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古现场青铜样品土壤埋藏腐蚀实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的腐蚀过程极为复杂,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更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青铜器的锈蚀除与器物自身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等因素有关外,更为重要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青铜铸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冶炼和青铜器铸造的发明,是古代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近年来大量的青铜器不断出土,从而使研究者不断获得丰富的资料。大量的实物资料说明,中国古代青铜器经历过一个萌芽、发展、繁荣、转变和衰落的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应当指出,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是了解青铜器发展演变史和青铜器铸造史的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艺术史中的瑰宝。其铸造工艺溶汇了装饰、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形成了中国式的金属工艺学。青铜器的工艺成就,为中华民族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以后各艺术部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青铜器艺术是古代艺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中,通常以河南的商代青铜器、陕西的西周青铜器、湖北的楚文化青铜器作为三个时期的代表。一般认为,青铜器到春秋以后就衰败了,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形种类上、制作工艺上均有空前的新成就,而且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繁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西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青铜器制作自二里头时期就形成了组合块范铸造的工艺传统,与西方古代以失蜡铸造为主的工艺传统明显有别。近年来,失蜡铸造工艺在中国的最早出现与早期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关注  相似文献   

5.
铜器     
正考古学上的铜器主要是指商代、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制造的青铜器,其类型主要有兵器、礼器、食器、酒器、乐器、铜镜、印章及车马装饰等。这些青铜器铸造精致,形制多样,端庄厚重。从自然铜的锻造到红铜冶炼、青铜合金,铸造技术由块范铸造到失蜡法铸造以及工艺复杂的复合金属铸造,多方面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绚丽无比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镇原县博物馆馆藏历代铜器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铜器以其气魄浑厚、庄严神秘屹立于世界工艺美术之林,而铜镜又可谓是青铜器中的珍宝。铜镜铸造是我国古代工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特别是它的纹饰图案,体现了时代风格,渗透着我国古代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中,汉代铜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种类繁复,形制多样,做工精良,纹饰优美,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  相似文献   

7.
张燕萍 《华夏考古》2005,(4):107-110
《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和《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第二集)》是李京华先生在冶金考古方面的研究专著,第一本出版于1994年,第二本出版于2003年,前后历时近十年。第一本主要内容为:铜铁冶炼与熔化技术、铸造技术,农具冶铸技术,冶铸技术的起源与演变,冶铸业管理与职官,冶铁技术的传播,彩色金属渣与高温彩色瓷釉起源的关系等。如果说第一本是对冶金考古的考察探讨阶段,那么第二本已完全进入研究并提出自己主张和阐释观点的阶段。在第二本中,李京华先生就冶金考古学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先商及商代青铜器和冶铸遗址、周代青铜器制造技术、周代青…  相似文献   

8.
赵化锋  刘亮 《文物天地》2023,(2):100-104
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铜器辨伪对于文物保护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出土的夏商周青铜器为研究对象,结合青铜器铸造的发展历程和铸造工艺痕迹,运用科学检测手段,在取得规范、有效的检测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以铜锈的成分和含量为主要研究方向,综合探讨古代青铜器的辨伪。  相似文献   

9.
钱样、雕母、母钱与样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金属货币长期采用铸造生产,直至清末引进西方机器制币工艺后,铸造法才告终结。铸造法是将液体金属浇注到具有与铸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铸件的方法。货币采用铸造生产有许多优点:原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铸币形状与原设计接近;生产适应性强等。我国古代铸币工艺前期是特种铸造,即采用泥范、石范和铜范浇铸货币。据史籍记载,至迟在宋代,货币铸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改用了母钱翻铸工艺,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东周时期(前770年——前221年)冶金铸造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文献极少记载,研究这个课题,只有依靠这一时期的发掘资料和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拟对洛阳出土的部分东周时期青铜器的铸型工艺方面,作一初步分析。东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中圆鼎占有相当数量。所以对圆鼎铸型工艺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意义。圆鼎这种青铜器出现甚早。早期的圆鼎,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lassical archaeologists have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the output of heat required to melt a large quantity of bronze and therefore have wrongly reconstructed the ancient casting process. The idea that sufficient metal for casting a bronze of monumental proportions could be heated in a crucible with a charcoal fire ventilated by bellows is not realistic.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are based on solid foundry experience: Nigel Konstam, a bronze sculptor, for many years supervised the casting of monumental bronzes comparable in size to those from Riace. This article has been written by Herbert Hoffmann drawing on Konstam's notes  相似文献   

12.
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次一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技术特征及铸造工艺二二里头遗址出土陶范考察三二里头遗址出土浇勺考察四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初论二里头遗址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遗址(图一)。铸铜遗物在第三、四、五区都有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主要位于四区,总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1〕。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  相似文献   

13.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与成像分析后发现:陈璋圆壶的组成构件有26个,而非最初考古报告表述的19个,分三个部分合成;吴王僚剑的剑体腐蚀严重,剑上铭文为铸造而并非后刻;春秋青铜盘修复前的状态清晰可见。由此说明,CT技术在研究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鉴定青铜器真伪、检验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等三个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范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锡、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剑,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6.
盘龙城商代青铜容器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对盘龙城青铜容器提出了一些看法。章对青铜器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兽面纹的演变作出了轮廓形描述,并强调了铸造工艺对于器形特征的影响,如加厚容器唇部、鼎鬲的一足对一耳的特征皆出于工艺的需要。认为盘龙城铜器已经在器形、纹饰及铸造方面存在一些与郑州青铜器不同的因素,它们为殷墟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 ~12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限于考古发掘材料和学者关注度等因素,利用科技手段对该墓地出土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同时,关于鄂西北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目前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郧县乔家院墓地出土的14件战国及东汉时期铜器样品.分析表明除铜壶镶嵌丝为低锡二元(Cu-Sn)合金外,其他13件均为Cu-Sn-Pb三元合金;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热锻后冷加工、铜质芯撑、错红铜等工艺.以上分析数据为湖北地区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合金构成及成型工艺积累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8.
19.
商周青铜器生产基于独特的泥范块范法铸造技术体系,分铸铸接是实现铸件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主要途径。但直到20世纪中叶,盖滕斯才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起先采用剖切器物的方式认识铸接,又于60年代使用X射线照射成像,并使之成为古器物的常规检测方式,但结果常受器形局限。80年代起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被用于青铜器检测,该技术不仅突破了X射线照射成像的局限,还带来了更多新的发现。新千年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对青铜器做了大量检测,仅青铜铸接方面即有半环接榫、柱状销钉、铸焊等一系列新发现。本文简要回顾对青铜铸接的认识历史,揭示认知手段的变化,凸显射线成像的价值,强调问题意识和原创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滇西特别是古哀牢地区的古代铜器制作技术,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实验方法,对滇西云龙县坡头村出土的11件铜斧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龙铜斧材质以Cu-Sn二元合金为主,另有Cu-SnAs三元合金。普遍存在硫化物夹杂,铸造与锻造两种制作技术并存,以锻造为主。11件样品中均进行过冷加工。本研究对认识古哀牢地区铜器制作技术与该地区青铜文化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