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东至周家,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迹的家族。第一代周馥出任封疆大吏,推动口岸开放通商;第二代周学海、周学铭皆为光绪年间进士,周学熙为近代工业先驱、教育先驱和民国财政总长;第三代周叔弢为实业家、收藏家,周叔迦为佛学家,周明达为数学家;第四代更出了周一良、周珏良、周艮良、周杲良、周以良、周治良、周景良、周震良、周煦良、周炜良等各界学者专家,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时期,东莞籍商人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氏家族便是其中佼佼者。周少岐、周竣年父子在香港经营金融、保险及航运等业,成为巨富。周门一家,在港多有作为,经商致富,热心服务社会.有多人曾担任香港定例局议员和华人代表,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但周氏家族在香港的活动和影响,时人及后人关注皆不够,陈伯陶所纂民国《东莞县志》亦无记载。本文主要阐述周少岐父子事略,以作补遗。  相似文献   

3.
著名佛学家、红学家、敦煌学家、古典文学家、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周绍良于2005年8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周先生1917年生,安徽省东至县人。已故中国著名实业家周学熙之长孙,父亲周叔迦为著名佛学家和佛教教育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周绍良1923年入私塾,随开蒙师姚慎思先生读书。受家庭的影响,从小信仰佛教。1935年,周绍良先生又分别随著名古文字  相似文献   

4.
一、威权主义政体的特征与类型"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学概念。中国知识界对这个词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了一阵讨论"新权威主义"的热潮。这次讨论主要是受到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影响,一些学者用"新权威主义"这个提法来强调  相似文献   

5.
周学熙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大企业家,由他创办或参加投资的近代企业有十几个,资金总额约有4000多万元,形成“周学熙资本财团”。近几年来,发表了不少研究周学熙的论著,但对其经营之道,还鲜有涉及,本文仅从其创办企事业的“集资”方面,来研究他的经营之道。  相似文献   

6.
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学者黄宽重先生的新著《宋代的家族与社会》①是作者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既总结以往,又面向未来,往复于抽象与具体之间,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一80年代:以“义门”为研究重点有学者指出,宋代家族“真正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②的确,80年代在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7.
周叔弢(1891—1984年),原名明扬,后改名暹。字叔弢,以字行。晚年自号弢翁。祖籍浙江建德县。生于江苏扬州书香官宦之家,是前清两江、两广总督周馥之孙。父周学海为清光绪朝进士。先生1914年迁居大津。1919午随其叔父周学熙经营实业,并担任多项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即长期寓居津门。新中国成立,先生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8.
姜亮夫先生是20世纪云南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者。他的一生几乎与20世纪相终始,从事学术研究70余年,撰写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合计1000多万字,在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尤精于楚辞学、敦煌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学术巨匠,也是我国20世纪有代表性的国学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9.
古罗马等级制度中的显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娟 《世界历史》2002,72(3):84-95
早在19世纪,德国古典学大师蒙森就发现,在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一个特权等级——显贵(mbilis,或nobilitas),他们控制着执政官、元老院等权力机构,大权在握,地位显赫。20世纪初,另一位德国学格尔泽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罗马显贵都出身于执政官家族,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企业家周学熙,由他创办或参加投资的企业,约有15项之多,其中心环节不外乎两大项:一是开滦一带的煤炭、洋灰为代表的土石工业;一是以华北棉花为基础的纺织工业。前项笔者已著文论述,后者则是本文要说的主要内容。一 1903年3月,袁世凯命周学熙到日本考察日本实业状况,历时三月。同年9月,周向袁建议创办北洋工艺局,作为振兴北洋实业的枢纽。在北洋工艺局的鼓励和保护下,天津的民族工商业获得一定的发展,“至1907年直隶全省各府、厅、州、县已  相似文献   

11.
受父亲周叔瞍的安排,周一良(1931—2001,安徽东至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从8岁起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前后达10年。18岁时周一良因接触五四新文艺作品而萌生到北京(当时叫北平)读大学的想法。但周一良当时一无数理化知识,二无高中文凭,无法投考正规大学本科,不得已只好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燕大国文专修科是为培养中学国文教员而特设的,学制两年,  相似文献   

12.
邓小南 《纵横》2020,(2):34-39
父亲邓广铭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非常特别。父亲在他的学术生涯中,遇到了对自己一生学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三位前辈学者:胡适、傅斯年和陈寅恪。深受三位大师的影响,父亲一直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那种学风。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何炳松同为20世纪中国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有不少有趣的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共同被人误解的地方,其中之一是有关他们的学术背景。胡适尝言:历史是我的训练。但其实胡适并不是专业历史学家出身,他的本专业是哲学,只是他一直研究哲学史。与胡适相比,何炳松向来被视为专业历史学家,誉为“新史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何炳松  相似文献   

14.
“开启民智”在开拓北洋实业中的先导作用唐少君中国近代史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证实了:“开启民智”在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周学熙是如何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以“开启民智”来推动北洋实业发展的?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目的。一、周学熙赴日考...  相似文献   

15.
吴熙祥 《江淮文史》2007,(2):146-159
早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周学熙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众多的近代民族工业,成为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南张北周”,他们倡导的实业救国理念也一直激励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陈范有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是历史学获得重大的发展,包括新历史考证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就。以新历史考证学而论,出现了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著名大师和其他一批出色学者。人们都承认,乾嘉历史考证学是20世纪新考证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郭沫若评价王国维的贡献即讲过很有权威性的话,称他“承继了乾嘉学派的遗烈”,“严格地遵守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新史学的开山”。①然而迄今为止,对此却仅只停留在笼统印象的阶段,对于乾嘉历史考证学与20世纪新考证学的关系这一很有理论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1949年之后的先周文化探索成果,特别是分析了以邹衡、徐锡台、胡谦盈、张长寿、尹盛平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以及以刘军社、张天恩、雷兴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学者在此问题上贡献得失、学术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学术史研究表明,先周文化探索所面临的困境,与其说是材料的,毋宁说是理论与方法的。先周文化探索有可能成为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研究的典范,为中国考古学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02,(8)
景艺堂藏瓷馆是由胡尚德先生创立以收藏景德镇近代艺术瓷器为目标的陶瓷艺术馆。中国制瓷历史久远,各朝各代精品无数,大都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私人要有系统收集谈何容易。20世纪景德镇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并未受到世人的重视。多年来中外学者研究介绍景德镇宋、元、明、清各代瓷器的著作数不胜数、精细全面,但20世纪百年来的瓷器则很少提及,有关著作寥寥可数,难免成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欣赏景德镇陶瓷的断层。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对景德镇优秀陶瓷匠师的敬重,胡尚德先生竭尽绵薄之力,以景德镇20世纪景德镇艺术瓷为专题收集已将近20年,收藏品达2000余件,多从世界各地及中国各大拍卖行、古董商购得,部分由著名收藏家转让。藏品中有数量稀少的宣统官窑瓷器,有难得见到的“洪宪瓷”民国时期陶瓷大师汪晓棠,潘匋宇等名家作品,其中闻名天下“珠山八友”作品达数百件。解放后陶瓷大师的作品亦在收藏之列,2001年6月从景艺堂藏瓷中精选出近千件作品出版了《景艺堂藏瓷》画册,是艺术界、陶瓷界、收藏界研究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十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年战争"是日本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十五年战争是从1931年"满洲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日本学者把这段历史叫做"日中战争史"、"太平洋战争史"、"大东亚战争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出版了不少关于十五年战争史的文章和书籍.一位日本学者说:"1956年鹤见俊辅率先将'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及'亚洲太平洋战争'三场战争统称作‘十五年战争'.此后,这一称谓受到大家欢迎并得以普及.  相似文献   

20.
一、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兴起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开始的中缅印交通研究,20世纪40至70年代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过专门论著进行讨论,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个具有国际学术意义的重大课题没有得到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古代交通与贸易问题,开始受到相当的重视。一批学者考察了从四川成都到云南腾冲的交通线,明确了这条线路的主要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