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外公在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得很简朴,牙口也不太好,他总是喜欢呆呆地坐在八仙椅上,一边嚼着馒头喝着稀饭,一边极慢地呷着从街上打来的山芋干酒,沉默不语,像一头缅怀岁月的老牛。这个时候的外公,已拿不动锅铲烧菜烧饭了。在此之前,外公的菜一直烧得很好。徽州人烧菜似乎是无师自通的,不仅仅是外公,还有我的外婆,我的几个舅舅,包括我母亲在内,似乎都能烧得一手好菜。  相似文献   

2.
我的舅舅     
舅舅郑强已经去世10多年了,最近写母亲的一些往事,常常会想起他来。我对他了解很少,有时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如此孤独,不免觉得凄凉。外婆生过5个孩子,其中3个很小就病死了,只留下我母亲和舅舅。舅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外公外婆很宠他。外公是画家,崇尚自由,舅舅受他的影响,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朋友很少。  相似文献   

3.
我生在长沙清水塘瓦屋街,那也是母亲、外公以及母亲的几个弟妹老宅所在地,而在1970年代初母亲由北正街老字号“北协盛”药店调到中药一厂(公私合营前,它叫九芝堂)后,全家就成了砂子塘的居民,从此我在那里生活了30年,直到2002年,我买了自己的房子,搬到一路吉祥.  相似文献   

4.
萧云 《巴蜀史志》2017,(1):22-25
小小女娃要参军 我的母亲王新兰,原名王心兰(参加红军后自己改名王新兰),1924年6月出生在四川宣汉县清溪镇王家坝村。外公叫王天保,是清朝末年的贡生,人称“王二贡爷”。外婆共生了12个子女,母亲是最小的女儿。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     
贵阳市现今的护国路,在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它叫顺城街。那时大南门是名副其实的:有高高的城墙、有宽敞的城门洞。进城来往右拐,不远处就是顺城街。那是一条石块铺的斜坡小路。在顺城街的中段,有一个熊家大院,也就是我的外公家。熊氏家族人丁兴旺。外公那一辈,亲堂兄弟就有六个,我的外公排行第五。其中四外公熊范舆,是清末的进士,曾留学日本,昆明鼎革后即任滇督蔡锷之秘书长,1913年回贵州后任黔督刘显世的秘书长,曾积极参与护国讨袁之役。1920年在军阀权力争斗中,被无辜杀害。我的外公熊静安虽是学徒出身,后来却当了省商会会长。我母亲这一辈,也就是我的舅舅姨姨们,小时候我数也数不清。他们这一辈是“大排行”,在舅舅当中,我知道的有二舅熊其锐,曾赴日本学蚕丝。  相似文献   

6.
王铁权 《江淮文史》2001,(3):133-133
去年夏,吴青教授来合肥,我陪她参观了省博物馆和李府。在李府一块淮系人员展板上意外地见到了她外公谢葆璋、母亲谢婉莹(冰心)的名字,她在展板前拍了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7.
我接触外公时,还是一个不诸世事的小孩,对外公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母亲的叙说和长大后对外公作品的研读。外公的感情深执强烈细腻,他爱国爱民爱子女爱周围的劳苦大众,以至于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对黑暗势力顽强斗争不掘不挠;对真理的追求,虽颠沛流离,吃尽千辛万苦,却上下求索,至死不悔。外公好学、博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那怕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与思考。在七十多岁的那些年,他经常学习的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外公郑家溉(1873—1944),字从耘,自号筠园老人,湖南长沙人,前清翰林,著名书法家,抗日烈士。我儿时曾与外公在农村共同生活数年,对外公的一些事迹记忆犹新。今年是外公殉难73周年,有关外公的回忆总是一件件萦回于我的脑海,尘封数年的往事又把我拉回到那段动荡和痛苦的岁月。逃难中泪别湘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打通去南亚的大陆交通线,屯聚数十万兵力,从1938年至  相似文献   

9.
袁柳絮先生 ,192 8年出生于北京。祖父为民国初期国会议员。他幼年家道中落 ,随母亲往依外公。外公高鸿善曾是清朝光绪皇帝的书法教师 ,家学渊源 ,他在这样家庭中成长 ,除在学校受教育之余 ,常从外公学习文史、诗词、书画篆刻 ,在万卷藏书中耽习古文字学 ,遍览甲骨、钟鼎、篆 ,临摹书写 ,在指点下逐渐进步。在他十几岁时 ,就可以书写小篇幅的书法作品了。柳絮回忆这段经历 ,感慨地说 :“若我不养于外公家 ,此生或与书画无缘。”他学书法 ,一开始就从高难度的篆隶入手。为了弄清一些“不常用字”的来源出处 ,对古体、异体字的写法、读音、含…  相似文献   

10.
我从英国回来的时候,儿子萌萌赫然成了一个小大人,他已经13岁了,被外公和外婆带了三四年,现在终于回到我身边。 然而,就在我们母子团聚不到两个月,萌萌的  相似文献   

11.
《江淮文史》2014,(1):158-168
我外公在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得很简朴,牙口也不太好,他总是喜欢呆呆地坐在八仙椅上,一边嚼着馒头喝着稀饭,一边极慢地呷着从街上打来的山芋干酒,沉默不语,像一头缅怀岁月的老牛。这个时候的外公,已拿不动锅铲烧菜烧饭了。在此之前,外公的菜一直烧得很好。徽州人烧菜似乎是无师自通的.不仅仅是外公,  相似文献   

12.
周鸣盛 《古今谈》2005,(4):62-64
五舅杨步飞,当我开始记事,他已是国民党的中将师长了。只是1949年后与他才有近距离的接触。我的外公是诸暨西乡草塔镇杨家楼村的一位乡村郎中,大概在1885年春天,有人从余姚领来几个十四五岁的姑娘,想在村里找婆家。经人说合,外公娶了这位姓陈的少女,她就是我的外婆。第二年生了我大舅叫杨敬胜,外公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大舅上过几年村学,十一二岁送他去诸暨城里中药铺当学徒。再三年有了我二舅,取名敬贤。  相似文献   

13.
李某年仅15岁,南京市某中学学生,父母离异后随母亲一起生活。母亲下岗在家,仅靠外公、外婆的退休工资维持日常开支。李某的母亲在感情上、生活上遭到双重打击后,深感无力抚养孩子,便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李某的外公、外婆也认为,父母的离异已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不幸,只有给予更多的关爱才能补偿其内心的创伤。这种无原则的溺爱和放任不管交织在一起,久而久之造成了李某惟我独尊、自高  相似文献   

14.
母亲马佩璋女士,生长于官宦之家,外祖父马维琪出身科甲,任兴安(位于广西东北部)县令。母亲是长女,有一位亲弟弟,还有两位庶出的弟妹。外公独宠母亲,视她为掌上明珠。  相似文献   

15.
刘畅  袁晶晶 《环球人物》2013,(26):52-55
见到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时,他刚从韶山回到北京。今年,曹耘山的行程安排中有两件重要的事:9月27日,是他的外公毛泽民逝世70周年;12月又将迎来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回忆外公毛泽民,64岁的曹耘山感慨万千:"外公的纪念日估计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而我的叔外公毛泽覃,  相似文献   

16.
寻根在洪洞     
终于见到我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了!童年时候住在外婆那个小村,时常听外婆讲述小村的历史。外公姓张,外公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的娘家姓陈,外婆的祖上也是从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曾一遍遍告诉我,看见你外公老是倒背着手走路吗,那是因为外公的祖先曾被倒绑了手走路;听见小村人凡大小便都说要“解手”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路上凡是大小便都要先解开被绑着的双手。然后外婆又拉过我的脚查验小脚趾,说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都是两个盖儿的,那是在离开洪洞家乡时祖先拿嘴咬裂了的……眼下我可是真…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不时梦见外公。在梦中,一如生前爽朗模样的外公常和他的大女儿——我的妈妈一起畅谈欢笑,我总是只能似一个画外人,看着父女俩享受天伦之乐。这是外公走后我第二次梦见类似情境,大多梦境在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已经模糊,但我唯一清晰记得的就是外公那和蔼的音容笑貌。外公于2019年元月15日安然跨鹤,享年92岁。身后事办得极其简单,没设灵堂,没有追悼会,也没有通知外公生前亲戚、同  相似文献   

18.
聂耳的故事     
一次不平凡的演奏一九二○年,聂耳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痊愈之后,外公外婆带口信来,说他们很想念女儿,叫她回家乡见见面。母亲也很想见见久别的双亲,决定回家乡峨山一趟。聂耳听到这个消息,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也要去!”聂耳刚刚初小毕业,又是假期,是可以走走的。母亲不偏心,决定把三兄弟都带去。聂耳激动得手舞足蹈,还即兴编了一首“回外公家”的歌,在院子里唱起来。峨山县距昆明有两百多里,走一截水路  相似文献   

19.
手中的钢笔     
外公就这样走了,无怨,无声地走了。我握着手中粗粗的钢笔,无声地流泪……依稀还能忆起以前外公来幼儿园接我的情景。每当外公推着自行车,脚步声有节奏地踱入草坪的时候,我便会欢  相似文献   

20.
茶客     
多年前,我回到灌县老家,与我的幺外公喝过一次早茶。雄鸡刚一打鸣,幺外公便唤醒了我,来到距家百米开外的一座临街的茶铺。天色尚黑,街灯昏黄,行人稀疏,但茶铺里却已是沸沸扬扬——喊堂的、问早的、茶船茶盖稀里哗啦浑然一片,仿佛全城人一天的生活就是从茶铺里开始的。一阵例行的寒暄问候之后,幺外公拣了“亘古不变”的属于自己的椅子坐下来,泡上盖碗茶。在东方既白的清晨,他一动不动的身影,就像是一尊朦胧的雕像。幺外公向来少言寡语,常常会这样在茶铺里静静地坐一整天,有时连饭都忘记回家吃。从他的眼神中,我感觉到平日里少有显现,只有坐茶铺时才流露无遗的对现实人生极大的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