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此举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7月4日对曼苏尔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好事成双"进行了两场宣誓仪式,一场是就任埃及最高宪法法院院长的宣誓,另一场是就任埃及临时总统的宣誓。在临时总统就职仪式上,曼苏尔说,自己将尽全力保障埃及民众的利益,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安全,尊重宪法和法治原则。他强调自己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并承诺将举行完全公开透明的总统和议会选举。当天,数百名民众聚集在最高宪法法院门外,表达对军方和曼苏尔的支持。而就在此前一天,曼苏尔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成年人入美国籍必须进行宣誓,誓词中有这样一句:"我在此郑重宣誓,完全放弃我对以前所属的任何外国亲王、君主、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我将支持及护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真诚效忠美国。"未成年儿童入籍跟随父母,无须参加效忠仪式。对许多成年移民来说,宣誓只是形式。很多人在美国生活了多年,最后在文化上和价值观念上并不真正认同美国。  相似文献   

4.
宣誓是孙中山先生一贯坚持的正心之道,其后继者亦往往将这一制度视为整合民心的法宝。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为了塑造其政权的合法性、扩大其统治基础,隆重推出公民宣誓登记制度。这一制度是对宣誓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又与当时流行一时的法西斯主义思潮有着某种联系。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该措施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民政府对基层社会渗透与整合的失败,也是近代国家转型步入歧路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人对宪法概念的理论探讨和长期进行的古典宪政实践,许多为后世国家所效仿,成为现代西方社会宪政制度实践和宪法概念研究之最初源头。希腊先哲们对政体形式进行分类及其对合理政体形式之探讨,虽是针对当时城邦制度而提出的,但无疑对后世国家选择合理的政权组织模式提供了最早的理论基础。希腊人提出的政体概念,亦在一定程度上为宪法概念的产生做出了应有贡献。虽然在希腊尚未有词汇"宪法",但是古希腊出现的词汇"政体"是宪法概念产生的萌芽。"根本法"这一宪法性质初露端倪。宪法概念最终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民社党人追求和平民主,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宪政制度。为此,他们在参加制宪国大前后,积极促进国共和谈,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和进行。他们批评国民党坚持采用的《五五宪草》,是以贯彻孙中山提出的五院分权制度为名建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们所草拟的改良的宪法草案,吸收了各党派的意见,成为1946年底制宪国大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底稿,这是他们对中国宪政制度的极大贡献。在《中华民国宪法》中,作为人民代议机构的立法院权力较大,能代表人民对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和行政院进行比较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与总统并立的国家权力机构,且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权力基本上保持独立。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基本上是一部民主宪法,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1787年宪法的修宪条款体现了美国联邦立宪时期的两个关键的理念和制度创新——"人民主权"和"联邦制"。以詹姆斯·麦迪逊为代表的一批政治精英们通过阐释修宪的意义、提高修宪的门槛以及为批准宪法设置条件等一系列举措,不仅表达了在"后革命时代"抑制"人民主权"、维护政治秩序和稳定的普遍诉求,而且成功地对邦联制度进行了彻底变革,创建了"半联邦半国民"的新型复合制政体。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并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所进行的第一次制度变革尝试,其主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派的制度变革主张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而制定宪法正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他们较早期改良主义者更为成熟、更为进步的重要标志。不过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对宪法的实质还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这决定了他们以“定宪法”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制度变革实践不可能取得预期成功。  相似文献   

9.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3](p.9))学习贯彻中共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依宪治国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依宪治国是由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  相似文献   

10.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之前的历部宪法相比,这部宪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次对土地所有权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增加了"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第十条第一款)这一条款。对于这一规定,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给予高度关注,也没有认真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后果。然而,随着1987年以后城市土地逐步的"市  相似文献   

11.
还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 记者:修改宪法时,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讨论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祖国,我宣誓,要么社会主义,要么死亡!”成功连任委内瑞拉总统的查韦斯,在今年1月10日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弗洛雷斯面前,左手按宪法,右手高举,庄严宣誓就职,正式开始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1982年通过的现行宪法,根据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要搞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在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这对于健全国家体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国家机构的高效、合理运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刊特约记者专门采访了王汉斌同志,请他详谈了1982年修改宪法、宪法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规定及决策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人权理论禁区是怎样突破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2004,(5):13-16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终于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九个一字千金的大字庄严地写入了宪法.这是社会主义人权发展的重大突破,是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时此刻,我作为一名关心中国人权发展进程,目睹、见证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打破中国人权禁区的过程的出版工作者,可以说是思绪千缕、感慨万端.  相似文献   

15.
<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郭巧华 《世界历史》2007,27(1):127-134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宪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捍卫宪法的权威性、确保法治的实现、控制权力得以正常运转、防止权力腐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说:“没有司法审查就没有宪法,司法审查是宪法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二战后,许多国家参照美国宪法和司法审查制度,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司法审查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司法审查制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早在民国之前,尽管中国古代也有类似于宣誓的仪式,就是"歃血为盟",但这与近代的宣誓仪式不尽相同。前者主要用于结义或起事,更多的是私人之间的一种约束。而宣誓文化,来自于西方,则主要是宣誓者与公众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的宣誓。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时,正式举行了宣誓仪式。当时的宣誓,是把《圣经》打开,左手放在《圣经》上,右手高举,朗诵誓词。如今的人,自然会觉得,对着西方的《圣经》宣誓,有点不中不西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赵佩佩 《沧桑》2011,(1):200-201
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具有根本法的地位。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受到宪法的制裁。违宪审查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宪法的实施而设立的一项宪法制度。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但都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同时实际的效果也不一样。法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特点尤其鲜明,研究这些特点的背景、原因对我国的违宪审查的研究有相当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还是要设国家主席记者:1954年宪法规定设国家主席,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职务。这次修改宪法是怎样决定恢复设国家主席职务的呢?王汉斌:在发生林彪事件和“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的大背景下,设不设国家主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因为当时认为设国家主席是林彪的反党纲领,所以修改宪法时,对设国家主席很有争议。秘书处在征求意见中,多数同志认为,可以参照1954年宪法的规定,设国家主席,这样不仅可以对外代表国家,便于国际交往,而且一些问题如改变1978年宪法规定的武装力量由党中央主席统帅、国务院总理由党中央提名等事项,也可以得到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20.
德国和美国私有财产权征收补偿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宪法修正案使得我国征收补偿制度有了宪法上的依据,但是这一条文对征收的概念和征收补偿的标准并没有明确界定,并不能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通过对美国和德国关于征收制度的宪法条文表现、征收的概念、征收制度的历史演进和征收补偿标准几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我国当前的征收概念应严格限定,而征收补偿标准应实行"市价"后的从宽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