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中国虽然对德、奥宣战,但是并没有派出军队,只提供民役、原料、军火;在中国国内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没收敌产. 从战争爆发到中国正式参加“一战”的3年多时间里,德国曾经多方阻挠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它宣战.中国最终对德宣战,宣告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正熟悉章文晋的人会把他说成是传奇式的人物,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是一位真正的人民勤务员。作为周恩来总理亲自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他在起草外交文件、边界谈判、开拓和发展中美关系、开展友好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跟随周恩来走上外交之路1927年,13岁的章文晋赴德国留学。次年即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的活动。当时德国语言组的成员有成仿吾、廖承志和张崿等八个人,章文晋年纪最小,是唯一一个共青团员。1931年  相似文献   

3.
<正>德国留学,触动创业之心我于1996年从同济医科大学本硕连读医学硕士毕业后,在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从事医生的工作。2000年获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奖学金资助,国家公派赴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M.D.),师从国际著名心胸血管外科教授Prof. Haverich(Prof. Haverich教授曾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德国导师非常注重培  相似文献   

4.
<正>钱子宁(1906—1980),浙江绍兴人,1906年出生于济南。1925年,初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机师学校,于1928年毕业。同年,在同乡王继光的建议下,钱子宁考取德国汉堡寇顿工业大学,钻研造纸技术。留学德国,创建团体1928年,钱子宁负笈德国汉堡,开启四年留学生涯。该校学制四年,三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至少一年半实习。与钱子宁一同来德国学习的郭开始、朱尊民、陈晓岚等人在目睹了德国造纸先进技术后,反观中国造纸技术的落后,心中充满了极大的落差,不禁唏嘘感叹。于是,他们邀集同在西欧留学的同学,决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有人说:“同人研究造纸,对于国纸事业之衰落,自应急起拯救,此本会成立之原因也。”1931年5月10日,“中国造纸研究会”在德国柏林正式成立,主张摒弃传统旧法制纸,提倡制纸化学化,从而达到振兴中国造纸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涟漪 《神州》2011,(8X):71-72
在一个教育的地位变得异常重要的时代,这些年任何国家的崛起几乎没有不和教育有关的。无论承认与否,教育都无情地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发展,当然也包括中国。那么作为一直在强国道路上领先的德国无疑是中国的好老师。通过吸收和利用德国在教育上的优秀成果而实现自身的强大对中国是十分有益处的。在德国文化的比照下,能使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看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会被激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1933年1月,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上台后,把德国变成了极端恐怖的法西斯专政的第三帝国。1937-1938年,发动战争的准备就绪,地处欧洲中心的德国戍了极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上发表了臭名昭著的“战争演说”,在他们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之后,又在当天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的空袭,占领了但泽地区,波兰被这伙战争狂人打得支离破碎。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在德国拒绝关于停止侵峪波兰的“哀的美敦书”之后,对德国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正式揭开。由于俄罗斯国土还没有受到攻击,因而苏联…  相似文献   

7.
1938年7月5日上午,25位德国军事顾问携带妻子及随员,乘坐为防止日本飞机攻击而涂有德国纳粹党党徽“卐”标记的特别列车,从汉口前往香港。德国与中国十年最密切的关系从此便告结束。1928至1938年间,总共有135名德国军事顾问受到官方的认可,被派往南京的中国国民政府任职(8名文职顾问和许多省级军事、技术专家没有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8.
张西平 《世界汉学》2003,(2):160-166
笔者前几年应德国华裔为志研究所(Institute Monumenta Serica)邀请作学术访问,在德期澡访问了德国一些汉学图书馆,对德国所收藏的中国古籍善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专门抄录了一些宋元明的善本目录。德国所藏的中国古籍善本分布在许多图书馆,这里我首先介绍一下慕尼黑巴伐利亚公立图书馆所收藏的善本情况,下一篇介绍其它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相似文献   

9.
有些德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历时十年的革命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全民教育来建立一个新的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因素。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运动引起了德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对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人员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13-15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德国史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湖北咸宁召开。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与湖北咸宁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全国2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四十位学者围绕“回眸与展望”的主题,提交了近二十篇论文或论文提要。  相似文献   

11.
周建明 《世界历史》2007,(3):150-152
2006年11月17日至19日,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桂林召开。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全国近20所高校及科研、出版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或论文提要近三十篇。与会学者在大会发言和小组交流中,各抒已见,讨论热烈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1月8—10日,"德国史学术前沿与中国德国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协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杂志和出版单位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共提交41篇论文。学者们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研究""中世纪德国史研究""史学理论及德国经济研究""德国政治及外交关系研究""德国文化及其他"五大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广泛触及德国史研究前沿领域,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和1934年,应蒋介石的邀请,德国前陆军总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上将(Hanvon Seeckt 1866—1936)曾两度前来中国。塞克特的中国之行,是当时中德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受到德国外交、军事当局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当局的极大关注;同时也使日本方面甚为不安。塞克特的在华活动,不仅与国民党军队的整编直接相关,而且还涉及中德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本文主要依据德国外交档案中的有关史料,并参考多年来海峡两岸史家的研究成果,对塞克特的中国之行作一述评,以就正于读者诸同仁。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仅有国际友人来中国支援抗战,而且有许多中国人参加和支援外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战斗在西班牙反法西斯前线的中国支队便是其中的代表。 1936年7月,在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的策划和指挥下,以西班牙驻摩洛哥殖民军头目佛朗哥为首的西班牙反动势力,发动了武装叛乱。西班牙人民奋起抗击,德国、意  相似文献   

15.
《旅游》2010,(1):93-94
德国国家旅游局及其23家业内伙伴日前再次与奥地利伙伴携手,相继在香港、广州、上海及北京举办2009年旅游推广会。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移民德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阐述了中国成为德国的前十大外国人输入国的原因和在德中国人的组成类别。得出结论,中国人在德国的移民发展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学生和青少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群体;中国人移民德国的迁徙明显受到中德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和相互交流往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写有“把山东权益无条件让与日本”的《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极大地震动了世界。但是《凡尔赛和约》还有一项副产品,当时的战败国德国是执行了的,这就是《凡尔赛和约》第131条所规定的:“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国军队从中国掠去的天文仪器,在本和约实行后12个月内概行归还中国。  相似文献   

18.
<正>6年这样走过2005年在读高一的Leo认识了学校的德国外教Sebasti。在德国人的鼓励下,Leo独自背包旅行游走了杭州、上海、石家庄和北京。2007年夏高考结束,年仅18岁的Leo从广西出发,陆路到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再从新加坡飞到澳门,乘船去了香港,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析了近十年德国移民的概况与特点以及德国偏重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技术移民政策。认为虽然德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移民历史较短,但已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国家,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移民目的国。21世纪以后德国移民政策更偏重于高技术移民,先后实施绿卡政策、颁布《移民法》、引进欧盟蓝卡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技术专家来德国工作和生活。中国是德国重要的非欧盟移民来源国,中国留学生在中国移民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中国的高技术移民呈增长趋势,在德国所有国外高层次人才中占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1874年,德国鲁尔区小镇雷姆沙伊德(Remscheid),二十三岁的小伙子约翰·威能(John Vaillant)在当地报纸刊登广告,宣传自己刚刚研制出的洗浴新设备,那个年代,洗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件繁琐和奢侈的事情,一个家庭沐浴一次所用的热水,需要将数十磅燃煤不断地运到厨房炉灶里生火才能维持。当时,无数的德国青年像约翰·威能一样,经历了洗礼后激情和才华正在他们的内心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