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澳门历史建筑群——多元文化的华彩乐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也保存着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欧洲人聚居地和亚洲早期贸易港的完整面貌,以及大量独具特色的民间建筑。它们植根在中国和欧洲、亚洲的文化土壤上, 表现出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澳门历史建筑群展现了中国和东西方不同国家空间结构概念、建筑风格、美学观念、工匠手艺和技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作为欧洲传入中国的画种,油画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一大品类。通常的说法,西方油画应当是随着东西方地理隔障的打破、中西经济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的。如果说明代是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初期,油画创作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那么尔后传入中国的油画便趋向多元发展,带有鲜明的政治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3.
东亚和东南亚之间的"环中国海",是一个以中国古代船家为主体的、由"四洋"航路连接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海洋贸易圈。16世纪欧洲洋船东渐,环中国海船家接驳环球航路,建立起东、西方经济与文化融合的海洋全球化体系。迄今为止环中国海内外先后调查、发掘的三百多处古代沉船,分属于9-15世纪的中国及相邻各国的商船沉址,及16-19世纪的环球航路体系中的东、西方各国沉船。古代沉船的时空分布与内涵变化,再现了环中国海"四洋"本土海洋贸易体系的繁盛与变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环球航路的发展轨迹、东西方海洋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4.
桂奋权 《世界历史》2005,(2):120-122
起源于佛罗伦萨的艺复兴有如一声号角,唤醒了古堡中沉睡的欧洲。艺复兴时期也成为东西方社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东西方社会都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西方为何能从中世纪脱颖而出超越东方,即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雕塑的固有看法。人们惊异地看到中国艺术竟有一个如此写实的时代,看到了数以千计的中国的赫尔美斯、赫克力斯。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里中国和希腊都给人类文化留下了如此生动的雕塑艺术形象。原来东西方之间并非自古以来就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东西方两大民族在各自的土地上为人类文明创造了奇迹。所不同的是希腊的雕塑被人们称颂了两千年,公认它是欧洲文明的摇篮;而秦俑的命运是悲惨的,如果不是十年  相似文献   

6.
自从1500年左右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世界的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原先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东方国家比如中国开始逐渐式微,而借着新航路开辟得以不断壮大的欧洲国家则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超越了东方的那些古老国家。世界历史在近代也成为了一部以欧洲  相似文献   

7.
任宝龙 《收藏家》2022,(10):47-54
明清外销紫砂作为中国陶瓷体系中一条卓殊的脉络,在陶瓷外销史上独树一帜。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收藏有丰富的外销紫砂相关作品,本文即基于其完备的典藏体系论述明清紫砂外销欧洲的时代背景,并分析、阐述这一时期外销紫砂在中西多元文化交流互动中映射、互鉴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审视在其东西方陶瓷艺术史上产生的巨大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南方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正式提出的,指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东西方商路和交通路线。张骞出使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洲大陆的陆路通道。  相似文献   

9.
勒·普雷学派是西方早期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派之一,该学派在19世纪下半叶运用地理学、西方汉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理论上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恪守道德法、服从父权的典型"族长制家族"社会。这一中国形象是18世纪欧洲"中国热"现象的延续,更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法国自由派知识分子试图解决法国(乃至欧洲)的社会问题以及面对全球化而进行的一种积极和深刻的思考。它一方面丰富了勒·普雷学派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是该学派提出欧洲社会稳定与和平的政治理念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它作为近代欧洲的东方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瑞典是18世纪最早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西方国家之一。瑞典败给俄国后,失去了她作为欧陆大国的地位。瑞典东印度公司曾派遣129个远征队来到广州。一些乘坐瑞典东印度公司船只的乘客写下了旅行游记,有助于建立瑞典人眼中早期的中国形象。通过研究三位著名旅行家的游记发现:游记作者们对中国的印象不仅仅建立在单纯的观察基础之上,同时也深受欧洲学术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10,(13):15-18
<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陆路通道的总称,它以丝绸贸易为媒介,进而成为联系亚洲、欧洲乃至非洲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均经甘肃,直线距离为1700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西方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封建制社会.但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的封建制遗留下来的痕迹大都已经泯灭不再存在.而在中国,却还时时令人感觉到封建社会的残余.这种情况有种种原因,其中之一,是中国所特有的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封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入人心,至今还在起作用.在其他亚洲或欧洲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消灭以后,一般都没有和它相联系的宗法制继续产生影响.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东西方文明承继关系一瞥刘文立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精神活动的产物。大体而论,“人类文化基本上有两大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源头,中间有断层,一些阿拉伯国家保留了一些,直至现在形成以欧洲、美国...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东西方文明承继关系一瞥刘文立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精神活动的产物。大体而论,"人类文化基本上有两大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源头,中间有断层,一些阿拉伯国家保留了一些,直至现在形成以欧洲、美国...  相似文献   

15.
余英时先生在为刘正的《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的研究和发展的历史》一书所写的序中说:“从日本、欧洲到北美,每一天都有关于中国古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我们继续把这些成果都称之为‘汉学’,那么‘汉学’与中国本土的‘国学’已经连成一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绸之路,顾名思义,是以中国享誉世界的丝绸命名的,以中国丝绸占主导地位的东西方交往的海上通道。它的产生正是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丝绸就是这一通道上的主要输出品,丝绸自东到西,连接了东方与西方,成为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纽带,而这条纽带的形成,是古代东西方各国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就这个意义而言,16—17世纪中叶的海上丝绸之路,谈不上发生自东向西至自西向东的转向,毕竟当时的欧洲尚拿不出能够与东方抗衡的商品,中国丝绸仍旧在东西方交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不能把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完全简单…  相似文献   

17.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reeranz)的代表作。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  相似文献   

18.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美)R·王宾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欧洲史学观点的影响,用欧洲社会的发展模式来衡量中国社会,并把欧洲与“现代”、中国与“传统”联系起来。近年来这种观点有所变化,多数人认为中国和...  相似文献   

19.
新书微讯     
正《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内容简介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  相似文献   

20.
国内史学界对欧洲中心论问题的讨论,至今已历时八十余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至今。这四个阶段中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都有着各自所处时代的鲜明特点。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并非孤立的学术问题,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与不同时期世界史研究的整体状况、不同时期各自的史学理念,以及不同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等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