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理在3O年代有过一次不幸而惊险的遭遇:他被一伙不明真相的人劫持,极度害怕,得了“迫害狂”,便到太原的海子边投湖自杀,幸被救.以后他二次被绑架,连续多天吃少量砒霜.这事,赵树理的同学、朋友史纪言、王中青等人都很清楚,因为在被劫持前后,他都住在史、王等人那里,在太原海子边被救后也是史、王把他拉回去的.但他从不告诉史、王真实过程,有一次史纪言问当时是怎么一回事,赵树理大为恼火.但后来赵树理有两次向人详细讲了全过程,一次是1947年初美国记者贝尔登访问晋冀鲁豫边区,他讲了,另一次是50年代初在中国作家协会,他讲给严文井听.贝尔登把赵树理所讲内容记载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里,中译本于1980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我拿着抄件给史纪言看,史说,他亲历的部分跟书中所记相同,只是有些地方译得不够准确.我找严文井先生订正,严文井说,赵树理对他所讲比这要仔细得多,但由于时间太久,他一下难以回忆.另外,事件发生后不久,一些文学青年在太原成立了一个文学研究会,出生于汾阳县的田景福先生被选为会长,史纪言、王中青、杨蕉圃(他也是赵树理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生平最浪漫的一页,是当电影演员。那是1935年的事。这年春节前,赵树理回故乡沁水县尉迟村过年。一直到女儿小芬(即广建)过了满月,他才逶迤徒步向太原走去。从去年起,他失掉了职业,没有了生活来源。他到太原去,是要投靠朋友史纪言、王中青、  相似文献   

3.
四师学潮     
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创建于1916年.当时,太原有省立第一师范,运城有省立第二师范,汾阳有省立第三师范.长治的省立第四师范,是上党唯一培养师资的地方,校址在城西南的天晚集(即在今长治一中).那时,天晚集是个繁华热闹的商业区,清晨,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傍晚买东西的人群络绎不绝.四师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书籍课本、伙食费均由学校发给,另外每个学生每月还发2元津贴费,学生一般都住宿.由于这些原因,它吸引着那些渴望求知的穷苦青年.全校400多名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贫苦人家.  相似文献   

4.
正长治师范简介长治师范是一所百年老校。原名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男子师范)。创立于1913年。校址在潞安府文庙(今长治一中所在地),为全省早期十四所中等学校之一,设有附属小学一所。其办学宗旨是"造就小学教员"。开设课程为:修身、教育、国文、史地、数学、理化、博物、手工、图画、乐歌、体操、教育心理、乡村教育等。  相似文献   

5.
黄质夫先生,江苏仪征人。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先后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界首分校主任、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主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校长、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校长。成绩卓著,受教育部指派,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赴日本考察。1937年“七七”事变后,栖霞乡师被迫解散,黄先生来到贵州。1938年1月,  相似文献   

6.
1939年冬——1949年冬,建在贵州边远山区榕江的国立贵州师范(简称“国师”),其办学特点为“教育即生活,生活要生产”,因而曾名闻全国。该校的前身是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1939年秋,前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质夫接任校长后,为了开发边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1939年冬,便将学校迁往当时尚未通公路的榕江,改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1940年春,国师在榕江设师范部(高师3年制)简易师范部(4年制)、初中部(3年制)开始招生。1940年我从榕江县城区小学转入国师与榕江县政府合办的联立小学,1941年春,考入国师初中部。我在国师及其小学读书的四年(1940——1943),正是校长黄质夫按照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0,(7)
太行和其他战区一样被日帝侵略的砲火,摧残了战前所有一切的学校和文化机关,迫使大批的儿童和青年,走上失学的境地。如长治战前为上党文化中心,有省立四中、四师、农职、女师及联立乡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七一"前夕,由中共潞城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潞城记忆》(上、下册),其中在上册第三组稿"乡亲难忘"里,原中共太原市纪委副书记张桂芳的《我在潞城工作的回忆》一文,回忆了1938年潞城建立牺盟会的情况。当时潞城建立牺盟会的主要领导大多是来自上党联立乡村师范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张桂芳对乡村师范这样回忆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的父亲周世钊,字惇元又名敦元、东园,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爱国人士。1896年,他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区石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逝世于长沙。1913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转入一师,1918年毕业,其间与毛泽东同班学习。1918年,他是首批参加新民学会的会员。一师毕业后,曾在长沙市修业小学教书,后与谢觉哉轮流主编《湖南通俗报》。1921年,父亲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学习教育与文学,1927年毕业(中途辍学从  相似文献   

10.
欧百川,号学海,又名廷芳,苗族,1894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柳埔村。他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1912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攻渎,四年毕业后回松桃,在乡村设私馆、教村童,教学勤勉,被乡里父老赞誉为优秀教师。1918年,县里保送他到贵州省警察传习所学习,两年勤奋钻研,他学到了有关政治、军事、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毕业回松桃担任半年县保安警察队长后,又到黔军一师第二旅任过军需长、大队长、营长、团长等职,  相似文献   

11.
岳增瑜,字怀谨(1905—1938)。山西省平顺县老申峧村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共早期党员,20世纪30年代北平学运领袖,上党(长治旧称上党)抗日武装先驱。1938年9月19日被错误杀害,年仅33岁。50年后,在薄一波、宋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通过中共中央和山西省委组织部的内查外调,冤案得以昭雪,名誉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2.
薛梅 《文物世界》2005,(1):51-52
上党门是山西长治的象征和标志。它位于长治市区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岗上,是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上党”是个地名,殷商时已有,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的长治市、晋城市、晋中地区的榆社、左权、和顺县和临汾地区的安泽县。关于“上党”的含义,《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日上党”;方志中说:“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也就是说,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中古墓葬出土的粟特胡商俑,是多元文化的认知符号和标志,作为丝绸之路真实片断的再现,它们也成为探寻隋唐之际国家交往的线索.山西晋东南长治(上党)地区多年来出土的唐代灰陶俑中有着"胡商、女眷、高驼、载物"的鲜明地域特色,与长安、洛阳等唐代京畿地区出土胡俑相比,别有殊样,独炫异彩,甚至不乏令人赞叹的孤品和精品,笔者依据其独特性,将之命名为"上党殊样"或"长治模本".本文首次对山西长治胡商骑驼俑表现的原生艺术特色进行学术探讨,分析山西从太原到长治、晋城周边地区粟特胡人迁移的踪迹和聚集活动,论证了太行山脉两侧"咽喉"枢纽地胡商频繁往来的原因,指出该地区胡商俑造型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这在其他区域很少见.对上党出土陶俑原生艺术的探究,将深入了解丝路纽带的延伸,更有着补史、证史、明史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特立(1877—1968),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长沙人。1905年考入湖南长沙速成师范班,毕业后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1910年到日本考察教育。他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被推为湖南省临时议会议员、副议长,湖南教育司科长,后辞职创办长沙师范,任校长,并兼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1919年,提倡  相似文献   

15.
王真先生,曾用名有王日蔚、王证、王受真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史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省魏县人。1905年生,1989年7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4岁。王真先生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赴武汉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编辑工作和进行学术研究。先后在大名师范、大名女子师范、西安高中、保定师范,宝鸡中学等校任教。1930年在李立三左倾路线时期被开除出党后,仍在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中,继续为党作了大量革命工作。1935年任禹贡学会名誉编辑。1936至1940年在北平、西安、武汉、重庆等地任通俗读物编刊社编辑主任。1938至1939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在武汉和重庆任国民政府后方勤务政治部政治大  相似文献   

16.
杨天全,原名杨汝豹,1914年腊月出生于灌云县南城镇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便去当学徒,后考入灌云乡村师范。卢沟桥事变后,到武汉从戎报国,后入复旦大学会计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经友人介绍到国民政府主计处任预算专员。1944年,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算局工作,先后任预算处处长、副局长、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相似文献   

17.
《沧桑》1993,(1)
王世英是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他步行400华里,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24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为躲避阎锡山当局的搜捕,越墙逃走,到了河南开封参加了胡景翼的学兵营。1925年2月由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1926年冬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王世英先后在安徽、山西、陕西、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从事“军运”、“策反”、联络、情报和统战工作。在上海、南京工作期  相似文献   

18.
一次独特的祝寿晚会纪盛———忆刘伯承元帅50寿辰□刘备耕1942年12月15日,黄昏。我奉命由太行四军分区长治、潞城对敌政治攻势斗争前线赶回涉县(今河北省)王堡村129师(兼太行军区)政治部驻地,立即奔到村西头朱光宣传部长的住所,土质窑洞。他给我一份...  相似文献   

19.
黄二宁 《文史天地》2022,(11):18-22
<正>李孟(1255—1321),字道复,号秋谷,潞州上党人(今山西长治),是元代中期极为重要的政治家。他由布衣至帝王师的传奇人生,君臣遇合的千载际遇,儒吏并重的政治胆识,针砭时弊的改革举措,谋划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开创了元代儒治中兴的局面。目前,学界对李孟的研究非常少。笔者见到的只有魏崇武教授的两篇文章。本文结合李孟生平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关系来看,可以将李孟一生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而讲述李孟利用儒学重塑元代政治生态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中国民党参战部队与人数历来说法不一。1941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对皖南事变发表谈话说: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共约万人,“行至泾县、太平间之茂林地区,即突被五十二师唐云山、一零八师戎纪五、七十九师段茂林、一四四师范子英、四十师詹忠言、新七师田钟毅、第十师王敬修等七万余人,统受顾祝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