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展开,外商银行作为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集中体现,其停闭成为历史必然。上海英资银行的清理过程比较复杂,从中国政府的策略来看,经历了从管理、利用到限制、清理的过程,而从英资银行角度而言,则有一个从观望到撤退的转变。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国家明确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列为社会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最终对英资银行采用了对价转让的清理方式,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天津解放后,随着城市经济的恢复,工人面临的住房短缺与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于1952年开工建设7个工人新村。为了克服资金、材料、土地等方面的困难,天津市确立了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厉行节约,在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先进工作法,组织工人及家属参加义务劳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工期紧张,加之缺乏统一规划,各新村的配套设施建设与生活供应相对滞后,在入住初期给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随着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以及相关配套工程的陆续完工,各项问题逐步得到了基本解决,为此后的城市住房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4.
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美国为主要战略对手,保卫国家安全和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二是60年代中期到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主建政的首个试点.首届会议以建设新政权为主题,启发和教育各族人民民主参政议政,携手共建新的政权体制;第二届至第四届会议以发展生产为主题,发动和组织群众肃清匪特、发展生产,逐步扩大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第五届会议以巩固政权为主题,引导人民选举人民政府,树立人民的优势地位,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乌鲁木齐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循序渐进地培育了人民的民主自觉,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向人民代表大会的演进,最终完成了乌鲁木齐市的民主建政,为提高党在新疆的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初期,茶叶出口承担着贸易发展的重要使命。茶业产销管理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茶叶公司,由国家统筹全国茶叶产销事宜,制定更符合现实国情的产销策略,采取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方针,大力发展红茶,产销管理中强调公私兼顾。以国营公司统筹指导茶叶种植、采摘和制作,推广机械制茶,提升茶叶品质。茶叶产销管理工作中,党和政府采取逆周期手段,对公私关系进行调整,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救灾工作社会化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救灾体制下,拓宽救灾门路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政府救灾遗留的问题,优化救灾效果。1949年来,中国救灾工作的社会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救灾格局,但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机制尚不完善,发挥作用的渠道比较单一,仅以动员社会捐赠为主,仍存在发掘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律师制度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由建国初期的酝酿、初步建立,到急转直下中断20余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和重建后,才慢慢走上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和依法治国国策的不断推进,律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曾设立大行政区作为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渡性措施。这既是借鉴历史传统、沿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大战略区格局的结果,也是限于当时的国情、党情而做出的历史抉择,并且这两个方面又互相交织、互相影响。设立大行政区的历史原因主要是:中共全面执政前所形成的大战略区格局的自然延伸与发展,中共实现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过渡的客观需要,中共对中国近代地方统治形式和苏共中央地区局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全面执政之初中共所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建立了新中国。为铭记革命烈士的不朽功勋,在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施行了褒扬革命烈士和抚恤烈属、军属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政务院批准,内务部制定了一系列对革命烈士进行褒扬抚恤的政策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如修建公墓和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举行烈士纪念仪式、宣传烈士事迹、收集烈士遗物、向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发动社会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新中国对革命烈士的褒扬抚恤工作,树立了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弘扬了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核心部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一核心,在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为我们今天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侨管理工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实行了以“赶、挤”为主的管理政策;对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侨民实行了较为温和的管理措施;对日本侨民实行在自愿的基础上遣送回国。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外侨管理工作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意图,维护了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公安外国人事务管理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灾荒,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运动。重视灾荒的记载和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但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央与省之间曾设立大行政区一级地方政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具体管理和处理所辖省、市的民主政权建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秩序等工作。大行政区政府既是比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又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在当时各地区革命发展极不平衡、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省以及省以下地方政府的条件尚不具备的背景下,实行过渡性的大行政区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实行管理是符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要求的,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贫困农民,在贷款利率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贷款用途上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总体上看,国家农贷作为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在农村形成了私人借贷、国家农贷与农村信用社三者并存的乡村借贷体系。在新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新体系的建立,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克服生活困难、发展家庭经济的需要,同时也压缩了高息借贷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状况,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大力加强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确保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试论建国初期河北省的禁烟禁毒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前 ,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 ,河北省种植鸦片和吸食毒品的问题十分严重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河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斗争 ,仅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就基本消除了省内延续上百年的种植、贩运和吸食毒品的现象 ,解决了旧中国历届政府无法解决的烟毒泛滥问题 ,树立了“无毒省”的形象。河北省禁烟禁毒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领导重视、组织保证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广泛发动群众投入禁烟斗争 ;禁烟禁毒工作与清除其他社会病害配合进行 ;各部门协同行动 ,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双百方针的一个方面,最初是针对历史学问题的争论提出的,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推动了历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建国初期,历史学领域里的争鸣较之其他学科领域的争鸣更为活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9年1月郭沫若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再次引发了史学争鸣的热潮,通过讨论,有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涉及面越来越广,相关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