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忆江姐     
多少年来,江姐(江竹筠)的事迹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人们大多都已了解江姐在狱中的英勇事迹,但她在入狱前的革命活动,却鲜为人知。为此,我们专程走访了四川内江六中退休教师杨韵贤老人,年已高龄的杨老师曾与江姐共同生活了一段相当长的岁月。回忆起往事,杨老师激动地追述了江姐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和斗争的史实。  相似文献   

2.
张春杏 《文史月刊》2010,(11):22-22
<正>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江姐》。片中江姐的坚贞不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知道"江姐"的本名叫江竹筠,其实"江竹筠"这三个字,本应为"江竹君"。江竹君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那  相似文献   

3.
何蜀 《文史精华》2004,(5):25-27
江姐,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因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党史小说”《红岩》的相继出版,而成为当代中国公众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 她本名江竹筠,地下党组织内一般都称她“江姐”。1948年初,她的丈夫彭咏梧(中共川东临委委  相似文献   

4.
谁都知道江姐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前被敌人杀害的,但是她1949年8月27日在监狱中写给儿子彭云的示儿信件是怎样被传出来的呢?近日,我们来到荣县,寻访到了当年渣滓洞监狱中国民党看守特务——我党地下联络员黄茂才老人,由此揭开了封存半个多世纪的重庆渣滓洞之谜。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国民党特务夺去了江竹筠同志的生命,时仅二十九岁。她在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川东地下党活动中,用短短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歌。这里简要介绍她顽强的学习态度和斗  相似文献   

6.
正划时代的歌剧《江姐》是空政歌舞团创作员阎肃在1962年从小说《红岩》里抽出"江姐"的故事,单独改编而成的。此剧于1964年公演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那一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的《红梅赞》,成了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歌曲。提到歌剧《江姐》的创作和公演,这里面还有一串鲜为人知的故事。一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生于河北保定。十岁时随父母远走巴山蜀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并于1948年考入重庆大学。在重庆大学,阎肃做了  相似文献   

7.
正一江竹筠,1920年生于四川自贡一个农民家庭,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到织袜厂当童工补贴家用,11岁进入重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苦难的生活经历使江竹筠立志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学校,江竹筠遇到了一位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一名地下党员,经常启发江竹筠认识社会问题:一个人可以通过发奋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天下那么多的穷孩子,又应怎样去改变他们命运?如果不改变社会制度,不推翻剥削阶级,永远都无法彻底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8.
电视连续剧《烈火红岩》中,江姐的名字“江竹筠”被读作“江竹(云)”,但据著名学者邓遂夫的说法,这个字应读“(君)”。理由如次:一、从五岁发蒙读书开始,他父亲给她取的正式学名是“江竹君”,这一点可从她当年的修业证书和大学入学登记表中得到证明。二、她被捕入狱后填表时才把“君”字改为“筠”字,意在突显革命者永葆青春的情怀,无他意。依江姐家乡自贡乡音,“君”“筠”同音。三、《说文解字》中,“筠”字原注为“竹皮也;从竹,均声”。无论是作为人名还是作为地名的“筠”字,其意均与竹有关,即“筠”字的本意,亦符合当年父亲给她取名“竹君”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读了你刊1958年第五期54页所载铁兵同志写的"介绍一本生动有趣的导引手册——莫斯科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一文提到了北京和上海两市正在筹备的两所市博物馆的性质,我有一点意见提出供你们参考。据我所看到的一  相似文献   

10.
邓颖超 《神州》2008,(2):18-19
1982年夏,我翻阅一本《往事回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书中有一段以《机智的周恩来》为题的文章,内容是描述1928年恩来同志和我在大连遇险事件。嗣后,我又看到过几份资料也提到此事。因作者并  相似文献   

11.
王春良同志在共“关于甘地的经济思想”一文中(载于本刊本期),对于我所写的“关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一文(载于史学月刊1957年二月号),提出了些宝贵意见,特别是对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的“阶级根源”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明和分析。这使我对于甘地的“手工纺织”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非常感激王春良同志对我的帮助。但是王春良同志所提到的有些意见和看法,我认为仍有讨论的必要,现謹提出,请王春良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2.
1962年,全国各地各类剧团争相排演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戏剧,其中由空政工团排演的歌剧《江姐》风靡一时。其实,在此之前,武汉话剧院已推出了定名为《江姐》的话剧,据说此剧曾受到名剧作家夏衍的赞赏。话剧《江姐》公演时,还在武汉的交通要道武圣路挂出了  相似文献   

13.
田新 《文史月刊》2011,(10):56-58
一、临危托孤,江姐想到了丈夫的结发妻 提起江姐,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气壮山河、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但人们对江姐真实的情感生活,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程太生 《文史月刊》2014,(10):16-22
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是人们对小说和有关影视《红岩》中江姐形象的深刻印象。历史上的江姐,已在2009年被推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然而,江姐在渣滓洞监狱秘密策反看守的传奇故事,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为此,作者参考有关资料,特撰此文,可使读者看到另一个侧面的江姐。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1997,(2)
负责编辑乔木同志文集的郑惠同志给我寄来几封存档的信件,有乔木同志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五日给邓颖超同志解释那年“七一”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有所思》四首七律的信,还有六月十五日给钱钟书先生的信,以及钱钟书六月八日、十八日给胡乔木的信,也都是关于那四首诗的。钟书先生的信中曾提到我。郑惠同志以为这些信件很能引起历史文化兴趣,一定要我谈一谈有关情况。其实,事隔十五年,当时种种,都已模糊,迫不得已,还是硬挤出一点材  相似文献   

16.
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及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先后约我写回忆文章,尤其是写在郑州市从事统战工作的经历。上述三个单位的同志都提到:您长期在郑州做统战工作.熟悉这个城市数十年来统战工作的情况;这种经历十分难得.希望能写些回忆资料。起初我的信心不足.是同志们的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经过长时间的回忆与思考.终于整理出了这个稿子。  相似文献   

17.
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同志,在1958年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红岩》中“双枪老太婆”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陈联诗同志。 1940年底,我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随彭德怀同志回到了四川 绵阳我的家乡,后与地下党同志张秀熟商量,约了几位好友集资,在绵阳北街上用的父亲留下来的房子,开了一个书店。我请郭沫若同志写了“绵阳普及书社”几个字作店名,以出售中小学教材为掩护,经销进步书刊,而且也掩护过很多地下党的同志。书店离绵公园很近。当时的这个公园占地300亩,被称为“川西第一公园”,…  相似文献   

18.
歌剧《江姐》是空军创作人员阎肃从小说《红岩》里抽出江姐故事,单独编成歌剧的。1962年,开国上将、空军司令刘亚楼一口气看完阎肃的初稿后,连声叫好,提出要精雕细刻,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19.
沈虎根 《古今谈》2004,(3):59-60,64
说来,她已经离开我们近六年了,但只要我们一些相熟、相知的人汇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提到她、怀念她。感念她政治上坚强,事业上执著,对待善恶爱憎分明,帮助同志义胆侠肠——她那短暂而美丽的人生。她就是广电系统的女记者、编辑兼编剧——宣传文化战线的女战士朱梅芳同志。她的为人性格给我  相似文献   

20.
陆费铭绣 《中华遗产》2007,(12):144-145
2006年11月《中华遗产》杂志编辑陈旭同志来我家采访,提到《中华遗产》上将刊登一篇《中华书局百年沉浮录》(下称《沉浮录》),要求我对他所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我将他要看的纪念父亲的材料取出给他看,他选了一些材料复印或拍照,临别时,我要求他在文章发表前给我过目,但并没如愿以偿。2007年3月友人告诉我《沉浮录》已发表。经联系我收到该期杂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