中文,然后将他们派往香港等地做间谍。  相似文献   

2.
悦读     
《旅游》2010,(6):5-5
《印度慢吞吞》作者:(英)涂立,(英)莱特著,郑家瑾译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作者曾担任BBC驻印度的记者超过25年,对印度的了解极其深刻。这本书是游记,也是报道,向读者展现印度社会的突出问题,试图找到印度发展缓慢的原因。内容当然也  相似文献   

3.
实施“文坛总动员” 从军记者在日本的历史相当悠久.明治七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时,《东京日日新闻》记者岸田吟香曾经以承包运输业务的大仓组二掌柜的身份,成为第一位从军记者. 在照相机尚未发达,要靠从军画家以速写方式传达战况.后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日本的从军记者中有报纸、通讯、出版、电台记者,有照片与电影的拍摄记者,还有画日本画、西洋画和漫画的画家. 进入现代,日本战争决策层越来越认识到,战争的核心是武力战,而扩大武力战效果的则是经济战、思想战、宣传战.尤其以宣传战的影响为大.因此昭和十二年(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部立即在全军设置了军报道部,在军报道部的组织下,日本各报纸和新闻社派遣了空前阵容的随军记者进入中国战场.当时,由各报社直接派遣的记者称“特派员”,受陆、海军委托派遣的则成为军队文职人员,隶属陆、海军省报道部,称“报道班员”,分别穿着不同的制服,也佩挂阶级章,享受高等官待遇的人还与军官一样佩戴军刀.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公派留学"成为热潮,再加上英语被列入高考科目,掌握一门外语成为中国人必要的一项技能,"外语热"也就从那时兴起……(1)1982年年初,中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FOLLOW ME》)在中央电视台一开播便红遍全国  相似文献   

5.
中岛宏  林晓光 《百年潮》2006,(12):25-28
1971年,中国通过开展"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使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和人民消除敌对,走向和解.30多年前,我作为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中国情况的主要记者,有幸亲身经历并首先报道了中美开展"乒乓外交"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相似文献   

6.
此文译自[日]西里扶甬子著《生物战部队731——被美国掩盖的日本军战争犯罪》(2002年5月,草之根出版会)一书。作者西里扶甬子是职业记者,多年为BBC、ITV(英国),ZDF、ARD(德国),NBC、ABC、CNN(美国)等西方著名媒体撰稿,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资料的收集、调查、研究和报导,撰写了多篇文章和著述,还直接参与了中国细菌战受害诉讼的后援团工作,多次往返中国调查取证。这里编译的是该书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
海伦·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她曾经积极支持和热情报道中国“一二·九”运动,而“一二·九” 运动的经历对她自己也具有重大影响.1931年8月的一天,伴随着“林肯总统号”客轮的汽笛声,年轻美丽的海伦来到了上海,接着很快就与斯诺熟悉并相恋了.海伦先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秘书,还担任过斯克里普斯——坎菲尔德联合会的驻外记者.作为驻外记者,她真实地报道了当时苦难的中国所遭受的种种灾祸.1932年,  相似文献   

8.
张彦 《炎黄春秋》2007,(1):31-35
1979年1月1日,唇枪舌战敌对了30年的中美关系,由于两国政府的正式宣布建交,终于正常化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也划时代地访问了美国。就在这时候,我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首任驻美记者,任务是向国内读者报道美国。从此,我们两大国之间、影响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与之息息相关的演变。自两年多的旅美记者生涯以后,我又采访过中国总理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国事访问、应美国政府新闻总署之邀作为福布赖特学者(FulbfightScholar)在美国匹茨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里讲过一年半学、随后又多次赴美探亲、访友、开会。我似乎与美国和美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环球网综合报道】英国小王子的降生使得媒体闪光灯聚集在了英国皇室身上。但是不是每一个灰姑娘都会变身成公主,能够成为皇室成员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是英国大多数为皇室所钟爱的度假处、城堡和宫殿都已面向大众开放。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走进这些宫邸,一窥皇室生活吧。  相似文献   

10.
【环球网综合报道】英国小王子的降生使得媒体闪光灯聚集在了英国皇室身上。但是不是每一个灰姑娘都会变身成公主,能够成为皇室成员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是英国大多数为皇室所钟爱的度假处、城堡和宫殿都已面向大众开放。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走进这些宫邸,一窥皇室生活吧。  相似文献   

11.
据《参考消息》6月9日转载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第18期报道称,俄罗斯科学家于1999年8—10月,在西藏冈仁波齐峰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他们“总共发现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种古迹,……金字塔形状各异和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消息一出,举世震动。是真实还是臆想?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特别采访了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杨逸畴(以下简称“杨”)教授,请他解说究竟。杨教授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最大的峡谷,曾多次长时间深入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对冈仁波齐峰周围地形地貌非常了解。记者:您是如何得到消息的?当…  相似文献   

12.
《非诚勿扰2》上映前后,冯小刚频频开炮。上映前。他先“炮轰”金马奖,上映后,又在微博上“炮轰”新华社记者批评他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报道,并称“为有这样的记者感到羞愧”,俨然成了“小钢炮”。  相似文献   

13.
截至8月4日,《后会无期》票房已过五亿。宣传总监常杰跟记者强调,“韩寒的电影不是粉丝电影,观众群覆盖了70、80、90三个年龄层。” 但事实上,观众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记者采访发现,一部分80后韩粉对导演韩寒感到失望,粉转路人甚至“粉转黑”。对比商人形象清晰的郭敬明,当年的青年领袖韩寒如今已面目模糊。“他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商人呢?”粉丝苏朵拉说。高冷是他们一度迷恋韩寒的原因,但也正因为这点,纠结于现实和理想的80后开始离开韩寒。  相似文献   

14.
“七七”芦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帷幕,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正义战争举世瞩目。各国新闻机构纷纷派驻记者,对中国的战况和政局进行采访和报道。美国记者的采访实践和新闻报道内容丰富,他们的在华活动反映了战时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三S(史沫特莱、斯特朗和斯诺)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全面论述美国记者与中国抗战的文章尚未见到。本文试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为基本材料,对抗战时期在华美国记者的活动作一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15.
1928年初,埃德加·斯诺告别美国毅然来华。1941年初,因其报道了皖南事变真相,被国民党政府取消记者特权,被迫离开中国。在华期间,他与中国各界人士和著名人物广泛接触,写了大量讴歌中国革命及其领导人的文章。其中,他与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交往还鲜为人知。在1933年至1935年这段时间内,两人书信往来较为频繁。笔者最近在翻阅馆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英文杂卷时,发现了这组信件。现译出公布,供有关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否需要航母,会不会建造航母,西方一些人为何要无中生有地替中国“造”肮母?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和著名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先生。记者:国防科工委日前发布消息,肯定中国有能力建造航母。您认为中国具备了哪些制造航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5月23日下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离开北京,结束了他就任以来对中国的第七次访问。在安南飞往北京前夕,本刊驻联合国记者邹德浩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0月4日到1941年1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共刊载了4篇有关日军轰炸南京和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报告。1937年10月4日题为“正如宣布的那样”(Asadvertised)的报道,是美国记者在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在9月20日宣布要对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后星夜兼程赶往南京,亲历轰炸后所写的长篇报道,报道写道:“那些年纪太小、太老、太穷、病得太重或是什么都不懂而没有离开南京的中国人被大批屠杀”;第二篇报道(1937年10月11日)刊登了宋美龄的英文日记摘要,由于其地位特殊,日记读来耐人寻味;接下来的一篇1938年2月14日题为“证人”的报道,引述了当时在南京的《芝加哥日报》远东资深记者斯蒂尔的描述:“一位日本士兵站在不断增大的尸堆上,将步枪子弹倾注在任何还能动弹的尸体上。对日本人来说这也许是战争,对我来说却是谋杀”;最后一篇,时间为1941年12月15日,这时候外界对日本军在南京的暴行了解已经比较全面,报道明确指出:“日军占领并洗劫了南京,犯下了一些现代史上最可怕的暴行——大规模屠杀平民,并强奸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妇女。”由于《时代周刊》是美国主流媒体,有很高的信誉,上述报道,特别是宋美龄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羊城晚报》记者李宜航、魏辉在十六大期间走访十六大代表任仲夷的报道,本刊特予转载。  相似文献   

20.
BBC老总换台     
年底果然是职场的跳槽最热季,继上个月BBC著名战地记者罗杰·奥马、资深记者戴维·弗洛斯特和六点档黄金新闻主播戴伦·乔丹先后转投即将启播的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现在就连他们的最高统帅也被挖角,而且这次的敌人还是不共戴天的对手ITV。什么叫屋漏偏逢连夜雨,恐怕BBC上下现在体会最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